烂喉丹痧怎么治疗
烂喉丹痧怎么治疗
最佳回答
烂喉丹痧就是指一般的青红热,就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那就需要给孩子使用上青霉素对症治疗,因为青霉素它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治疗方法,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选择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北京-梁**
回复
-
太原`赵**
回复目录1拼音2《烂喉丹痧》:荆防葛根汤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荆防葛根汤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喉科家训》卷四 3.1方名3.2组成3.3功效3.4主治3.5荆防葛根汤的用法用量3.6加减 附:1古籍中的荆防葛根汤 1拼音
jīng fáng gě gēn tāng
2《烂喉丹痧》:荆防葛根汤 2.1处方葛根1钱半或1钱,牛蒡子3钱,桔梗1钱半,炒荆芥1钱半,枳壳1钱,白杏仁(去皮尖)3钱(便溏者勿研),生甘草4分,土贝3钱(去心,研),炒防风1钱半,浮萍草2钱。
2.2功能主治时令平和时之烂喉丹痧,初起发热者。
2.3荆防葛根汤的用法用量防风、荆芥不炒亦可。
2.4摘录《烂喉丹痧》
3《喉科家训》卷四3.1方名荆防葛根汤
3.2组成荆芥穗、青防风、粉葛根、冬桑叶、鲜菖蒲、薄荷叶、大力子、大贝母、淡竹叶、净蝉衣。
3.3功效解肌散表。
3.4主治烂喉痧初起,壮热烦渴,斑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
3.5荆防葛根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3.6加减恶心呕吐,加藿香。
古籍中的荆防葛根汤 《推拿抉微》:[第三集·治疗法]喘哮寒,唇红面赤,鼻息不利,清便自调,宜麻黄汤、荆防葛根汤,以解散之。由于水饮者,饮水则剧,安眠不得以...
《专治麻痧初编》:[卷五顾氏《丹痧经验阐解》]论证治。凡痧疹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葛根汤主之,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戛之。(恐露体冒风可...
《喉科集腋》:[卷上]烂喉痧症辨而不得以禁之特为录出以备一格聊为神而明之之用荆防葛根汤治风寒外来皮肤闭密痧疹逡巡不出又治形寒乍热咽...
《专治麻痧初编》:[卷五顾氏《丹痧经验阐解》]经验方荆防葛根汤煨葛根(一钱半或一钱)牛蒡子(炒研,三钱)炒荆芥(一钱半)炒防风(一钱半)桔梗(一钱)枳...
《专治麻痧初编》:[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附治验
-
西安-杜*
回复【概 述】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1.定义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
2.发病情况
[发病季节] 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两季为主。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3.预后
痧毒疫疠之邪由口鼻侵入,病势较急骤,并常可引起流行,预后多较良好,但也可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
4.范围
本病西医学称猩红热。
【病因病机】
1.病因
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寒暖不调,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2.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之初起,邪束于表出现表证,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痧毒内侵,咽喉首当其冲,邪毒蒸腾,熏灼咽喉,导致咽部红肿糜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痧毒之邪,内蕴肺胃,外泄肌表,邪毒布散于体内三焦,全身透发出密集皮疹。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独盛,加之热耗阴津,故舌生红刺,舌光无苔,状如杨梅。邪毒进一步化火入里,传入气营,或内逼营血,痧疹色泽转红紫或见瘀点,还可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紫绛等。痧毒疫疠之邪,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搐,昏迷等重症。而邪从火化,又最易伤阴耗津,故病之后期可见肺胃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7天。
2.前驱期 起病急骤,突然发病。轻者发热38~39℃,重者可高达40℃,可有头痛,咽部与扁桃体肿痛,上覆较易拭掉的脓性分泌物,并见杨梅舌。
3.出疹期 发病12~48小时出现鲜红色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皮疹密集而均匀,压之暂呈苍白。肘前、腋下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帕氏线)。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4.恢复期 体温渐至正常,皮疹按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屑样脱皮。脱皮后无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