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生处战乱之世,民多饥馑、寒冷与精神刺激。由足疾病丛生,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往往乏效。东垣在其历久之医疗实践中,体察此等诸因最易耗人元气,伤人脾胃。因而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强调理脾胃,升中气,并自制补中益气汤方。
补中益气汤擅治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之证,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剂:方用甘温之品升其阳气,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其中黄芪补益肺气,肺气有权则卫护皮毛而实腠理,自汗叮止。元气不足,气促懒言,补之以人参。心火过甚,烦热内生,泻之以汁草。白术健脾,当归和血,陈皮调气。升柴以清轻之质,引发胃气上腾而复归本位。全方能益脾肺之气,散在表之寒,升下陷之阳。适用于脾肺气虚而见发热、自汗、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咣便溏、脉洪虚软、舌淡苔白等证。亦可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及诸清阳下陷之证。故此方属于温而兼燥,补而兼升之剂。于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上盛下虚及肝肾精血亏损之人则犹若冰炭之不相宜矣。
清·魏玉横于《续名医类案》中持有异议:“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之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人,类多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居八九,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
上述两者之间其实并无抵牾,盖东垣制为补中益气汤,用以治疗气虚下陷之证,原不用以治疗真阴不足。东垣生活于战乱频仍之年,且地处北方,气候高燥,每易损伤脾胃而使阳陷入阴.其制此方,出于当时治疗之需要,本无可訾之处。而魏氏生于清代升平之时,处东南卑湿之地、鱼盐之乡,物阜民丰,淫欲日恣,则真阴易耗。凡此类者,固不可投补中益气,即稍涉温燥.恐亦不受。故魏氏又曰:“非此方之谬,要知时代禀赋各殊耳。”此为智者平心而论、见道之言也。
自古迄今,成方之多正不知其数者也。一方有一方之主治功能及适应证候,方本无过,全在医家之善用不善用耳。魏氏所说虽确有至理,于今临证所见,沪地自多真阴亏损、上实下虚之人.而适于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者,仍不乏其人。然余于使用补中益气汤之过程中,体会其有如下特点:其一是现今之患者少见单纯之中气下陷病证,每常兼夹他病,气虚下陷仅为主症或主因。故此类患者处方时不可纯用补中益气汤,宜随辨证加减化裁。其二患者易见全身性气虚证候或中气不足,常难见到下陷征象。临证时务必细心体认,方不致误。其三气虚之脉可见大而无力或细软无力。气陷轻微者,脉象常常不显特殊,而气陷严重者,可见寸弱尺强之脉。
今略举病例五则,以说明补中益气汤的部分功效。
某商店艺徒杨女,数年来苦前额疼痛,时发时止,屡服川芎茶调散及西药不效。一日痛复增剧,相邀余治。诊见脉细苔薄,自诉略有感冒。余诊此女中气虽弱,而当时以治标为急。投疏表、祛风、止痛、化痰之剂不应,感冒亦无好转。因思患者体倦乏力是中气之衰微;额痛作止不常为气虚清阳不升使然;而感冒之药非借元气以行其药势,则药效难以发挥。故治疗之关键当益中气、升清阳以健脾胃、实腠理。投补中益气汤加白芷,两帖感冒解,头痛大减,又三帖头痛如失,后竟不复作。
按:《医宗必读》云:“头为天象,六腑诸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脏之变,皆能相害。”因而头痛原因有外感,有内伤,有虚有实。而虚证之中,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可见头痛作止不常,且多绵绵而痛,兼见倦怠乏力,易于感冒。上述病证即属此类,故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清,佐白芷既除风寒又善治头痛。古方神白散用白芷、甘草、姜葱、豆豉治风寒外感,杨吉老以一味白芷为丸,治头痛如神,名曰都梁丸,已成千古名方。加入补中益气汤中,则标本兼顾而药到病除矣。
于部徐某,年届四旬,常患咳嗽,入冬辄发。每服开肺化痰之宁嗽露,可以渐安,因而发必服之,已成案头常备之物。咳止后稍感寒邪又必复作。如此经历数个冬天,病终不除。1975年2月间就治于余,询知平素精神不振,胃纳不馨,饱食即胀满不舒、心下塞闷,大便软溏,日行二、三次。脉则细小,两尺软弱,舌质暗淡,苔呈薄白。闻其咳声轻浅无力,痰多而稀薄,断为气虚脾阳不运,兼水寒射肺而咳也。投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三剂而安,后亦不发。方为:
党参9g 黄芪9g 当归9g 焦白术9g 陈皮4.5g 升麻3g 柴胡3g 炙草3g 五味子3g 于姜1.5g
按:此为气虚下陷兼有痰饮之证,故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配入干姜、五味化饮敛肺,双管齐下故收捷效。
会计王某,年过五旬,素来健康无病。是年于乡下营建房屋,操持过甚。数日后,自觉脐下气海穴内隐隐作痛,时轻时剧。脉弦软,苔薄白。按其腹部绵软,且得按则痛减,故虑其气虚。予六君子汤,不效。更加归、芍以调和肝脾,亦不知。余反复推究病情,思必因负重过度,而致中气下陷。前方有益气之能,而乏升举之力,法当补而兼升。且用力不当每致气滞,气滞则血亦不畅,理宜兼顾。因此给予补中益气丸及三七片同服。丸药每日三次,每次10g。片剂仅服常量之半,日服二次,每次二片。三日后腹痛止。为巩固疗效计,嘱续服补中益气丸250g,三七片二瓶。以后直至退休,未闻腹痛重作也。
某商店经理甘先生,三十八岁。1978年诊,患者形躯肥胖,素体尚健。然近年余以来,却患一奇症:每晚睡至半夜辄醒。四肢不能动弹,口不能言,但心中了了,外界之声响及家人之活动,悉知悉见。如此经历两小时许,即自行复常,自昼除稍感疲劳外,并无他异。时至夜半,病必复作。循此规律周而复始。虽经中西医药多方治疗,略无征验。嗣后,在某区中医院住院四十天,医家从“怪病皆属于痰”立论,药用二陈汤加味,予以行气化痰,服三十多帖,未见影响。出院后来就余诊。
余察其脉象细软,而两手寸脉尤见细弱.左尺搏大鼓指。推详脉证,是“阳气下陷阴中”之见证。夜半虽阴气极盛,而子时为一阳初生之时,阳气来复,阴霾渐退。值此阴阳交替之候,阳当渐壮而胜阴,缘患者阳气下陷,滞于阴中,无力升腾,是故阳气当升而不能升;又因阴中阳气内郁,阻碍阴阳进退之路,故阴气当退而不能退。如此便使阴阳之气不能顺利交替接续。而上述诸证见焉。经二小时许进人丑时,阳气渐旺则阴气渐退,由是正阳升发,则一切复常。既然病机若此,则本病之治疗,当“升提下陷之阳气,清泄下焦之阴火。”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治之。方为:
黄芪12g 焦白术9g 陈皮6g 升麻3g 柴胡3g 党参9g 炙甘草3g 当归9g 黄柏9g
服药首剂,病即未发,连服九帖,夜夜安然无恙。复诊时左尺之脉已平,原方去黄柏,即单用补中益气汤方,又服一周,病均未发,就此停药。至今近二_卜年,夜夜安然人梦乡。
革命前辈徐大姐,于古稀高龄苦便秘不通。初服通便药片,尚可勉强通下,久则失灵。余曾为之诊治一、二次,用益气通便之方,略有小效。彼则急于求成,访求专家名医,经友人介绍请一名医诊治,诊后持处方向余咨询,余见方大骇,全方药有十余味,均是养血滋阴之品,如生熟地、天麦冬、川石斛、玉竹、沙参、柏子仁、火麻仁、全瓜蒌等,药之用量每在15~20g 之间。虽有甘草、茯苓之类。岂敌大队滋腻之害。余劝勿服,终不听之。服四十剂,复邀余诊。
余见其瘫坐椅上,面色黄白相杂,全无血气。语声低微勉强,似难接续。自诉极度倦怠,气短欲喘。大便艰涩,腹笥胀满,五、六日方得便解一次。胃纳甚差,每天仅食一小碗。切其脉大而涩滞不扬,按之软而无力。舌质阔厚而歪向左侧,舌色淡白,苔则白干厚腻。据此脉症,显是阴药过度不仅使中气受戕,脾失健运,痰浊阻滞致上下气机不畅,而且阻遏下焦阳气,阴寒凝滞,遂致地道不通。
治法当健脾化痰,温阳通便。投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景岳济川煎,服后仅大便略有好转,胃纳稍开外,并无他效,且觉口中干燥。但白厚腻苔渐变薄白微腻,可以测知痰浊渐化,中焦气机复苏。但疲乏无力不见改善,虑其高年气衰,必有清气虚陷之机。改拟补中益气汤合济川煎,自觉服后极为舒适,大便二、三日一行,量多质软,体力渐复,胃纳亦开。两月后,生活学习,走亲访友均已恢复常态。前方服及一年,大便又渐干结,再合魏龙骧先生之白术通便方,竞得幽通气道,大便一、二日即行一次,自然而舒适。以后每日一一剂,常服不辍,至今已服及四年有余,稍稍停药二、三口即感中气不续,纳差便涩,再进前药,又可复常。闷前仍在服用中。所用方为:
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30g 陈皮6g 升麻3g 柴胡4.5g 炙甘草3g 当归9g 淮牛膝15g 泽泻9g 炒枳壳6g 苁蓉15g 生地15g 大枣30g
热淋
黄某,女,50岁。2013年9月11日初诊。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有下坠感,尿色黄,头昏乏力,舌淡红,苔白厚,脉沉滑。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苓30克,法夏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克,川牛膝15克,车前草15克。5剂水煎服。
2013年9月19日回访,已愈。
按:此乃气虚下陷,湿热阻于膀胱之证。王绪前教授云:「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补中益气汤升清气于上,俾清气升,则浊气自降。又合入二陈、四妙、车前草以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故取效甚捷。
癃闭
马某,男,61岁。2014年2月21日初诊。1年前劳作时骶骨部位跌于地上,经检查无器质性变化,自后出现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严重时需导尿。现倦怠乏力,语音低微,小便排出不通畅,常一天只能小便一次,胀痛难忍,采取下蹲位稍舒,小便时有灼热、下坠感,尿色黄,劳作后上述症状更重,舌淡红,苔白厚,舌下络脉粗大,脉弱。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草10克,当归10克,茯苓40克,川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2月26日):小便次数增多,较前稍顺畅,不再胀满。续服上方5剂,改黄芪50克,加丹参20克。
三诊(2014年3月5日):精力日佳,小便色清,舌苔渐褪,脉较前有力。续服上方5剂,改车前子20克。
四诊(2014年3月10日):下坠感无,灼热感消失,晨起有尿等待。续服上方5剂。
五诊(2014年3月15日):劳作后症情反复,续服上方5剂。其后坚持服用上方15剂,愈。
按:病患由外伤所致,按常法当从血瘀来论治,然王绪前教授舍弃常规思维,从「倦怠乏力,语音低微,劳作则诸症加重」这一症状入手,认为此证乃是清气下陷,湿、热、瘀阻于膀胱,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故方中用补中益气汤升清以降浊,茯苓健脾利湿,川木通、车前子、川牛膝清热利湿,桃仁、红花、土鳖虫活血化瘀,坚持服用,病终获愈。
头痛
周某,女,58岁。2014年5月5日初诊。巅顶针刺样疼痛,按之则舒,不耐吵闹,舌淡红,苔白略厚,舌下络脉粗大,脉弱。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川芎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10克。5剂水煎服。2014年6月13日回访,愈。
按:患处「按之则舒」,当是虚证,王绪前教授认为,此乃清气不能升达巅顶所致之「不荣则痛」,疼痛呈针刺样,结合舌下络脉粗大,乃兼有血瘀之征。方用补中益气汤升清气于巅顶,合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伍入桂枝温中寓通,加桃仁、红花、土鳖虫活血化瘀,辨证精准,故取效甚速。
眩晕
廖某,女,19岁。2014年6月24日初诊。前日散步时忽觉头晕眼黑,身冒冷汗,几欲摔倒,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现头昏乏力,下蹲后再站立则头晕眼黑,血压:90/60mmHg,温度降低皮肤颜色变暗,月经量少,舌淡红,苔白略厚,脉缓弱。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枣仁30克,鸡血籐30克,补骨脂15克。5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7月2日):头昏稍有好转,不觉乏力。续服上方5剂。
三诊(2014年7月8日):下蹲后站立时稍有头昏,平时头不昏,血压:100/70mmHg。续服上方5剂。
四诊(2014年7月13日):诸症消失,血压:110/70mmHg,为资巩固,续服上方5剂。
按:此证即西医所云低血压病,王绪前教授认为,此乃气血不能充盈鼓荡脉道所致。方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肺之气,入桂枝、枣仁将生成之气血引入心经,奉心化赤而为血,加鸡血籐疏通络脉,补骨脂温振阳气,使生成之气血能充盈鼓荡脉道,则头昏自愈,血压上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2、补中益气汤治气虚发热中气下陷和这30种疾病效果好3、补中益气汤的功用是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关于身体的气息或者是身体状况,可以通过饮用补中益气汤去改善,首先要了解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1、治气虚
补中益气是补中益气汤最为显著的功效,气虚患者容易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等,这些状况都会大大影响到日常的生活,精神不振是生活质量的阻碍者。
饮用补中益气汤能够提升气息,恢复身体的活力。
2、提高免疫力
补中益气汤根据所配用的功能药材,有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3、改善状态
补中益气汤能够消除疲劳感,日常生活中大便稀溏、饮食减少、体倦肢软等症状,都可以通过饮用补中益气汤慢慢调理,将身体的机能器官恢复元气,提升生活质量,补充精气神。
补中益气汤治气虚发热中气下陷和这30种疾病效果好补中益气汤,是金元4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的著名方剂。
李老前辈根据其观察和总结,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脾胃受到损伤。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气虚下陷的代表方剂,为其他脏器下陷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方药的组合模式。
脾胃的生理功能就是运化水谷精微,行使这些功能,就需要脾胃的清阳之气。
就是所谓的“阳生阴降”,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
补中益气汤补得是中气,就是脾胃的清阳之气。
通过对清阳之气的补益,以期恢复脾胃正常的功能。
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则气虚下陷的症状就会消失。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治疗作用。
主要治疗以下3种类型疾病。
1.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
黄芪为君药。
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
对脾和肺均有补益的作用。
脾土生肺金,脾土的虚弱容易引起肺金的虚弱。
肺金的虚弱,可以进一步地引起脾土的虚弱。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黄芪可以对脾土和肺金,都具有补益的作用。
治疗脾土和肺金的虚弱,避免这个恶性循环。
人参、白术、甘草为臣药。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
其味甘、微苦,药性微温。
归脾、肺二经。
人参的补益脾胃和补益元气的作用,比黄芪效果要好。
同时人参和黄芪一起应用,补益脾肺的效果更好。
一般临床上经常一起应用,治疗各种气虚之证。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经以及胃经。
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的作用。
炙甘草能补脾益气,同时兼具调和诸药的作用。
人参、白术、甘草与君药黄芪一起应用,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脾肺的作用。
起到一个补中的作用。
为益气做准备,使气有所出。
当归、陈皮均为佐药。
当归补血活血,气血总是互相依存。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单纯的补益气,则气无所依存,气不能离开血而独存。
当归使气有所依,同时使补而不滞。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可以对脾有一个调理气机的作用,使各种补益药物的作用,不至于壅滞,就是补而不滞。
柴胡、升麻俱为佐使之药。
在补益药物之中,加入升提之药,以期升清阳之气。
在补益之药的同时,升提药物的药量宜小。
柴胡、升麻的用量比补益药物的量要少,意在升清阳之气。
补中益气汤就是通过对脾肺之气的补益,来恢复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补中,是补土。
益气,是益肺气。
通过对土的补益,肺气的补益,来达到使脾的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
恢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
现代常用于治疗肌弛缓性疾病,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脱肛、疝气、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重症肌无力、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等。
内伤发热,泄泻,慢性肝炎,原发性低血压,心律不齐,失眠,头痛,健忘,老年性痴呆,耳鸣,汗证,乳糜尿,崩漏,带下,滑胎,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毒副反应明显者,麻痹性斜视,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慢性鼻炎,鼓膜内陷,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等30种疾病,中医辨证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的疾病。
任何药物都有不宜应用的情况。
补中益气汤也不例外。
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下元虚衰者,亦不可服用本方。
补中益气汤的功用是正确答案:D
解析:1
.沙参麦冬汤的功用是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
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
故选C
。
2
.补中益气汤的功用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益气除热
。
故选D
。
关于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和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3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带状疱疹奇效方在线阅读
下一篇: 消散一法试癌肿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