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在机体作用的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也就是说,归经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
药物归经理论的起源和形成,可追溯到先秦的文史资料如《周礼》及秦汉以来的《内经》、《本经》等医药文献,广泛论述了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可视为归经理论的先声。《伤寒论》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衍义》、《苏沈良方》等医药文献都部分地论述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并逐渐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出现了药物归经理论的雏形。金元时代,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洁古在其所著《珍珠囊》中,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主要内容加以论述,王好古《汤液本草》、徐彦纯的《本草发挥》又全面汇集了金元时期医家对归经的学说的见解,标志着系统的归经理论已确立。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贾如力《药品化义》均把“行某经”、“入某经”作为论述药性的固定内容。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正式把“归经”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并以五脏六腑之名作为归经的对象。[sa7]《松厓医经》、《务中药性》系统总结了十二经归经药。《本草分经》、《得配本草》又列出及改订入各奇经八脉的药物。温病学派的兴起,又产生了卫、气、营、血及三焦归经的新概念,使归经学说臻于完善。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体表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上来。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则各不相同。如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症。临床用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能归肝经。至于一药能归数经,是指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麻黄归肺与膀胱经,它既能发汗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及咳喘之证,又能宣肺利尿治疗风水水肿之证。由此可见,归经理论是通过脏腑、经络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
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如《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临床上便出现了六经用药的归纳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等等。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又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临床上相应出现了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类方法。如银花、连翘为卫、气分药,犀角(现已禁用)、生地为营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等。然而这些归类方法与脏腑辨证归经方法密切相关。如《伤寒论》六经每经可分为手足二经,故实际为十二经。十二经根源于脏腑,故六经一系列证候的产生,也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同样,卫气营血、三焦证候也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卫分证以肺卫见症为主;气分证多见阳明实热;营分证多见热损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多见热盛动血,热扰心神。上焦证候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证候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及足太阴脾经的病变;而下焦证候则主要是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可见,归经方法虽有不同,但都与脏腑经络密不可分。脏腑经络学说实为归经的理论基础,因此探讨归经的实质,必经抓住脏腑经络学说这个核心。
药物的归经,主要以其临床疗效为依据,但与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都是以药物的色与味作归经的依据。再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连翘象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等,都是以形、气归经的例子。其中尤以五味与归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见以药物特性作为归经方法之一,是有一定意义的。然而由于归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不能偏执一说,要全面分析归纳。
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如病属热证,有肺热、心火,胃火、肝火等的不同,治疗时用药也应各不相同。若肺热咳喘,当用桑白皮、地骨皮等归肺经药来泻肺平喘;若胃火牙痛当用石膏、黄连等归胃经药来清泻胃火;若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当用朱砂、丹参等归心经药以清心安神;若肝热目赤,当用夏枯草、龙胆草等归肝经药以清肝明目。再如外感热病,热在卫分,发热、微恶寒、头痛,当用银花、连翘等卫分药以外散风热;若热入气分,高热烦渴,则当用石膏、知母等气分药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可见归经理论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方便。
掌握归经理论还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同是利尿药,有麻黄的宣肺利水、黄芪的健脾利水、附子的温阳利水、猪苓的利膀胱之水湿等的不同。又羌活、葛根、柴胡、吴茱萸、细辛同为治头痛之药,但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因此,在熟悉药物功效的同时,掌握药物的归经对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归经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除辨证论治,循经用药之外,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目赤头晕,治疗时当选用黄柏、知母、枸杞、菊花、地黄等肝、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益阴降火、滋水涵木;而肺病久咳,痰湿稽留,损伤脾气,肺病及脾,脾肺两虚,治疗时则要肺脾兼顾,采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肺、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而不能拘泥于见肝治肝、见肺治肺的单纯分经用药的方法。
归经理论只是概括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的应用。如同归肺经的药物,由于有四气的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异。如紫苏温散肺经风寒、薄荷凉散肺经风热、干姜性热温肺化饮、黄芩性寒清肺泻火。同归肺经的药物,由于五味的不同,作用亦殊。如乌梅酸收,敛肺止咳;麻黄辛散,宣肺平喘;党参味甘,补肺益气,陈皮苦燥,化燥湿痰,蛤蚧咸兼补肾,纳气定喘。同归肺经的药物,因其升降浮沉之性不同,作用迥异。如桔梗、麻黄药性升浮,故通能开宣肺气、止咳平喘;杏仁、苏子药性降沉,故能泻肺止咳平喘。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同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时必须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掌握好归经理论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很大。然而,由于历代医家对一些药物功效的观察,认识上所存在的差异,归经方法的不同,以及药物品种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本草文献中对某些药物归经的记载不够统一、准确,造成归经混乱的现象。因此归经学理论有待进一步整理提高,但不能因此而贬低归经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如徐灵胎所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既承认归经理论的科学性,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这才是辩证地对待归经理论的正确态度。
《中医药学基础(第2版)》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学说、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预防、治则与治法等;中篇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及常用中药300多味,对其中179味中药的处方用名、来源炮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现代应用、用法、注意事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报道等做了较系统的介绍;下篇介绍方剂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方剂100多首,并对其中105首方剂的处方来源及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等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本教材供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使用,也可作为中医药爱好者自学用书。
A. 请问职业药师考试科目中的中药专业知识一 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专业一指的是 中药学 和 中药药剂学品合在一起考一张卷,专业二指的是 中药化学 和 中药鉴定学 合在一起考一张卷.书吗,书店都应有卖的,市级以上的新华书店医药学考试书那里应能找到
B. 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模拟题:黄酮类化合物
【导读】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很多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黄酮类化合物,而这类物质可以有效的调节人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对人类医学上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帮助各位考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内容,我整理了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模拟题:黄酮类化合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练练手吧!
【例-A型题】下列化合物属于黄酮醇的是( )。
A. 大豆素
B. 葛根素
C. 橙皮苷
D. 山柰酚
E. 黄芩苷
答案:D
解析:
黄酮: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芹 菜素、木犀草素;
黄酮醇:芦丁、槲皮素、 山柰酚、杨梅素;
异黄酮: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异黄酮碳苷);
二氢黄酮:橙皮苷、 杜鹃素。
【例-A型题】《中国药典》规定,以总黄酮为含量测定成分的中药是( )。
A. 三七
B. 槐花
C. 五味子
D. 细辛
E. 天仙子
答案:B
【例-A型题】属于环烯醚萜苷的化合物是( )。
A. 龙脑
B. 梓醇
C. 紫杉醇
D. 青蒿素
E. 穿心莲内酯
答案:B
【例-A型题】地黄在炮制及放置过程中容易变黑的 原因是( )。
A. 其化学成分中含有人参二醇苷
B. 其化学成分中含有强心苷
C. 其化学成分中含有环烯醚萜苷
D. 其化学成分中含有人参三醇苷
E. 其化学成分中含有洋地黄毒苷
答案:C
解析:环烯醚萜苷类水解后,生成的苷 元含有半缩醛结构,不稳定,放置后容易氧 化聚合颜色加深。
【例-X型题】银杏叶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
A. 槲皮素
B. 葛根素
C. 汉黄芩素
D. 山奈酚
E. 银杏叶内酯
答案:ADE
【例-B型题】
A. 陈皮
B. 槐米
C. 银杏叶
D. 黄芩
E. 满山红
78、中药材因保存或炮制不当而变绿色的 中药材是( )。
79、暴露在空气中能缓缓变为暗褐色的中 药材是( )。
答案:D、B
解析:
(1)黄芩苷经水解后生成的黄芩素分子中具有邻三酚羟基,易被氧化转为醌 类衍生物而显绿色,这是保存或炮制不当的黄芩能够变绿色的原因。
(2)芦丁分子中因含有邻二酚羟基,性质不太稳定,暴露在空气中能缓缓变为暗褐色,在碱性条件下更容 易被氧化分解。
【例-B型题】
A. 雷公藤甲素
B. 薄荷醇
C. 青蒿素
D. 大黄素
E. 葛根素
87、属于单萜类化合物的是( )。
88、属于倍半萜化合物的是( )。
89、属于二萜的化合物的是( )。
答案:B、C、A
解析:
(1)大黄素属于蒽醌类;
(2)葛根素属于异黄酮类。
以上就是我今天给大家整理分享的关于“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模拟题: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执业药师国家相关政策解读也需要注意,免得做了无用功,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资讯。更有机会免费领取学习资料与免费课程哦~
C. 中药执业药师内容中药化学方面难不难
对于抓住了学习规律,能抓住各化学结构不同点的人来说,中药化学专并不难。
总体属来说,执业药师的中药学考试中,中药化学是一个大难点。死记硬背固然有用,但不如理解记忆来得有效。很多备考人需要从零开始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以下文章详细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推荐文章:中药也玩化学?教你如何看懂化学结构式(上)
中药也玩化学?教你如何看懂化学结构式(下)
简读化学:如何正确区分化学结构类型(一)
D. 执业药师考试里的中药化学很难 这个怎么复习啊
考试来科目:“药事管理源与法规”、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专业知识一”、“专业知识二”考试内容:药学类: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专业知识(一)含药理学和药物分析、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二)含药剂学和药物化学中药学类: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和中药药剂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这是执业药师的考试内容,你只要能把这些考试内容弄熟了应该会很容易过的,你自己去找找相关的书籍,关注 会随时更新最新的考试信息,希望多你有帮助。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
E. 执业药师中药一考试大纲化学有几分
您好,一通教育为您服务
执业药师考试大纲在2015年改革后每个科目满分为120分。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共计八章,其中第三章为中药化学部分,在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知识一科目中,中药化学部分考了28分,占到总分值的四分之一,还是比较重要的章节。但是总体考试情况难度是在降低的,理论知识和化学结构式的占比比较低。您可以登录一通教育网站与教辅老师交流中药化学的学习心得。
F.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教材有哪些变化
2018年,除公共考试科目药事管理与法规外,各专业科目考试大纲继续依据2015年版考试大纲。
其中《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变化情况如下:
第一章-第五节方剂与治法-3.剂型更换变化:新教材删除了“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四肢不温等”。
第二章-第三节中药材的采收-(二)动物药类变化:新教材删除了“5月中旬至7月下旬”
其他细微变化详见新版考试指南。
G. 药学专业知识(一)和药学专业知识(二)是如何划分的
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和药物分析;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和药物化学。
《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药学专业知识(二)》是在《药学专业知识(一)》对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系统要求的基础上,从临床药物学角度考查合理用药的专业知识。
(7)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化学结构扩展阅读:
《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第三条 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分为药学、中药学两个专业类别。
药学类考试科目为: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四个科目。
中药学类考试科目为: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四个科目。
第四条 符合《执业药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报考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药学或医学专业高级职称并在药学岗位工作的,可免试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只参加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两个科目的考试;
取得中药学或中医学专业高级职称并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可免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只参加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两个科目的考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场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本草”是中药的代称,虽然在药物中,动物类和矿物类以及其他种类的药物也很多,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是草木之属。植物的种类繁多,采撷方便,所以常用“本草”来指代全部中药。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了,名借“神农”,也是象《黄帝内经》一样,托古人之名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对于药物及药事(采摘、炮制及使用方法等)的论述,到了今天,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明确分出药性和主治病证的特点,不太方便于从医者的学习和整理,现在已不常用了。 另外,《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8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