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温燥与凉燥的症状表现

时间: 阅读:1995

温燥与凉燥的症状表现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3-07-16 17:13:06

温燥指的是秋季感受燥热之邪,可以表现出头痛唇干,干咳无痰,咽喉痛,心烦口渴,可以选择辛凉解表、润肺生津的药物,比如桑杏汤。凉燥指的是秋季感受凉燥引起的情况,可以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干燥,咳嗽痰少,主要是选择辛开温润、去邪润燥的治疗方法。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16 21:21:48

    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喘息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血,咽喉血肿。
    外燥见口鼻咽干,目涩少泪,皮肤干燥,军破,起皮落屑瘙痒不已,便干尿涩,舌干苔燥,脉浮。
    兼热邪则兼发热,少汗,咽喉痛,心烦,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数。
    兼寒邪则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内燥则除燥证之外兼津亏证,而见口渴喜饮,舌红苔白或黄而干燥,脉细数。
    肺阴虚除燥证之外兼阴虚证,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面赤颧红,心烦躁扰,形体消瘦,咽干口燥,便干尿短赤,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无力。

  • 杭州-毛**
    回复
    2023-07-16 21:21:48

    、温燥:一般可以用桑杏汤加减,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桑杏汤主要含有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和沙参。如果是凉燥伤肺,可以用杏苏散或者葱豉汤加减,辛开温润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杏仁、苏叶、陈皮、生姜、枳壳、前胡、茯苓、桔梗、大枣、紫菀、冬花、百部和甘草等,或者是莲须、葱白、淡豆豉、生姜、黄酒等。还可以见到温燥伤肺、气阴两虚的情况,此时可以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起到清燥润肺、益气养阴的功效,常见的药物有桑叶、石膏、杏仁、胡麻仁、真阿胶、枇杷叶、人参、麦门冬和杏仁。
    2、凉燥:有初期时可以见到身热、头痛、怕冷没有汗、鼻塞、流清涕,继而可以看到口干、唇燥、干咳、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如果是温燥上肺,一般常见的症状有身热但是不厉害、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没有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等症状。

  • 杭州-毛**
    回复
    2023-07-16 21:21:48

    温燥 ,病名,是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中说:“久睛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
    温燥指感受秋天亢旱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於热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乾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这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证见身热头痛,鼻唇觉干,干咳无痰(或咳痰少许而粘滞不爽)咽喉干痛,心烦口渴,亦有咳逆兼见上气、微喘者,脉微数,苔薄白,舌面少津或无津,舌质偏于红绛。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用桑杏汤。燥热甚而劫津者,宜甘凉濡润,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燥劫胃阴,用五汁饮。胃液干燥,外邪已尽,用牛乳饮。燥甚引发气血两燔者,用玉女煎。久病燥伤肝肾之阴,易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脉弦细,舌光绛,甚则痉厥。治宜育阴潜阳为主,用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等方(见《温病条辨·秋燥》)。

  • xuzhujun728
    回复
    2023-07-16 20:20:38

    秋天的主气,为燥气。

    秋有燥,本来这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太过,就会变成伤害我们的邪气,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

    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秋天的主气,主要出现在秋天;另一种认为,各个季节都会出现燥邪。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燥邪可能在各个季节都会出现,这符合客观情况,因为气候随时在变化,不能刻舟求剑。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燥邪,是以秋天为主,因为秋天燥邪太突出了。


    “什么是燥邪”

    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天气候收敛清肃,空气中水分减少,故燥邪袭人,多从口鼻而入。多发于秋季。燥邪指的是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凡是使人体出现口干、口渴、小便少等干燥、气血收敛或气机下行特点的邪气,都属于燥邪。


    “《内经》中“秋伤于湿”之谜”


    1、“秋伤于湿”是《内经》所留疑问

    “秋伤于湿”,语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这样一段描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两段经文均言“秋伤于湿”,且病机十九条中又缺少燥气致病的条文,与经文中多处记载的燥淫致病的条文。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之语大不协调,留下千古之疑问。

    2、“秋伤于燥”喻氏嘉言解疑惑

    春、夏、冬三季都是本季主气旺盛,惟独秋季非本季之旺气(燥气)伤人,而反伤长夏之旺气——“秋伤于湿”,这实在令人费解,历代医家对此虽心存疑问,然尊贤的传统习惯,神圣的经文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直至金元时代刘元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时才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一条,提出了外感燥淫为病的理论,充实了病机十九条。然而刘元素的这一重大发挥并没有引起医家的广泛重视和响应。以后的医家如朱丹溪、虞天民、李搏等虽然也有专文论及燥病,但多偏重内伤津液所致,对外感燥淫在理论上发挥很少。

    清代名医喻昌,字嘉言。号称西昌老人。强调辨证论治,用其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不为前人理论所拘泥,敢于阐发未明,大胆怀疑经文有误,提出“秋伤于燥”而释千古之疑。喻昌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春日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日之热为寒然后可,奈何《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对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撰文作解,抒发其论。昌特正之,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疑始一决也。”喻嘉言这种“慧眼独具”的创新精神,好似明月开天,使千年来一直为人们“心存惊疑”的文字谜团,找到了答案,使中医在认识燥淫为病的认识得到创新与发展。


    “温燥和凉燥”

    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秋分之前,往往是“温燥”,秋分之后,以“凉燥”为主。由于秋燥有温凉之分,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调理。

    “温燥”是因感受秋季亢旱燥气而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身热、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舌尖红等。这时可服用桑杏汤调理,或在日常饮食或茶饮中加入沙参、麦冬、玉竹、冬桑叶、生扁豆等养阴清肺、益肺生津的中药。

    “凉燥”临床表现为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等,症状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干咳连声、胸闷气逆、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这时要温散与润肺并用,可服用杏苏散,或在医生指导下以苏叶、前胡、荆芥及紫苑等煎成汤剂喝。

    防秋燥,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润”。一是“润”环境。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环境干燥,有利于肺部的润养。在家中放置一台加湿器,或夜间在床头放一小盆水,都有助于室内湿度的增加。“形寒饮冷则伤肺”,秋分后室内还需保持一定温度,避免寒凉伤肺。二是“润”身体。可借助饮食养肺,多食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由内向外润养肺部。水果推荐梨、甘蔗、葡萄、石榴、柿子、大枣、柑橘等;蔬菜五谷推荐白萝卜、莲藕、百合、各种青菜叶、芝麻、蜂蜜、银耳等;口味上应少辛多酸。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所谓的“干”,就是干燥,“涩”就是涩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故其致病最易耗伤人体之津液,从而导致阴津亏虚,体液缺乏,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干”的症状,及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等“涩”的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不耐寒热,也不耐燥邪。从五行上来看,燥是秋季主气,秋季属金,金气通肺,燥气当令,是肺金主事,燥气最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损肺之阴津,影响肺宣发与肃降功能,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肺和大肠相表里,故肺燥亦能影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引起大便干燥不逦。

晚上睡觉鼾声严重怎么办

晚上睡觉背部冰凉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