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中药炮制学》第2版,陆兔林、金传山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年8月。
高纲178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042 中药炮制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2019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 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药炮制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制成中药饮片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科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学习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能运用中医中药理论阐述炮制原理,明确炮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掌握炮制基本理论。了解炮制对药物主要成分和药性的影响;
2.掌握各类传统炮制方法和技能,以及药典炮制品的质量规格;
3.熟悉药物炮制前后变化的一般测定方法;
4.了解历代炮制著述,能在中医中药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初步从事炮制整理研究工作;
5.能辨认常用中药各种炮制品。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其中中药化学是介绍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及性质,药理学是介绍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各种原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以及对药物理化性质方面的影响等问题,更好地掌握炮制基本理论。
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概念,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炮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了解历代炮制著述,及建国以来本学科取得的成就,当前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向等;系统介绍传统指导具体品种炮制的各类型炮制理论;现行的中药炮制法规。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领会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要领及其任务、炮制的基础理论及现行法规,明确中药炮制的起源、发展概况、发展方向以及科学研究的内容与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炮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历代炮制著述。
2.熟悉: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含义,历代中药炮制专著及其特点;中药炮制基础理论。
3.掌握: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基本概念;中药炮制法规。
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说明中医临床用药法则、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并讲明药物自身属性多偏或性烈、通过炮制使之达到安全有效的要求。介绍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中药炮制与中药药性的关系,了解炮制是一种手段,遵循用药法则,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疗效。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炮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2.熟悉:炮制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3.掌握: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制剂等方面,讲明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对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目的,明确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炮制对鞣质类、有机酸、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2.熟悉: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炮制对树脂类、糖类成分药物的影响。
3.掌握:炮制对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类成分药物的影响。
第四章 中药炮制分类及辅料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三类分类法、五类分类法、药用部位分类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等炮制分类方法;各种辅料的来源、质量要求、成份、性能和炮制作用,熟悉并比较其优缺点。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掌握中药炮制常用辅料的作用及其一般用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熟悉:炮制辅料酒、醋、盐水、蜂蜜、生姜、甘草、白矾等辅料的来源、别称、质量要求、成分、性能和炮制作用。
2.掌握:各种炮制分类法;常用各种辅料炮制的药物。
第五章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与贮藏养护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从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角度介绍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的过程、方法、新技术;介绍炮制品的不同保管方法,在药物保管贮藏上的新技术、新方法,从而能对不同炮制品采用更有效的贮藏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炮制品的规格质量明显影响临床疗效。贮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尤为密切,须用妥善方法加以保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中药饮片质量现代控制技术。
2.熟悉:炮制品贮藏保管方法,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3.掌握: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影响变异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饮片生产与管理(不作考试要求)
第七章 中药炮制的研究(不作考试要求)
第八章 净制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净制的意义,净制的各种操作方法、要点及设备。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净选的目的与意义,掌握各种净制的操作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净制的意义。
2.熟悉:药物清除杂质的方法。
3.掌握:分离和清除根、茎、皮、核等非药用部位的代表药物。
第九章 饮片切制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饮片的定义及其发展史,重点介绍切制饮片的目的、切制原理、饮片类型、软化要点及干燥方法、包装。简介浸润、切制机械设备的进展情况,浸润工艺改革以及洗、润、切、干燥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不良因素对饮片质量的影响。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切制饮片的目的,饮片切制前药材软化的一般方法及少泡多润的特点。熟悉饮片软化、切制、干燥要点,了解切制有关机械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饮片的发展史及浸润工艺改革以及洗、润、切、干燥等机械的工作原理,饮片的包装。
2.熟悉:饮片切制前水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影响饮片质量的不良因素。
3.掌握:饮片类型及选择原则;饮片干燥温度。
第十章 炒法
(一)课程内容
炒黄、炒焦、炒炭、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等各种炒法的含义,目的要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炒黄:槐花、牵牛子、芥子、酸枣仁、苍耳子、王不留行、决明子
炒焦:栀子、山楂、川楝子、槟榔
炒炭:干姜、地榆、蒲黄、乌梅
麸炒:枳壳、苍术、僵蚕、薏苡仁
米炒:斑蝥、党参
土炒:白术、山药
砂炒:马钱子、龟板、骨碎补、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清炒及各种辅料炒的含义,掌握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标准及炮制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槐花、栀子、苍术、马钱子、阿胶、牵牛子、酸枣仁、山楂、川楝子、地榆、蒲黄、干姜、斑蝥、白术、山药等的炮制研究进展。
2.熟悉:牵牛子、芥子、酸枣仁、苍耳子、王不留行、决明子、山楂、川楝子、槟榔、地榆、蒲黄、乌梅、枳壳、僵蚕、薏苡仁、斑蝥、党参、白术、山药、龟板、骨碎补、鸡内金等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3.掌握:炒法的定义;清炒的目的、加辅料炒的目的;槐花、栀子、干姜、苍术、马钱子、阿胶等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第十一章 炙法
(一)课程内容
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与油炙等各种炙法的含义,目的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辅料选择与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介绍研究概况。
酒炙:黄连、大黄、当归、川芎、白芍
醋炙:柴胡、延胡索、乳香、青皮、香附、莪术、三棱、商陆、芫花
盐炙:黄柏、杜仲、车前子、知母、巴戟天、补骨脂
姜炙:厚朴、竹茹
蜜炙:黄芪、甘草、麻黄、桑白皮、百部、百合
油炙:淫羊藿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炙法的定义,明确其炮制目的。掌握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炮制作用、成品规格、辅料选择和一般用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黄连、大黄、当归、柴胡、延胡索、黄柏、黄芪、甘草、麻黄等炮制研究进展。
2.熟悉:川芎、白芍、乳香、青皮、香附、莪术、三棱、商陆、芫花、杜仲、车前子、知母、巴戟天、补骨脂、桑白皮、百部、百合、淫羊藿等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3.掌握:炙法含义,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与油炙目的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辅料选择与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黄连、大黄、当归、柴胡、延胡索、黄柏、厚朴、黄芪、甘草、麻黄等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第十二章 煅法
(一)课程内容
明煅法、煅淬法、闷煅法三种煅法的含义、目的、特点、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明煅法与闷煅法的区别,煅淬辅料的选用及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明煅:白矾、石膏、牡蛎、龙骨、阳起石
煅淬:自然铜、赭石、炉甘石、磁石
闷煅:血余炭、棕榈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煅法的含义、特点、明确煅制的目的及明煅法与闷煅法的区别。掌握各种煅法的操作要点、成品规格及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明矾、炉甘石、自然铜等炮制研究进展。
2.熟悉:石膏、龙骨、牡蛎、阳起石、磁石、赭石、血余炭、棕榈等炮制方法及注意事项、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煅淬辅料的选用及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3.掌握:明煅、煅淬、扣锅煅等三种煅法的含义、目的、特点、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明煅与扣锅煅的区别,白矾、炉甘石、自然铜等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蒸、煮、燀法
(一)课程内容
蒸、煮、燀法的含义、目的要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辅料的选择与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蒸法:何首乌、黄芩、地黄、黄精、人参、女贞子、五味子
煮法:川乌、草乌、附子、远志、吴茱萸、藤黄
燀法:苦杏仁、白扁豆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蒸、煮、燀法的含义及其目的。掌握炮制方法、成品规格和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黄精、人参、女贞子、五味子、川乌、远志、吴茱萸、藤黄等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熟悉:蒸、煮、燀法的含义、目的要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辅料的选择与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3.掌握:何首乌、黄芩、地黄、草乌、附子、苦杏仁等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炮制原理。
第十四章 复制法
(一)课程内容
复制法的含义、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辅料的选择与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复制法的含义,明确复制目的及临床应用。掌握复制方法、成品规格及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天南星、半夏的炮制研究进展,白附子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熟悉:复制法的含义、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辅料的选择与用量,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3.掌握:天南星、半夏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 发酵及发芽法
(一)课程内容
发芽法、发酵法的含义、目的、辅料的作用与用量。重点介绍发芽法、发酵法的条件、成品规格及临床应用。
六神曲、半夏曲、红曲、麦芽、稻芽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发芽法、发酵法的含义,明确炮制目的及临床应用。掌握制备的条件、方法、成品规格及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半夏曲、红曲、稻芽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熟悉:发芽法、发酵法的含义、目的、辅料的作用与用量。
3.掌握:发芽法、发酵法的条件、成品规格及临床应用。六神曲及麦芽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
第十六章 其他制法
(一)课程内容
烘焙法、煨法、提净法、水飞法、制霜法、干馏法等炮制方法的含义,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成品规格和炮制作用。
蜈蚣、肉豆蔻、木香、芒硝、朱砂、雄黄、巴豆、西瓜霜、信石、鹿角霜、竹沥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烘焙法、煨法、提净法、水飞法、制霜法、干馏法等的含义;熟悉炮制作用;掌握炮制方法、操作要点、成品规格及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蜈蚣、肉豆蔻、朱砂、芒硝、巴豆的炮制研究进展。
2.熟悉:蜈蚣、肉豆蔻、木香、芒硝、朱砂、雄黄、巴豆、西瓜霜、信石、鹿角霜、竹沥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3.掌握:烘焙法、煨法、提净法、水飞法、制霜法、干馏法等炮制方法的含义,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中药炮制地方传统技术概述(不作考试要求)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了解”、“熟悉”、“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1.了解: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了解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熟悉:要求应考者应该熟悉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如简答一些药物的炮制方法。
3.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一类炮制方法的含义,目的及操作方法。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中药炮制学》第2版,陆兔林、金传山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年8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自学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自学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20%:“熟悉”40%:“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改错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见附录)。
5.考试方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提净法制备芒硝所用辅料为( )
A.萝卜 B.醋 C.酒 D.盐水
二、改错题
如:抢水洗是用清水喷淋或浇淋中药材的方法。
三、填空题
如:炮制姜炭时,需将干姜块炒至表面黑色,内部 。
四、名词解释
如:炒炭存性
五、简答题
如:简述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六、论述题
如:试述苦杏仁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炮制原理。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xl/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因此,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药理论指异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临证谙熟药性,才能准确用药,正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第十二·养性》中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丹砂》中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此外,历代医药文献对中药的补泻、润燥、轻重、缓急、动静等方面也有论述,它们虽也属于药性理论的范畴,但相对较为次要,其含义有的相互交叉或包容,故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而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前人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随着认识的深入,前人也意识到两者的含义、认识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充分而正确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