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穴位对甲亢有作用
哪个穴位对甲亢有作用
最佳回答
甲亢是弥漫性甲状腺肿,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以通过中医按摩的方式来缓解幻觉的情况,按摩的时候可以选择足三里穴位,包括三阴交穴位,俗不甲状腺反射区以及足部脑垂体反射区的按摩,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成都-陈**
回复一、针刺疗法:针对于一些强壮的男性,或者由于生气引起的大脖子病,要给他疏肝行气、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的针刺疗法 二、穴位内植:疗法是经络疗法的一种,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治疗甲状腺疾病是调整人体的偏盛偏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最终达到气血调合、阴平阳秘,疗程短,见效快。针对于痛眼睛甲亢患者,或者是儿减身体比较强壮的才用穴位内植。 三、经络疗法: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调和气血达到阴阳平衡。 四、磁珠耳穴疗法:利用磁珠,磁珠它有一个永久性针刺的作用,它寻经取穴,假如这个人脾肾两虚型的,我们要用补法,假如说这个人内分泌紊乱啊,有甲状腺的疾病啊我们要在耳朵上贴上相应的穴位,比如甲状腺穴位,内分泌穴位这些穴位给他贴上它相当一个永久性的针刺作用,但是没有什么痛苦适用于女同志、孩子、老人。
-
杭州-毛**
回复驷马穴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的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驷马中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驷马上穴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驷马下穴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原理及应用发挥:
1.驷马上、中、下三穴为治疗肺脏病症候群之要穴,治疗各类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疗结膜炎,甲状腺肿亦有卓效。治耳病(耳鸣、重听)亦有卓效。治甲亢、甲状腺肿、耳鸣配肾关尤效。
2.本穴治疗胸痛、胸肋痛、胸连背痛皆有效。
3.本穴为补气理气要穴,主治之症甚多,无非补气理气之故。
4.治皮肤病,上有指驷马(在食指)木穴(在食指),下有驷马穴,皆在阳明经上,盖取其多气多血调气血也。
5.根据体应原理,以皮治皮,常以肉代之。此处肌肉较厚,治皮肤甚效,其理同曲池及肩中。
6.以肉治肉,故本穴尚能治肌萎缩。「以肉应脾」尚能补气。
7.驷马上、中、下三针倒马并用,有上中下全身通治之全息意义。
-
北京-梁**
回复甲状腺疾病于台湾是非常常见内分泌疾病,罹患率仅次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是个扰人的文明病,常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人口上,女性较男性常见。
甲状腺的作用掌管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成长,可 *** 心跳、呼吸、促进肠胃蠕动、加快神经肌肉的反应、 *** 产热及氧气的利用、促进骨骼新陈代谢、增强自主神经作用,当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使身体基础代谢率加速。
甲状腺亢进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甲状腺肿大、心跳加速、眼球凸出、手掌较湿热、怕热、手抖、冒汗、疲劳、月经不规则、排便次数多、食欲增加、体重减轻等,因为甲状腺亢进的症状非常多样化,也有可能表现出体重增加或心律不整。
甲状腺亢进在中医观点甲状腺亢进属于中医的“瘿病” 的范畴。一般认为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饮食及水土失宜等3大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 指的是人体在外在压力及自身情绪的影响下,易造成身心抑郁不安、肝气郁结,倘若长期无法有效排除,一旦气机郁滞,凝而化为痰浊,就会导致甲亢症状找上身。 体质因素: 因患者天生免疫功能失调,加上日常饮食摄取不当,导致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颈部成「瘿气」,造成前颈肿大、结而成块的甲状腺机能亢进问题。 饮食及水土失宜: 因脾胃运化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人体聚湿生痰;若患者本身刚好有肝气郁结问题,在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下,痰与气结,也就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发生。 中医将甲亢的症状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肝郁化火: 经常感到压力大、性急、焦躁不安、烦躁易怒、胸口郁闷、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目涩、头目发胀、手抖、口苦咽干。 胃热阴虚: 经常燥热、多汗、心烦口渴多饮、食量大、易饥、体消瘦、疲倦乏力。 气阴两虚: 经常心悸、心动不宁、汗出多、体无力、手足心热、气短胸闷、失眠、多梦、口干咽干。 甲亢的不适, *** 穴道帮助舒缓平时可以用穴位 *** 保健,方法:缓柔按压,每次3分钟,一日可进行1-2次。
调节情绪及心律过快
神门穴: 手掌与手腕交界处横纹,靠小指那侧的凹陷处。
内关穴: 手腕横纹中央往上约3指宽。
调节免疫及代谢
足三里穴: 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
三阴交穴: 足内踝尖上4指宽,胫骨内侧后方凹陷处。
复溜穴: 足内踝尖上3指宽,跟腱前方。
太冲穴: 大拇指和第二趾中间,第1、2蹠骨间凹陷处。
?
-
宁吉儿
回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系甲状腺体过多分泌甲状腺素所致。以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有颈前两侧甲状腺部位可见轻度或中度弥漫性肿大,伴有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心动过速、畏热多汗、面赤升火、易饥多食、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部分病人有突眼症。
【刮痧部位】
刮风池、风门、肾俞及膀胱经;挟人迎;点揉天突、内关、神门、手三里、太冲;刮阴陵泉、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