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八珍汤
【组成】人参3g(去芦)(或党参15g),甘草5g(炙),茯苓10g(去皮),白术10g。
【用法】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10g,日2—3次,开水送下。
【功用】益气健脾。
【原方主治】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言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 ,舌质淡,脉细缓。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脾虚气弱眼病,多用于病变的恢复期,常合于复方中。本方还常用于易于反复发作的眼病,如多发性麦粒肿,可与解毒、消滞、活血药物合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病免疫细胞低下者,可与清热解毒药物合用。
【方解】四君子汤为治疗脾虚气弱的基本方剂。方中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旺,而目得供养。故本方具有益气明目作用。本方同时也是益气扶正的代表方剂,对于正虚不能托邪,反复发作的眼病,通过适当的配伍,能获得一定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较好的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对于免疫细胞低下的眼病尤为适宜。
【附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10g(酒拌),川芎5g,白芍药10g,熟地黄10g(酒拌),人参3g(或党参15g),白术10g(炒),茯苓8g,甘草5g(炙),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食前服。功能气血双补。原方主治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躁作渴等症。眼科临床广泛应用于气血两虚型的各类眼病。常用于视神经萎缩及产后、哺乳期视神经炎等,可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等症。
方中四君子汤益脾气,四物汤补肝血,故本方有良好的气血双补功效,从而达到明目作用。
【组成】白扁豆750g(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甘草(炒)、山药各1000g,莲子心、桔梗(炒令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500g(《医方集解》方增陈皮)。
【用法】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临床常作汤剂:党参15g,甘草、桔梗、陈皮各5g,缩砂仁2g(后下),余药各10g,水煎服。市场有丸剂,每服6—9g,日2—3服。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原方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形体消瘦,四肢乏力,胸脘闷胀,面色痿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眼科临床应用】(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黄斑部水肿及渗出长期不吸收;亦可用于不适应手术的视网膜脱离,网膜下积液较少者。
(2)角膜软化证,腹泻、腹胀明显。若出现角膜溃疡、前房积脓,则需配合清肝解毒药物。
(3)眼睑非炎性水肿。
【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虚腹泻的代表方剂,方中人参、白术、山药、莲肉、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扁豆、薏苡仁理脾渗湿,砂仁、陈皮醒脾调气燥湿,桔梗载药上行。本方用以治疗脾胃虚弱,水湿不化的眼病,以健脾为主,化湿为辅,与五苓散、三仁汤等专以利水化湿者不同。临床上要根据眼部水湿的盛衰,以及全身症状权衡选方。
附:益气聪明汤
【组成】黄芪15g—30g,甘草5g(炙),人参3g(或党参15g),当归10g(酒焙干或晒干),橘皮5g(不去白),升麻10g,柴胡10g,白术10g。
【用法】水煎,食远稍热。市场有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原方主治】(1)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软。
(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以及清阳下陷诸症。
【眼科临床应用】(1)上睑下垂,睁眼乏力等症。常用于重症肌无力及视疲劳。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等病的恢复阶段,视力提高不显著者;亦可用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等病。
(3)角膜溃疡,凹陷久不愈合,局部剌激证状较轻者。
【方解】《灵枢·大惑论》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李东垣氏引伸其义,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强调了脾与目的密切关系。若脾胃虚弱,清气下陷,则能引起目病多端。脾主肌肉,上、下胞睑为脾胃所主,脾气不升,则乏力以启开合之职;脾虚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行滋化,反而闭塞下流,目窍不通则致昏花不明;元气不足,阴火上炎,目被其害,能致目赤,目翳凹陷。如此种种,皆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以升举,通窍以明目,壮元气以消阴火。方中黄芪补肺益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升举清阳。本方在眼科临床还常用作“提光剂”,意在升举脏腑精气上承于目,产生精明作用,从而有助于视力的提高。用于一些眼底病视力恢复不显著时尤为适合。
【附方】益气聪明汤(《东垣十书》)黄芪15g,人参3g(或党参15g),葛根10g,蔓荆子10g,白芍药10g,黄柏10g(酒炒),升麻10g,炙甘草5g,水煎,临睡,热服。功能补中益气,清火明目。原方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眼科临床应用基本同补中益气汤,尤其适用于阴火较盛者。
本方功效和补中益气汤基本相同,方中增葛根、蔓荆子升发清气,白芍药敛阴和血,黄柏坚阴泻火。故本方升清阳、泻相火的作用较补中益气汤为强。
【组成】白术10g,茯神10g(去木),黄芪15g(去芦),龙眼肉10g,酸枣仁10g(炒去壳),人参3g(或党参10g),木香5g(不见火),甘草5g(炙),当归10g,远志5g(后二味从薛氏《校注妇人良方》补入),生姜5g,大枣6枚。
【用法】水煎,温服。市场有浓缩丸,每服8粒,日2—3次。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原方主治】(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痿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见便血以及妇人崩中漏下等。
【眼科临床应用】(1)多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的恢复阶段,以及球后视神经炎、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病,属心脾两虚者。
(2)高度近视眼底黄斑出血,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病。
(3)各种类型的眼底出血,长期不吸收,出血斑较淡者,或过多服用活血化瘀药物而致气虚者。常加入少量活血药物。
【方解】归脾汤为补益心脾的代表方剂,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补血养心。木香理气醒脾。本方的明目作用,一是双补气血,以营养目体。二是补心养神,以“运光于目”。归脾汤亦为治疗脾不统血的主要方剂,为内眼出血因于气虚者所常用。本方补脾气,固摄血于经脉之中;补心气,推动血液之运行。本方既可预防出血的反复发作,又可促进出血的吸收。
【组成】甘草12g(炙),大枣6枚(擘),阿胶5g,生姜6片(切),人参3g(或党参15g),生地黄30g,桂枝10g(去皮),麦门冬10g(去心),麻仁10g。
【用法】除阿胶外,余药水煎取汁,加入清酒10毫升,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烧化,分3次入药搅匀服。1剂煎服3次,1日服完。
【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原方主治】气虚血弱,脉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等证。
【眼科临床应用】(1)用于气血两虚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开角型青光眼等病。
(2)用于心气不足,脉道瘀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兼见面色少华,心慌心悸,心律不齐,或束枝传导阻滞,血压偏低,脉象细弱等症。亦可用于该型的眼底动脉硬化出血。
【方解】炙甘草汤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代表方剂,能够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益气。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养血滋阴。桂枝、生姜、酒行阳气,通经脉。本方用于气血不足,目失供养的眼病,其功效与归脾汤略同,但本方健脾益气的作用逊于归脾汤,而养血滋阴的作用则胜于归脾汤。炙甘草汤同时具有通阳复脉的功效,治疗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的眼底出血,与归脾汤治疗脾不统血者不同。一者主以鼓动心气,一者主以固摄脾气。但两方的特点皆是血证见血不专以治血,而重在治疗无形之气,此是利用气血关系治疗血证之方法,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组成】黄芪30g,白术60g,防风30g。
【用法】研末,每服9g,生姜3片,水煎服。现代临床常作汤剂:黄芪15—30g,白术10—15g,防风10g,水煎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原方主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眼科临床应用】(1)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易于因感冒复发者,常与清热解毒退翳药物同用,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蝉蜕、薄荷、板兰根等;亦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2)用于流泪症,泪道通畅,寒冷季节发作者,常与祛风止泪药合用,如薄荷、川芎、菊花、细辛、白芷、五味子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气虚易感的传统方剂。方中黄芪配白术健脾固表,黄芪配防风益气祛风,从而增强肌表的卫外功能,防御风邪的侵入。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易于因感冒发作者。方中黄芪、白术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对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抗复发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同时有良好的固表止汗作用,眼科藉以固泪窍以止泪。对于窍虚风侵流泪者尤为适合。
附方:增液汤
【组成】大生地15g ,麦门冬10g,生甘草3g,玄参10g,贝母10g(去心),牡丹皮10g,薄荷5g,炒白芍1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
【原方主治】白喉。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疱疹性结膜炎,浅、深层巩膜炎等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者;以及弥漫性浅层点状角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后期、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等病,伴眼内干涩,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故常用于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的眼病。方中麦门冬、贝母、玄参、甘草清肺解毒。生地黄、牡丹皮、白芍药养阴凉血。薄荷宣肺达邪,配伍于大队滋阴药中,使滋阴而不滞腻。
【附方】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30g,麦门冬24g(连心),生地黄24g,水煎服,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功能滋阴清热,润燥通便。原方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眼科临床常用于弥漫性浅层点状角膜炎、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视疲劳、慢性结膜炎等病眼内干涩不适;亦用于内、外眼病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本方原治温病津伤肠燥,方中三味均为养阴清热润燥之品,眼科常以此方作为滋水明目的基础方剂。
【组成】吴茱萸10g ,人参3g(或党参15g),大枣6枚,生姜15g(切)。
【用法】水煎温服。
【原方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属肝经寒浊上逆,充斥眼内真气,神水壅滞者。伴头眼剧痛,呕吐,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或沉弦等症;亦可用于闪辉性暗点属肝经虚寒者。
【方解】方中吴茱萸温中祛寒,下气降逆。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生姜散寒止呕。方中吴茱萸能入足厥阴肝经,故本方能治疗肝经寒浊上逆之目病,达到开郁化滞,消阴扶阳之功效。临床上目病因肝经风火者多见,因肝经虚寒者间或有之,临证时要把握住虚寒指征,谨慎用方。
【组成】茯苓12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炮去皮)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利水。
【原方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视网膜浅脱离、脉络膜渗漏等病。
【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温肾暖土,以制水气。以甘淡渗利之茯苓为臣,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一以助附子温阳祛寒,一以伍茯苓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用芍药者,一以敛阴和营,一以制约附子辛烈之性。故本方治水从肾从脾,温之散之化之利之。眼科常用本方治疗水轮范围内的水液停聚,如伴全身脾肾阳虚症状,用之更为适宜。
【组成】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1.5g,甘草(炙)5g,通草3g,大枣8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原方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眼科临床应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蚕蚀性角膜溃疡等病,伴头眼疼痛,恶寒肢冷,属血虚感寒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血虚而又经脉受寒所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之补血,又助桂、辛之通阳。通草以通经脉。眼科藉本方养血散寒通脉作用,以解除头眼疼痛,并能加速血液的流动,而消除红赤,促进角膜病灶的吸收。
【组成】羚羊角3g(先煎),霜桑叶6g,京川贝10g(去心),鲜生地15g,双钩藤10g(后下),滁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3g,淡竹茹15g(鲜制),茯神木10g。
【用法】鲜竹茹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余药,去渣服。或用羚羊角粉,余药煎汤冲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原方主治】热病邪传厥阴,壮热神昏,烦闷躁扰,手足搐搦,发为痉厥,舌质干绛,脉弦而数。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高血压眼底改变等病伴头眼胀病,眉棱骨痛,属风阳上挠,阳热亢盛者。
【方解】本方原为治疗热病邪传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的方剂。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滋阴清热。本方用于眼病因于风阳上扰,阳热亢盛者尤为适宜。本方和绿风羚羊饮皆能治风火上扰之证,但绿风羚羊饮治外风引动肝火,而羚角钩藤汤治肝火动风,临床需仔细辨证,才能准确施方。
【组成】天麻10g ,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川牛膝10g,杜仲10g,黄芩10g,栀子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茯神1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原方主治】肝阳偏亢,或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
【眼科临床应用】适用于肝阳上亢的各种眼病,伴头眼胀痛,舌红苔薄,脉弦数者。常用于:
(1)高血压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等。常配以凉血、活血药物
(2)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亚急性发作或慢性进展期。
(3)屈光不正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视疲劳。
(4)麻痹性斜视,常与活血通络药物合用。
【方解】肝阴亏虚,阳气上亢,或肝阳化风上扰者,眼科临床较为常见,其势较肝火化风为缓,故本方标本同治。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栀子、黄芩清泄肝热。益母草、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此外,本方有较好的降血压功效,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眼部改变尤为适宜。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用法】为细末,每服3g ,热酒调下。临床可改作汤剂:全蝎6g,余药各10g,水煎服。
【功用】祛风化痰。
【原方主治】中风,口眼喎斜。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麻痹性斜视、面神经麻痹等。症重者可加蜈蚣,以增强搜风解痉功效。
【方解】本方为治疗面部风痰阻络的著名方剂,《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即是以本方加减而成。方中白附子辛散,善治头面之风。白僵蚕化痰,驱络中之风。全蝎定风解痉,缓经络拘急。酒性上行,引药直达病所。本方偏于辛燥,故肝肾阴虚,内风挟痰者不宜使用。
【组成】黄连18g,朱砂15g,生地黄7.5g,当归7.5g,炙甘草16.5g。
【用法】上四味研末,为丸,朱砂为衣。市场有成药,每服5—10g,临睡前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生地黄15g,炙甘草5g,黄连、当归各10g,水煎,以药汁送服朱砂1g。
【功用】镇心安神,泻火养阴。
【原方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憹之状,舌红,脉细数。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结膜炎、巩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属于心经虚火上炎,心神不宁者。亦用于神光自现证。
【方解】本方治疗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证。方中朱砂清心安神,黄连直折心火。当归、生地养血滋阴。炙甘草和胃缓急。本方用以治疗心经虚火上炎之眼病甚为合宜。本方和导赤散均能清心经虚火,但导赤散清心利小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而伴小溲赤涩,溲时剌痛等症;本方清心宁神,治疗心火偏亢,心神不宁而伴失眠、惊悸等症。临床须细辨。
【组成】人参(去芦)、玄参(微炒)、丹参(微炒)、白茯苓(去皮)各15g,五味子(烘)、远志(去心炒)、桔梗各15g,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炒)各60g,生地黄120g(酒洗)。
【用法】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9—10g为衣。市场有成药,每服10g,空心白滚汤送下,或圆眼汤送下。临床可改作汤剂:人参3g(或党参15g),生地黄15g,桔梗5g,余药各10g(茯苓用朱砂少许染),水煎服。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原方主治】阴亏血少。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阴虚血弱,心神不安型的慢性眼底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病;亦可用于视疲劳及慢性结膜炎等病。
【方解】心主血,而目为血所养;心藏神,而能运光于目。天王补心丹益心气、补心血、养心神,从而具有营养目窍,提高神光之作用。方中人参、茯苓益心气,当归补心血,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朱砂宁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又以玄参、麦门冬、天门冬滋水清火,生地黄、丹参滋阴凉血。故本方虽心气、心血并补,但补中兼清,滋阴为主。本方和归脾汤均具养心安神功效,但归脾汤心脾同治,重在益气补血,偏于气虚者宜之;天王补心丹心肾同治,重在滋阴补血,偏于阴虚者宜之。临床上须根据脉证细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39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安神药_中医眼科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