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丹痧病怎么治
小儿丹痧病怎么治
最佳回答
小儿丹痧病在治疗上,主要是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原则,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施治下选择一些汤剂,例如解肌透痧汤、凉营清气汤、沙参麦冬汤等等,要注意,这种疾病是要隔离治疗的。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概 述
丹痧,近代名之“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冬春季节为多见。2~8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多流行于温带地区。预后良好,但病后常易并发心、肾疾病,故须注意防治。
“丹痧”一名初见于清代顾玉峰氏《丹痧阐介》,因本病咽喉肿痛症状较明显,故又称“烂喉痧”或“烂喉丹痧”。《丁甘仁医案》附篇“喉痧症治概要”中亦载有;“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因有明显传染性,故也有“疫喉”、“疫喉痧”及“疫疹”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由表入里。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束于表,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上循咽喉,故首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
疫毒之邪由气入营,内伏血分,伏热外透于肌肤,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毒重者,丹疹可融合成片。
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灼津耗血,故本病常见舌生芒刺,状如杨梅,而有“杨梅舌”之称。
如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风、昏迷等重危症状。后期常见肺胃阴伤之证。
本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间,可以出现心悸、骨节痹痛和红肿灼痛、水肿等症。
临床表现
起病多急骤,常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咽部和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可见“黏膜疹”、“杨梅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内出现,先始于耳后、颈部,布至上胸部,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发红的基础上的“鸡皮疹”,可见“口周苍白圈”。
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天内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在手掌、脚底及四肢处可见大片状脱皮,可呈手套、袜套状。
并发症:风湿病多在病程3周后发生,表现为关节游走性肿痛。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全心炎症等较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病期第三周。可表现为尿少、浮肿、高血压及血尿,亦可仅表现为尿检查异常。一般预后良好,多能自愈。
一般护理
呼吸道隔离:病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培养3次阴性。
居室应寒温适宜,空气流通,充分休息,勿吹风受凉。
保护皮肤及口腔清洁,常用温淡盐水含漱。
饮食应清淡,水分应充足,多选水果及青菜,忌食辛辣食品及鱼腥发物。
详细观察和记录皮疹的透发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
已接触本病的健康儿童,应检疫观察7~12天。
辨证施护
证 候 症 状 护治法则 代表方 护 理
邪侵肺卫 发热骤起,畏寒头痛,皮肤潮红,痧疹隐见,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乳蛾红肿或伴白腐糜烂,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有力。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解肌透痧汤加减 邪侵肺卫护理
毒在气营 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全身皮肤密布细小红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布及全身,色红如丹,按之褪色,口唇干红,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加减 毒在气营护理
疹后伤阴 痧疹布齐后1至2天,开始皮肤脱屑,身热渐退,可有低热,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减退,舌红少津,脉细数。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沙参麦冬汤加减 疹后伤阴护理
-
xuzhujun728
回复【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1)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粘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2)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肤表面呈鸡皮样,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3)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与麻疹、风痧、奶麻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病在前驱期,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色红,病势在表,属邪犯肺卫。进入出疹期,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势在里,属毒炽气营;病之后期,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属邪衰正虚,气阴耗损。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法则,结合邪之所在而辨证论治。病初邪在表,宜辛凉宣透,解表利咽;病中邪在里,宜清气凉营,解毒利咽;病后邪退阴伤,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