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病,一般医书多不记载,惟《景岳全书》叙述甚详。考其所论证候及治法,符合于现代西医之癔病。余临证间曾遇一例,治法取自景岳:“其治之之法,亦惟借其欺而反欺之,则真情自露而假病自瘥矣。”今记述于后。
1969年秋间,有高姓中年男子,组织上促其交待经济问题。一日,两工作人员陪其外出办事,行走于马路之旁。适一辆卡车迎面疾驰而来,高停步踌躇,陪者觉之。待车驰至身边,高猛然上扑,幸陪者力挽,仅稍稍擦过而缓缓跌地。然高僵卧路边,状若死人。余适在近侧,急速迓余往视,诊得六脉缓软,知为诈病。盖因连日思索不止,精神压力重重,加之欲行自尽时思绪纷杂。跃向汽车霎那之间,神魂飘荡,遂成此病。于是告言无妨,然陪者惊惶不已,拦汽车送往医院。余随车以观究竟,途中余谓陪者曰:此症或以软言慰之,或以厉言激之,皆可使醒。陪者某素来声色俱厉,即于患者耳边曰:“尔欲自杀害人,死亦罪加一等。明明未死,还要装死,本可从轻发落,今则非严加惩办不可。”并大声佯谓司机曰:“汽车转向,直送公安分局。”高闻声即缓缓睁眼而醒,哀求莫去公安局。及至医院,无病可查,亦不用药,后即一如常人。
此症即“癔病性假昏迷”,若不加治疗,经十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亦能自解。今以言激之,不过促其速醒耳。《景岳全书》之治法与现代西医相通,试之实例果然有效。是知古人立言,必有其本,后世之贬景岳者,往往言之过甚,已非平心之论矣。
一、维摩诘简介
一名字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
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二身份
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古来盛传此说,然不见经文之本据,或谓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说之,然二经皆不载于经录。维摩经会疏三曰:‘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谷响集一曰:‘李善所着头陀寺碑,注引发迹经云: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予(寂照)尝检藏中,不得此经。又按复礼法师十门辨惑论,稽疑曰:穷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如来,尚隔罗縠。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知何名何……
【金粟如来】过去佛之名,指维摩居士之前身。古来即盛传此说。或谓出自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而此二经均无汉译本,亦不见载于经录。净名玄论卷二(大三八·八六六中):‘复有人释云:“净名、文殊皆往古如来,现为菩萨。如首楞严云:文殊为龙种尊佛;发迹经云:净名即金粟如来。”’隋吉藏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一五上):‘有人言:文殊师利本是龙种上尊佛,净名即是金粟如来。相传云:金粟如来出思惟三昧经,今未见本。
维摩诘是个富有的居士,佛学修养很高,连很多菩萨都来向他请教问法。“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维摩诘即便有妻有子过世俗生活,他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
二
二、关于《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说无垢称经》等,是印度大乘初期的重要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时,代表了初期大乘的思想特征。
一特点
⒈好玩,又很深刻
? ? ? ? 很多人怕读佛经,太艰涩。但《维摩诘经》通过非常戏剧化的方式,讲述的却是大乘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义理。
胡适年轻时曾在他阅读的《维摩诘经》的封面上留下了两段题跋。一段是:“这是一部很荒诞的小说,居然有人奉作经典,岂非怪事!”另一段写在四年后,说:“此书有文学意味,故能行远;说理简单而不繁,故能传久而效大。《法华》与《维摩》真二大魔力,最不可忽。”
⒉不长,但很丰富
很多人怕读佛经的另一个缘由是,太长。比如同是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28品,近七万字。《维摩诘经》14品,只有三万三千多字。还是比较容易有信心读完的。经文虽然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的一部经,经中从多方面比较了大小乘的不同观点和境界,宣扬了大乘的“菩萨净土之行”,也就是菩萨圆满的修行之道。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经文。
⒊影响大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 ——南怀瑾
此经在印度广为流传,东汉就传入中土并有译本。到魏晋时期,已成为名流必玩的“三种小玩意”之一(鲁迅《准风月谈·吃教》——? ? “……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世说新语》中,常常能遇到维摩诘。
隋唐八宗虽然都没有将其列为最高的“宗经”,但几乎每一个宗派都很重视它,不断引用、注疏。尤其是禅宗六祖惠能,难得能引经据典,但《净名经》也是时时挂在嘴边的。《五灯会元》中也常以此经内容为“话头”。
《维摩诘经》的广泛影响不仅在佛教内部,更涉及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
【比如胡适认为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的发达,也与此经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我们看敦煌壁画,《维摩诘经》的经变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大,经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有呈现。谢灵运一口气写八首诗,化用的就是《维摩诘经》中的一组譬喻。《维摩诘经》还贡献了很多成语,如“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天女散花”。……】
更重要的是,《维摩诘经》还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王维就不用说了,李白、白居易、苏轼……都对维摩诘青眼有加。这些文人,要夸别人,就说对方是维摩诘(《坛经》“师若净名托疾毗耶”),要吹自己,也说自己是“病维摩”(如白居易“毗耶长者白尚书”,苏轼“隐几维摩病有妻”,等等)】。
唐朝大诗人王维,字摩诘,便源于此。他本人更号“诗佛”。
后世艺术影响
舞台剧《维摩诘居士》由台湾金色莲花表演坊创作。整部舞台剧以2500年前的佛陀时代为背景,舞台场景的设计充满唯美富丽的古印度艺术风味。戏剧内容叙述证有菩萨果位,但示现商人的主人翁维摩诘居士,如何以游戏三昧的人生态度,与超然无碍的智慧,自由穿梭于入世与出世的各种场合中,济贫扶弱、弘法度众。维摩诘居士于佛陀十大弟子、天帝释、菩萨与魔王间除执破相、权变显空,显示出佛教的精神与特色。通过各种你来我往、犀利幽默、语带玄机的智慧对话,阐释修行修心的根本重点。
整部戏在浓厚的传奇小说色彩中,加入天人与魔王等带有神话意境的故事,让戏剧的表现更活泼更生动。
⒋启发多
为什么《维摩诘经》有如此深远广泛的影响?
最重要它能在很多方面启发人们。作为一部佛经,它阐释了大乘佛教“不二”的中道思想,反对将世间与涅槃、众生与菩萨、烦恼与菩提、出家与在家甚至佛道与魔道等等强加分别,落入两边。这种“中道”的观点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同样也启发着普通人,如何在最日常的世俗生活中,活得有情趣、有品位,活得清净、自在。
二《维摩诘经》缘起
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三《维摩诘经》相关内容介绍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配合文殊菩萨以及本师释迦摩尼佛,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不证涅盘”的不二法门,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此经译本共有六种,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通最广。本经情节丰富,充满戏剧色彩,含蕴着无上智慧,历来为中国各界学人信徒所喜爱。《维摩诘所说经》是一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耻小慕大”、“回小向大”的佛典。共十四品,每一品皆详述菩萨和罗汉的优美趣事。如维摩居士以生病为缘,广为大众说法,诸罗汉、菩萨自觉对佛法体证不够,拒往探病。文殊菩萨畅论不二法门,维摩诘以默然回应,令文殊不禁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影响甚巨,而维摩诘居士也成为僧俗及各学派、教派赞叹的对象。
三、《维摩诘经》唯心净土与《阿弥陀经》极乐净土,明净土无二
一提到净土,人们往往会想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东方琉璃世界,或者是《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中的弥勒净土,不管怎样,似乎总应该是别处的世界。
这些净土往往作为人所处的此方世界的对立面出现。比如对照《阿弥陀经》,可以发现,西方极乐净土和此处的娑婆世界有极大的不同: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由上面的经文可知,那里的世界没有苦,但是我们的世界却是“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那里的世界庄严清净,而我们的世界则是充满污秽。那里的世界众生都已经得到不退转的果位,而我们世界中的众生却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但是《维摩诘经》中的净土却显得非常特别。《维摩诘经》由长者子宝积发问引起,他希望听到对佛国土清净的解释,希望世尊能够说一说诸菩萨的净土之行,而佛的回答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问答笼罩全篇,提出了唯心净土的概念。
而唯心净土又在何处呢?此方就有净土,此方便是净土。这个娑婆世界中的维摩诘丈室竟然就包蕴诸佛净土:“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而且,这个世界本身也是净土,舍利弗看到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而螺髻梵王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同自在天宫一样。舍利弗等借佛威神之力,才亲眼看到果然如此。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既然此土即是净土,那么还有必要去追求往生西方极乐吗?禅宗四祖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5]似乎否定了这种必要性。难道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两种理论无法融通吗?
《维摩诘经》开篇讲宝积与五百长者子,都拿七宝盖来供养佛,而佛“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启发我们面对各种说法,要学会将五百七宝佛盖合成一盖,如《法华经》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哪部佛经,其实都是应机说法的成果,而根本的内涵是一致的。《法华经》有著名的药草喻: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佛说八万六千法门,其实只是同一种法门。佛所说净土,自然也是同一净土。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众生根性不同,如果卉木丛林药草,有根枝茎叶的不同,自然领受不同。这也就能解释,《维摩诘经》中为何舍利弗面对净土而不能识别,必须依赖佛的神力才能看到,而螺髻梵王则能观察自如。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西方极乐世界和《维摩诘经》中的净土,看似不同其实却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首先体现在,净土的存在都基于菩萨的慈悲之心。《维摩诘经》曰: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菩萨是依据众生的根性,适应众生的需求而取佛土,为了饶益众生而取佛国。佛土本来清净无染,只是为了度化根性下劣的众生,所以才示现秽恶不净的世界。
《无量寿经》描述法藏比丘累劫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最终成就,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众生之苦:
其寿未终,便顿夺之,下人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憨。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慈悲之心,两经都为居士学佛敞开大门。《维摩诘经》中的主角便是位大居士: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这样的一位“白衣”,其佛法造诣却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以至于他示疾,佛让弟子去探望,竟然没人敢去,都怕被他问倒。这足以使得在家的居士振奋。《维摩诘经》自六朝起,对文人士夫产生巨大影响,和维摩诘的这种身份是紧密相连的。例如唐代的大诗人同时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他字摩诘,显然名字就来自这部经典。
而《阿弥陀经》的法门非常简便易行,《阿弥陀经》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自然这样的法门更为简便,适应众生根性。无怪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凡因世间之苦触动心怀,或抱有向善之心者,无不欣欣然从之,甚至到了诸宗皆衰,弥陀独盛的程度。
再次,西方极乐世界中的法音宣流的内容和方式其实和《维摩诘经》中所说颇为接近。既然心净方可得佛国净,那么修行自然须求心净。《维摩诘经》论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十善是菩萨净土,这统摄了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法门都可以称为净土法门。而《阿弥陀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说之法,亦无非念佛、念法、念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维摩诘经》中这样描述香积佛国说法方式:
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与西方极乐净土相比,一以妙音,一一妙香,何其相似!而释迦牟尼佛在此方世界所说法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其修行内容如是,其方式也无非由六根起修。
最后,西方极乐世界和释迦牟尼佛教化所行的这个娑婆世界,所以净秽有别,是因为这个世界中的众生刚强难化,心有染污。可以想像,假使一个人心不清净,即使身处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无法看到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无法听到天乐,无从见到诸菩萨,而只可能看到深沟险壑,那里也同样会变成娑婆世界。而如果一个人心清净,则即使身处娑婆世界,所见所闻,也无非宝相庄严,大地山河,皆是如来。这样说来,四祖道信“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的说法便有了着落。
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分析四祖道信所说,“不须向西方”的前提是“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对于不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者,又如何呢?道生《十四科》曾论西方净土为方便众生而设,不能废除:
经由恒河佛国者,皆是圣人接物之近迹,佛实无土。何以明之?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土以自居,八住已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未堪真化,故以人天福乐,引之令行戒善,或以三乘四果,诱之劝修道品;然涉善之功,自然冥归菩提。因起贪报之惑,故流转生死。实即土属众生,故无国而不秽。净属于佛,故无国而不净。故经云:我净土不毁,此之谓矣。
非上根利器的凡夫,就是所说的“未免行累者”,总还是需要有个实实在在的能够抓得住的目标,所以要以人天福乐,以三乘四果来诱使人们趋向佛道,这里所说的道理同于《法华经》的火宅、化城诸喻。“此土即是净土”,在《维摩诘经》中就连舍利弗等都需要借佛威神之力,才能亲眼看到,何况凡夫。从这个意义上说,净土的存在对于“未免行累者”自然是必要的。
总之,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的观点来融通众经,而非偏执一隅,能够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比如禅宗顿渐,本为一体。毫无疑问,顿悟只能在渐修基础上发生。所谓的“上根利器”者,哪个未曾经过累世累劫的修习?只讲顿悟,往往变成不切实际的狂禅;只讲渐修,又往往迷失最终目的地,执着于磨砖作镜的功夫。诸经无非一经,诸法无非一法,唯心净土和西方极乐本无二致。心中有《维摩诘经》,再来观察《阿弥陀经》的法门,也许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何谓净土,何谓自性弥陀。
《人体阳气与疾病》(田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s/1Stv8hZBOyS8YMCWKDzqbcA
提取码: kbmq? ? ?书名:人体阳气与疾病
作者:田原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年3月1日
页数:223
内容简介:
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李老有关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珍贵的治疗经验。书中所载“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本书为“中医点亮生命丛书”之一,由李可先生为您破解人体阳气与疾病之谜!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一、经方治湿热之法
摘要:《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
1、宣畅上焦法
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之法。
外感湿热之初 ,病于肌表,症见头痛,身重疼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
由于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气,故治当宣畅上焦肺气,肺气得降,肌表疏达,气机化行则湿化热散。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虽言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湿热内蕴,外不得汗越,下无小便渗泄,遏阻胆汁,外渍肌肤所致。
疸病属湿温范畴 ,以麻黄、杏仁宣肺以畅上焦,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调和营卫。
因此,对湿热在表、壅闭肺气者,可以轻宣上焦,畅通气机,外透湿浊,兼清里热,使内外分解。近人治疗皮肤湿疹亦常应用。
或问:湿温有忌汗之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湿温禁汗乃忌纯用辛温,因辛温助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故当禁用。
然在表之湿热,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对于湿热在表,既有不可纯用辛温发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临证当知变通。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亦用宣肺化湿之法,与《温病条辨》治上焦湿温之三仁汤实有相似之处。
轻宣肺气,畅达上焦,乃治疗湿热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 故吴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人,且为气化之先。”
2、升降中焦法
湿热之邪,由上焦下传,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气机滞塞。
湿热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传中焦的过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气机,出现心中懊憹。
治疗虚烦不眠之症 ,《伤寒论》用栀子豉汤,用栀子之寒以清热,苦以燥湿泄降,豆豉芳香化湿,辛散宣达,透湿外出,乃为可行之方。
《温病条辨》之三香汤,在本方基础上,加郁金、降香、瓜蒌皮、桔梗、枳壳,宣上清热,化湿开郁,治疗湿热之邪,“由膜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既能宣畅上焦,使“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又可升降中焦,调理脾胃。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苦降辛开,调理气机,寒热并用,以寒清热,苦温燥湿,而达恢复脾胃健运之功,对于湿热中阻,症见心下痞满为主者,均可酌情选用。
如《温病条辨》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对阳明暑温 ,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于“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志昏乱”者,亦用泻心汤法。
由是可见该方加减在湿热病中应用广泛。
其他如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均可用于中焦湿热交阻,或为腹痛、或为下利、或为呕吐。
湿痰同类,湿热郁阻,水不运行,亦可痰热互结。
治疗痰热互结,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见浮滑之小陷胸汤,亦可用于湿热结聚心下之证。王旭高曰“胃居心下”,故心下属中焦。
《温病条辨》阳明暑温有“脉见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则为湿邪中阻,痰水结聚,致上逆作呕,胃和失降,便闭不调,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是方苦降辛通,引水下行,清热化痰,燥化湿浊,甚为合宜。
除此以外,临床上可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对重症黄疸,常可取得较好的退黄效果,可知其治疗湿热的作用不可忽视。
3、渗利下焦法
湿热为病,有偏于热重者,有偏于水湿为甚者。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趋下焦,此时治当渗利膀胱,使水湿下泄而安。
所谓五苓散治太阳蓄水,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脉浮,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呕吐而利,兼头痛、身痛者,即是湿热之证初期偏于湿重者的表现。
凡外见太阳表证,内有水湿停留者,皆可用本方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亦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
在湿热病中,五苓散常与他药加减用之,如仲景治诸黄疸,见小便短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即以是方加茵陈而成,宣通表里,清利湿热,具有退黄之功。
水肿为病,可由湿热引起,刘河间曰“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湿热水肿,用大橘皮汤,即以五苓散加木香、槟榔、滑石、甘草、陈皮、生姜组成,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会问:湿热相兼之病,何以用五苓辛温之剂?
此因湿热有偏甚,对热甚者固不可独用,然于湿重者,不予温化渗湿之法,水湿何以得去?
但临床运用,又当依病情而酌,水湿甚者,或可暂用,先利湿于下,使热势孤立,继而改用清利之法;
或于是方加减运用,权湿热之偏甚,对湿热并重,或热较偏甚者,当酌加清热之品施治。
如刘河间治暑热挟湿泄泻的桂苓甘露饮,以五苓散加六一散甘寒淡渗利湿,再加三石清热解暑即是。
又《温病条辨》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的四苓合芩芍汤,也是以五苓散减桂枝,白术易苍术,加白芍、黄芩、广皮、木香、厚朴组成。
对于“湿温下利”尚有以五苓散加寒水石之法,皆是该方灵活之运用。
湿热蓄积下焦而津伤阴亏者,当予利湿清热兼滋阴之法。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以二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利湿清热,阿胶滋阴润燥,标本兼顾,为治疗下焦水湿热结兼阴虚之良方。
若下焦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泄,腰以下积水为肿,兼阴虚津亏者,《伤寒论》用牡蛎泽泻散方。
以牡蛎软坚行水,且可存阴,泽泻渗利水湿,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行水,商陆攻逐水邪,海藻软坚化痰,复以瓜蒌根止渴生津,润而不腻,亦为治下焦湿热可鉴之法。
由上亦知,对湿温忌用滋阴之说,也当具体分析。
湿温与阴虚虽皆有午后身热,但必察全身症状细加辨识,绝不可混淆,如湿温兼阴虚者,则当配用滋阴之品,然选药当注意用滋而不腻之味。
4、疏达三焦法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与胆分属于手足少阳。
疏达少阳有利于三焦水道之畅通,为治疗湿热,注重宣通气分的又一重要方法。
《伤寒论》230条提到服小柴胡汤后,可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提示了这一问题。
对于“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则有先用针刺,继用小柴胡汤之法,以疏达少阳,调畅气机,使气化复,腠理开,小便通,湿化热解。
另外,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于湿温之证,已有案例报导。
目前,临床治疗肝炎及胆系感染而辨证属湿热者,多用柴胡类方加减治疗,也是这一治法的运用。
5、苦寒清燥法
痢疾及黄疸多属湿热为病,《伤寒论》对下利及黄疸的治疗,亦为湿热证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苦寒清燥则是其一。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为湿热下利初期兼表热之常用方,乃苦寒清燥兼解肌之法。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用黄芩清热燥湿,芍药敛阴和血,草、枣调中。
后世治湿热痢疾,常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用,如张洁古之芍药汤即是。
《温病条辨》治“滞下已成,腹胀痛”的芩芍汤,以是方减草、枣,加黄连、厚朴、木香、广皮而成,苦寒清燥,行气芳化,疏利肠间湿热。
对湿热下利偏于热甚,症见下重、便赤者,《伤寒论》用白头翁汤,苦寒清燥之功更著。
《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加黄芩、白芍,加强清燥之功,敛阴和血,缓急止痛,皆为治热痢所常用。
其治阳明湿热内瘀发黄之茵陈蒿汤,苦寒清燥,且用大黄导火下行,兼行通腑之法。提示了湿热为病,其在腑者,皆当通利。
病在三焦、在胆、在肠都应适时而用,所谓湿温禁下,亦当具体分析,脾虚者,自不可下,然于湿热积滞肠道胆腑者,气机阻滞,不予通下,邪无出路,病何能愈?
临床实践证明,茵陈蒿汤之用大黄,小陷胸汤之用瓜蒌,对于黄疸的消退是有积极作用的。
痢疾滞下不畅,早用大黄、槟榔通下,对于荡涤湿热,避免闭门留寇,是很有益处的。
6、刚柔相济法
《伤寒论》所载乌梅丸,可治“蛔厥”之证,为人们所熟知。
是方“又主久利”,既有大苦大寒之味清热燥湿,又有大辛大热之品温阳化湿,兼以益气补血,酸敛收涩,对于泄泻日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兼有湿热未尽者甚宜。
如《温病条辨》治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即以本方主之。
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舌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以椒梅汤主之。
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川椒、人参、乌梅、白芍、枳实、半夏组成,即仲景乌梅丸之法,皆是苦酸辛甘,刚柔相济,柔以救阴,刚以扶阳。
从而启示我们,湿热久羁,湿以伤阳,热以伤阴,可致气血两亏,故湿热日久之疾,又必须注意救阳护阴,调补气血。
然又不可纯补,避免湿热残留之邪未尽,缠绵难愈,必须继续酌加清热燥湿之味,以利根除。
总之,仲景于湿热病,记载虽然简略,但就有关论述与方药运用来看,其治疗湿热之原则与大法已备。
结合后世医家所论,验之临床实践,足资启悟,甚有补益,值得认真探讨。(时振声)
二、时方治湿热之法
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赵老家传的独到经验。
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治之当以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疗湿阻于肺之要诀也。
若湿阻于中焦,困阻脾胃,则当以运脾气为主,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之法,赵老基本方用: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以上数种药物为鲜品,其实这也正反映了中药运用的一个重点问题,鲜嫩、轻灵之品善于走上焦,其在治疗表证、卫分症候的时候是干品无法比拟的)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宜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助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应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鲜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而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子3克,炙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白蒺藜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 5克(研冲),鲜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注】益元散: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
证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5克,老陈皮5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先药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证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宣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栝楼30克,知母6克,炒苡仁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证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建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2克(布包)
本文时方部分来自:赵绍琴
维摩诘
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
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
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
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
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
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
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
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配合文殊菩萨以及本师释迦摩尼佛,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
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
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不证涅盘”的不二法门,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
扩展资料: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由三国吴支谦译出后,即在我国盛行,历代以来多达七种汉译本,目前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流畅,评价最高,流通也最广。
这部经是最长的白话诗,共两万五千言 ;也是一部最佳的剧本,富艺术创作价值。除了文学艺术价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经已经成为在家居士奉为圭臬的修行宝典。
《维摩诘所说经》(梵文:? ? Vimalakīrtinirde?a-sūtra),简称《维摩诘经》、《维摩经》,或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是大乘佛教的佛经。
该经共三卷十四品,以维摩诘居士命名。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它以辩论的方式来详细说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教义上的分别,集中讨论不二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3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柴胡汤纵横谈在线阅读
下一篇: 简易便方愈臁疮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