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有其丰富的内容及独特的养生方法,运用娱乐的形式怡养身体即是其中之一。重视和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工作之余,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对怡神养性,防病健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皆属之。
所谓娱乐养生,是指通过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活动,在美好的生活气氛和高雅的情趣之中,使人们舒畅情志、怡养心神,增加智慧、动筋骨、活气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寓养生于娱乐之中,从而达到养神健形,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娱乐养生。
用于养生的各种娱乐活动,其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生动活泼。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情志畅达,赏心悦目,则百脉疏通,气血调和;情趣高雅则可益智养心,故具有怡养神情之作用。娱乐活动的形式多样,动静不拘,可动静结合,柔刚相济,既可调养心神,又能活动筋骨,因而具有形神兼养之功。由于娱乐养生是将养生与娱乐相结合的一种完善形式,养、乐结合,寓养于乐,故有身心兼养的作用。
娱乐养生的活动主要在业余生活中,用健康而美好的“娱乐”形式,调剂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因人而宜 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生活环境、文化修养、性格、气质,选择不同的娱乐形式,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作用。
2、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只求调养身心,切勿争强好胜,勿做力不从心的活动,以免伤害身体。
3、和谐适度 不可沉迷不返,“乐不思蜀”。娱乐太过,就成为《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背离养生之道的行为。于身体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中医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由于非常注重养生和保健,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道医和汉医与中医都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医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中医与养生的关系
我们到中医就会想到养生,中医与养生两者密不可分。对于养生一般没有具体的定义,养生的方式也有很多,简单来说养生就是让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最佳状态,称之为阴阳平衡,而这也与中医所追求的目标一致。中医强调四季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这与养生不谋而合,可以说养生与中医二者相依,密不可分。
二、中医与道医的关系
道医和中医是一脉两支,二者的划分的边界比较模糊。实际上,道医不是道教的医,而是遵循?道?的中医,也就是说,道医的本质是从属于中医的,只不过道医的概念更窄、更狭义。道医也有人称为丹医,是一个非常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可以称之为是一门被隐藏起来的医学体系,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道士也往往通晓医术,所谓?十道九医?即为如此。总的来说,道医除了宗教的因素比较多一点,和中医的区别不大。
三、中医和汉医的关系。
实际上汉医就是中医,只不过中医是最早的叫法,搜索一下中医的名词就解释到,中医是汉族人民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也就是汉医。这个?医学体系?有两种叫法的原因是,现在的藏医、苗医、蒙医等广为人知,这些可以统称为?中医?一些人认为?汉医?叫做?中医?的叫法不严谨,所以为了不混淆,提议将中医改为汉医。慢慢的,就有了汉医和中医两种叫法。总的区别就在于,语义上来说汉医比较排斥别的民族,并且汉医偏方多一点。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 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 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运用祖国传统医学帮人康复,遵循古圣先贤“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传统养生理论,注重人体经络气血的畅通,与生物磁场的调整,通过不打针不吃药无任何痛苦与副作用的自然疗法手段,让客人恢复生理机,从而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这就是易医。
在通城,有一位名叫刘俊的行医人,也就是运用易经阴阳五行的原理,指导人体养生祛病。走进这家工作室,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檀香,耳边回荡的是轻轻古乐,整个屋子洋溢着悠然和芬芳。
说是医生,但刘俊更注重的是养生。在一番长聊之后,才知道刘俊之所以为医,正是因为自己在十年前曾身患重疾,久医难见神效,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自行修炼气功,外加中医指压,才逐渐恢复了健康。久病缠身的他深知病痛之苦,决心帮助更多疾病患者。于是,他潜心研读,掌握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加以配合自身多年来适用的气功疗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然疗法。
作为一个传统医学的受益者,到从事研究传统养生康复技术的从业人员,刘俊在理论与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 心得体会 ,面对采访,他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刘俊说,人们所处的环境无不发生着变化,如今疾病的形成,早已不能单从细菌、病毒等因素来认识判断,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综合观察,对当今常见病的形成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不少好的养生建议。一是病从口入。如今人们的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基本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会用脏手拿东西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界细菌、病毒由食物带进体内的可能。这里所讲的病从口入主要是指从食品安全角度和合理饮食角度与疾病的关系而言,现代人烟酒重,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摄入大量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的产生,上述均为病从口入的范畴。
二是病因境起。这一点主要指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现代都市人基本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结构里,汽车噪音、尾气、装修材料甲醛超标、各种电磁波的辐射,导致了诸如失眠、头痛、脑神经衰弱、哮喘类疾病的增多,总之科学合理改善利用环境,注重好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细节对人们追求健康祛除疾病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三是病由心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好胜心强竞争激烈,又时常面对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容易心理失衡,而祖国传统医学早就有着七情内伤之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如功能性心脏病,肠胃功能紊乱往往都是由于心绪波动引起的,现代心理科学也称其为心因性疾病。
四是养生不当致病:追求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天性,然而不少人往往存在盲目与冲动,搞得健康不成反损身心,如过度依赖和夸张使用保健品,盲目食补反而导致营养的不均衡,过度美容、整容造成的负面作用等等。
以上是刘俊对现代常见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作的部分认识概括,他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健康养生,按时体检,千万不要等到病发再急于投医。
为此,刘医师向《三角洲》读者推荐古代先贤们共同推崇的养生术打坐法。
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烦恼,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详,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由此观之,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精神意识所起的积极作用。因为通过打坐,可以使精神高度放松,达到恬淡虚无,心无罣碍;也可以使精神高度集中,用意念力运化身心,达到愉悦内外。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而当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时, 其记忆力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而且发现打坐的人记忆没有明显的饱和点,而这正是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理论的最好见证。
打坐,必须要有信心与恒心,坚持不断地练习下去,才能收到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3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