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即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导致骨骼部分或完全断裂。骨折可因直接暴力而致,又可因间接暴力如杠杆暴力、扭转暴力或纵向传导暴力而致;筋肉急骤地收缩或牵拉、骨骼长期受到震动或变形也会导致骨折。此外,外力作用于人体,还可因年龄、健康状况(如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等)、解剖部位、结构、受伤姿势、骨骼是否有原发内在病变等因素的差异,产生不同类型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有明确的受伤史,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压痛明显,可有纵轴叩击痛。肿胀严重时,可有张力性水泡和血泡。骨折移位可表现为肢体或躯干畸形,骨折断端互相触碰可有骨擦感或骨擦音。肢体无关节部位可见反常活动。多数患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见休克。为明确诊断,可借助X线诊断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有关病理变化等。此外,骨折后还可出现各种全身或局部的并发症,如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动脉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道感染或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等,必须及时诊断,妥善治疗。
(1)早期(1~2周)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2)中期(2~4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3)后期(5周以上)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进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间隔3~5天,可用3~4个疗程。
亦可选用白木耳(黑木耳亦可)120克,焙干研末,每次用30克,加适量香油调糊,好酒送下,每日2次。
1.早期:局部肿胀,疼痛明显,皮肤有青紫色瘀斑。
当归尾12克,地鳖虫6克,乳香3克,没药3克,丹参6克,自然铜(醋煅)12克,骨碎补12克,泽兰叶6克,元胡6克,苏木10克,续断10克,桃仁12克,桑枝4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或用成药七厘散0.2克/次,每日2次;或三七伤药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中期:局部肿胀渐消,疼痛明显减轻,淤肿未散尽,骨骺尚未连接。
桃仁、杭芍、生地、当归、红花、川芎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后期:骨骺已连接。可服健步虎潜丸,或六味地黄丸、八珍丸,每次1丸,每日3次。
局部熏洗多用于骨折后期,折除固定后。可从下列诸方中选一方煎水熏洗:
(1)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9克,续断12克,荆芥6克,当归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
(2)伸筋草、秦艽、钩藤、当归、独活、海桐皮各9克,络石藤10克,红花6克,乳香、没药各9克。
(3)透骨草500克,与白酒少许共炒至微黄,加水煎煮6~8小时,再与45%酒精(或好白酒)配成酊剂,每次用50毫升淋洗伤口,每日2~3次。本方可用于骨折初期。
(1)早期可用七厘散适量,米酒调糊,薄薄涂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2)中期可用五灵脂30克,白及30克,乳香、没药各9克,共研细末,麻油调糊,外敷患处。
或用降香、荔枝核等分,研粉混匀,以75%酒精调糊外敷患处。
(1)川芎洒:川芎30克,白酒500毫升。将川芎于酒内浸泡7天后可饮用。每次10~20毫升,连服7~10天为1疗程。
(2)另方三七酒、骨碎补酒,即以三七或骨碎补易川芎,用法同(1)。
首先是按摩整复。通过手法,使移位的骨骼恢复原位。术者和助手对患者全身情况及骨折诊断须有充分了解。然后麻醉止痛,使伤肢处于适当位置,即可进行手法操作。骨折复位的手法可归纳为拔伸、捺正、屈伸、旋转、折顶、分骨、合骨、摇晃、推拿等,对具体的骨折情况应采用不同手法,且必须“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为复位原则。施行手法时应轻重适度。对某些特殊部位骨折,整复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
在骨折部位肿胀尚不能活动时,可由家人辅助或自我按摩骨折部和远端,以助消散瘀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肿胀和粘连,但不可使骨折移位和加重局部损伤,手法宜轻。中期在按摩同时应注意活动关节,防止关节囊废用性萎缩,肌腱粘连。动作宜轻缓,幅度由小到大。后期则应以功能锻炼为主,内容参见本节“体育调养法”。
骨折的体育调养是治疗骨折,促进康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但也须按一定方法循序渐进,否则也可以引起不良后果。
(1)骨折早期。容易发生再次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肢肌肉作舒张、收缩的反复活动。如前臂骨折时,可作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作肌肉舒缩活动,而肘、腕关节不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从而既达到促进患肢血循环而消肿的目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又避免骨折再次移位。
(2)骨折中期,骨折端已纤维连接,且正逐渐形放骨痂,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患肢应在医护人员、家人帮助下逐步活动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骨折,在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撑臂、抬臀及伸屈髋、膝等活动。
(3)骨的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要功能活动锻炼,使各关节能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
在日常生活中,人总难免会出一些小意外。如果摔伤或受到重物撞击后有很强烈的疼痛感,如何自我判断是否发生了骨折,则非常重要。可参考以下几点:
(1)要看受伤时的暴力是大还是小
一般来说,暴力大的更易造成骨折。但老年人骨质脆,有时暴力虽小也会造成骨折;而如是少年儿童,其骨质柔韧有弹性,即使暴力稍大一些,也不一定会造成骨折。
(2)受伤时姿势
如:滑倒时,手会不由自主地先着地,这时手臂易骨折;从自行车上摔下,侧身而臀部的髋骨先着地,则髋骨易骨折。
(3)从伤后出现的症状以及功能障碍加以分析
若伤处疼痛剧烈,局部肿胀明显,有严重的皮下瘀斑、青紫,并出现外观畸形,这时均应考虑有骨折的可能。此外,一般骨折病人多有功能障碍, 如手臂骨折后,手的握力差,甚至不敢提东西;下肢骨折后,不能站立或行走;腰部骨折后不能坐立。
(4)用在远高受伤部位叩击的方法检查
如上肢骨折,患手握拳,男一只手手掌轻轻给予叩击,若伤处感到疼病,则骨折的可能性极大。至于下肢骨折,可用拳轻轻叩击患肢足跟,看看伤处有无痛感。
2骨折患者怎么样急救?
发生骨折后,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同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尽快得到专业人员的救护,是必须和明智的。
骨折正确的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是减少伤者痛苦、防止再次损伤的重要措施,其中最要紧的是正确的固定。
骨折后应就地取材,选用木夫板、木棍、竹竿、木板等,简单、稳妥地固定患肢。
这些材料都找不到怎么办? 上肢骨折可与躯干包扎固定,也可与健肢一起固定。
如果为开放性骨折, 则应用急救包或者清洁布包扎。有伤口出血的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 压迫无效时,可用止血带环扎近心端止血(要记录环扎时间),立即送往医院。
3骨折康复常见哪些误区?
误区1
石膏固定后肢体不能再动×
后果: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减退
骨折患者的初期重要治疗步骤是固定以利于骨痂生长,石膏固定是常用的外固定方式。许多人误认为石膏固定就是不能动, 这也是非常不正确的 。 医生提醒患者,由于长期制动,也可带来诸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
因此,骨折病人复位固定好后,一定要多运动肢体跨关节远端,如:手臂骨折,可以采用“握拳一松手一握拳”的方法活动。 对于获得充分内固定的患者,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患处循序渐进的系统康复训练。
误区2
骨折病人最好长期卧床×
后果:导致患者下肢血栓形成,甚至有致死风险
专家认为,骨折或手术后是需要相对制动的,但不等于人们误认为的完全不动。尤其是年老体弱的'骨折患者,往往因体弱更加缺乏运动,这都可导致一系列的卧床并发症 。
在骨折并发症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致死率也高,早期进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是预防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医学认为,早期康复运动对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骨折或手术后,应遵从骨科医生或康复医生的专业意见,在其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运动和治疗。
4骨折后疼痛怎么办?
疼痛是骨折后首先出现的症状,主要是骨折后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所释放的炎症刺激因子引起的,同时骨折后肢体肿胀等也可加重疼痛。
疼痛还与患者的耐受程度有关 。对于骨折后的疼病,首先还是要将骨折端固定,减少损伤局部的炎症反应,疼痛就会大大减轻。疼痛的消失一般持续3~7 天,也可服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和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同时可应用一些物理治疗,例如肢体气压、干扰电、中药封包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5骨折后什么时候复查?
骨折愈合时间长,一直住院到骨折完全愈合不太可能。手法复位者, 一般手法复位完成后即可回家休养。手术切开复位者,一般拆线后就可回家。
无论哪种情况,出院时医生都会告知患者何时复查。
当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复查。如石膏、夹板固定后,疼痛加重,肢体肿胀严重,肢体发紫、麻木,可能是筋膜间隔综合征、伤口感染等。
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复查时间通常以间隔1个月为宜。 复查时间间隔因人而异,
①股骨颈骨折患者或儿重骨骺损伤患者,间隔时间宜长,愈合后半年或1年复查1次;
②胫腓骨、股骨干骨折患者,复查时间间隔1个月;
③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周或者10天左右复查和更换石膏固定。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脚骨心情不好是正常的,在心情不好时可采取下面的方法得到缓解:
1、要保持良好自我感觉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心里觉得自己其实挺好,让自己自信起来,这样不好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
2、找别人倾诉,憋在心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敞开心扉将自己的苦楚都倒出来,这样或许你会好受一些。
3、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的吼叫或哭一会,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会感觉好一些。
4、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心里面实在是难过,就找点事情做,比如打打游戏,或者拼了命地去工作,然后你会发现,慢慢的,自己已经没有那么心情不好了。
5、时间总是会冲淡一切,咬咬牙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首先拍X片看骨折有没有错位,如果没有错位或者可以手法复位,复位后石膏固定。如果不能手法复位,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然后石膏固定。 骨折的愈合过程有一期和二期愈合,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大多为二期愈合: 一期骨折愈合是指:骨折复位固定后,骨折断端可通过哈佛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X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消失。特点是是愈合过程中无骨皮质区吸收,坏死骨在被吸收的同时由新的板层骨取代,而达到皮质骨间的直接愈合。 二期骨折的愈合过程包括1.血肿炎症机化期:这一过程大约在骨折后两周内完成;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一般需要4-8周,此时X片上可以看到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3.骨板形成塑形期:大约需要8-12周,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全身性因素 ①年龄:儿童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故骨折愈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较弱,故骨折愈合时间也较长。②营养:严重蛋白质缺乏和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骨基质的胶原合成;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骨痂钙化,妨碍骨折愈合。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应:如果骨折部血液供应好则骨折愈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颈(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应差者,骨折愈合慢,如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也和血液供应有关: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折部分与周围组织接触面大,因而有较大的毛细血管分布区域供应血液,愈合较横形骨折快。②骨折断端的状态:骨折断端对位不好或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塞等都会使愈合延缓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组织损伤过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坏过多时,则骨的再生也较困难。骨折局部如出血过多,血肿巨大,不但影响断面的接触,且血肿机化时间的延长也影响骨折愈合。③骨折断端的固定:断端活动不仅可引起出血及软组织损伤,而且常常只形成纤维性骨痂而难有新骨形成。为了促进骨折愈合,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长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会影响骨折愈合。④感染: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肤及软组织均断裂,骨折处暴露)时常合并化脓性感染,延缓骨折愈合。养生指南: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四.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五.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六.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3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自我调养巧治病硬皮病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