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
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
魏周之代,盖无此病,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特以三方鼎峙,风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关西、河北不识此疾。自圣唐开辟,六合无外。南极之地,襟带是重,爪牙之寄,作镇于彼,不习水土,往者皆遭。近来,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风气混同,物类齐等所致之耳。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香港脚。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深师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施连、范祖耀、黄素等诸脚弱方,凡八十余条,皆是精要;然学人寻览,颇觉繁重,正是方集耳,猝欲救急,莫测指南。今取其所经用灼然有效者,以备仓猝,余者不复具述。
论何以得之于脚。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不。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它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
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猝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忘、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肿,或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亦云风毒香港脚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宜深慎之。其闷热掣、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脚 气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成香港脚。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痛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则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 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不得顿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也。
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二三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 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因香港脚续生诸病。虽患香港脚,不妨乳石动发,皆须服压石药疗之。夫因患香港脚续生诸病者,则以诸药对之。或小便不利,则以猪苓、茯苓及诸利小便药治之;大便极坚者,则以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体肿满成水病者,则取治水方中诸治水之药治之。余皆效此,更无拘 忌。
论须疗缓急。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勿缓。伤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皆死。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凡香港脚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脚气之人,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论看病问疾人。世间大有病患亲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蛊;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纷纭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患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定,时不待人;然致祸,各自散走。是故大须好人及好名医,识病深浅,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尔,大误人事,窃悲其如此者众,故一一显析,具述病之由状,令来世病者读之以自防备也。但有一状相应,则须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议,自贻忧悔;但详方意,人死不难莫信他言,以自误也。余尝为人撰门冬煎。(方见十二卷胆腑门,名天门冬煎。)此方治香港脚大有验,病者须用之论脉候法。凡香港脚虽复,诊候多涂,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
治。余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
论肿不肿。凡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疾发动,治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石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香港脚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论须慎不慎。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醋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论善能治者几日可瘥。凡香港脚病,枉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之伤晚,二骄狠恣傲,三狐疑不决,此三种正当枉死之色。故世间诚无良医,虽有良医,而病患有性灵堪受入者,更复鲜少,故虽有骐骥而不遇伯乐,虽有尼父而人莫之师,其为枉横亦犹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过十日,可得永瘥矣;若无受入性者,亦不须为治,纵令治之,恐无瘥日也。非但香港脚,诸病皆然。良药善言,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
论灸法。凡香港脚,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任人。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患累夫端坐,以病患手夫掩横膝上,夫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
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患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肿大上气,于是乃须大法灸,随诸输及诸管开节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瘥。诸管输节解法,并在第二十九卷中。觉病入腹,若病患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二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以四指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旧法。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仓、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此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乃曰八冲,极下气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慎勿为人灸之。慎之。凡灸八冲艾炷须小作之。
论服汤药色目。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东加白朮四两。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
若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脚未容至弱,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凡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治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治。宜知此法,此皆人无受入性,不可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后方。此风毒乃相注易病患,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宜从少为始。(金牙散方在十四卷胆腑门)。病患惟宜饮赤小豆散,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汤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缺汤即便杀人。(续命汤方见十卷诸风门。)
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秦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己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一两) 茯 苓(三两) 防风 升麻(各一两半)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翼方》无茯苓、杏 仁,有白朮一两)
治猝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痹挛急,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 方。
竹沥(一斗四升) 独活 芍药 防风 茵芋 甘草 白朮 葛根 细辛 黄芩 川芎 (各二两) 桂心 防己 人参 石膏 麻黄(各一两) 生姜茯苓(各三两) 乌头(一枚)
上十九味 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
治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言方。
竹沥(一斗九升) 防风 茯苓 秦艽(各三两) 当归 黄芩 人参 川芎 细辛 桂 心甘草 升麻(千金翼作通草) 麻黄 白朮(各二两) 附子(二枚)川椒(一两) 葛根(五两) 生姜(八两)
上十八味 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须摩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无 麻黄川椒生姜)。
治恶风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一两) 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 白朮 当归 升 麻 川芎 芍药 黄芩 桂心 麦冬 甘草(各二两)
上十四味 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独活(四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葛根 桂心 甘草 麻黄 芍药(各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脚弱,特忌食 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浓朴 川芎 桂心 干地黄 芍药 当归 人参(各二两) 黄 甘草(各三两) 吴 茱萸(二升) 半夏(七两) 生姜(一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纳清酒三升合,煮取 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
独活(四两) 茯苓 甘草(各三两) 升麻(一两半) 人参 桂心 防风 芍药 当 归 黄 干姜 附子(各二两) 大豆(二升)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治脚痹,并治毒瓦斯上冲心胸,呕逆宿癖,积气疝气,一病相当即服此方。
防风 麻黄 川芎 人参 芍药 当归 茯苓 半夏 甘草 橘皮(各一两) 鳖甲 生姜桂心(各二两) 杏仁(一两半) 赤小豆(一升) 贝子乌梅(各五枚) 大枣(二十枚) 吴茱萸(五合) 犀角 羚羊角(各半两) 薤白(十四枚)
上二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间 食糜。一方半夏三两,随时用。
治脚痹方。
独活(四两) 当归 防风 茯苓 芍药 黄 葛根 人参 甘草(各二两) 大豆 (二升)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风痹脚弱方。
麻黄(六两) 石膏(八两) 白朮(四两) 大附子(一枚) 生姜(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 洽方只五味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朮四两)。
治脚弱神验方:
防己 川椒 细辛 桂心 麻黄 石膏 独活 防风 黄芩 茵芋 葛根 川芎 芍药 甘草(各一两) 生姜 茯苓(各三两) 乌头(二枚)
上十七味 咀,以竹沥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令一日一夜服尽,其间可常作赤小豆饮。有人脚弱先服常用竹沥汤四剂,未觉增损作此方,后觉得力。又云脉沉细快,风在内者作此汤也。
治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
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二两) 吴茱萸 附子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川芎 防己 甘草(各一两) 干姜(一两半) 白朮(三两)杏仁(六十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治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温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痹弱方 鳖甲(二两) 防风 麻黄 白朮 石膏 知母 升麻 茯苓 橘皮 川芎 杏仁 人参犀 角青木香 雄黄(各半两) 大枣(二十枚) 贝齿 乌头(各七枚) 生姜(三两) 薤 白(十四枚) 麝香(三铢) 赤小豆(三合) 吴茱萸(五合)
上三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黄半两,畏下可只用六铢。一方用羚羊角半两,毒盛可用十八铢(胡洽有山茱萸半升为三十二味。千金翼无知母升麻橘皮川芎人参当归玉竹)
治身体虚胀如微肿,胸心痞满,有气壮热,小腹浓重两脚弱方。
鳖甲 黄芩 升麻 麻黄 羚羊角 桂心 杏仁(各三两) 前胡(四两) 乌梅(二十枚) 薤白(三十枚)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若体强壮欲须利者,加大黄二两。
治脚弱,举体痹不仁,热毒瓦斯入脏,胸中满塞不通,食即呕吐方。
独活 麻黄 犀角(各三两,一方用羚羊角) 半夏(一升) 大枣 乌梅(各二十枚) 桂 心鳖甲 升麻 橘皮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大黄(各一两) 生姜石膏(各六两) 贝 齿 (七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瘥至三剂必瘥。
治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痛者方:
取蜱麻叶切捣蒸薄裹之,日二三易即消,蜱麻子似牛蜱虫故名蜱麻也,若冬月无蜱麻取蒴根捣研,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如前法,日二即消。亦治不仁顽 痹(此方非汤,不当见此,然以前后三方俱出苏长史,更不分出。) 若肿毒已入至小腹胀,小便涩少者方:
取乌特牛尿一升,一服,日二,取消乃止。(《千金翼》云,羸瘦人二分尿一分牛乳合 煮,乳浮结乃服之。)若肿已消仍有此候者,急服此汤方(苏长史方神验:) 麻黄 射干 人参 茯苓 防己 前胡 枳实(各二两) 半夏 犀角 羚羊角 青木 香 橘皮 杏仁升麻(各一两) 生姜(五两) 独活(三两) 吴茱萸(一升)
上十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相去二十里久,中间进少粥,以助胃气。此汤两日服一剂,取病气退乃止,以意消息之。若热盛喘烦者,加石膏六两、生麦 冬一升,去吴茱萸。若心下坚加鳖甲一两。
夫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旋复花汤方(方列后。)
犀角 旋复花(各二两) 橘皮 茯苓 生姜(各三两) 大枣(七枚) 香豉(一升) 紫 苏茎叶(一握)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 度。(崔氏名小犀角汤,如其不下服后大犀角汤。)
疗香港脚毒冲心变成水,身体遍肿,闷绝欲死方。
犀角 旋复花 防己 白朮 桂心 橘皮 黄芩 生姜 桑白皮 前胡 茯苓(各二两) 香豉(一升) 大枣(十枚) 紫苏茎叶(一握)
上十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取下气为度。若得气下,小便利,脚肿即消,能食。若服汤竟不下,气急不定,仍服后犀角麻黄汤。(崔氏又以白前代白朮,无防己、黄芩、桑白皮名旋复花汤。)
犀角 麻黄 防风 独活 (崔氏用茯苓) 防己 川芎 白朮 羚羊角(崔氏用附子) 当归 黄芩(各二两) 石膏(四两) 生姜 甘草 杏仁(崔氏用细辛)桂心(各
上十五味 咀,以水二斗煮麻黄,去沫取汁八升,下药煎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 久,服讫,覆取汗。若不瘥,五日后更服一剂,取汗同前。
治香港脚入腹,困闷欲死,腹胀方(苏长史方。) 吴茱萸(六升) 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此起死回生方。)
治中风,腰脚疼痛弱者方(胡洽名大风引汤。) 独活 茯苓 人参(各三两) 防风 当归 甘草 干姜 石斛(各二两胡洽作黄 ) 附 子(一枚)大豆(二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胡洽云:
名小风引汤。删繁方无石斛,以疗肉极寒、肌肉变、舌萎,名曰恶风腰痛脚弱。)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则痛,自汗出而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头面手足时时浮肿方。
附子(二枚) 桂心(四两) 白朮(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愈。大汗烦者,一服五合。体肿者加防己四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三两,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两。
治脚弱风毒实及岭南瘴气面肿,乍寒乍热似疟状,脚肿气上心闷,咳嗽瘫缓顽痹方:
麻仁 升麻 麻黄 射干 菖蒲 芒硝 甘草 大黄(各半两) 豉(三合)
上九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纳芒硝,又煎三沸,分三服。微利一二行解毒热,有肿滓敷之,凡觉气满辄服一剂佳。
治风虚劳损挟毒,脚弱痛痹或不随,下焦虚冷,胸中微有客热,心虚惊悸不得眠,食少失气味,日夜数过心烦迫不得卧,小便不利,又时复下。湘东王至江州,王在岭南病悉如此极困笃,余作此汤令服,即得力。病似此者,服无不瘥,随宜增损之方。
黄 甘草 芍药 麦冬 人参 肉苁蓉 干地黄 赤石脂 茯神 地骨白皮 当归 远志 磁石 枳实 防风 龙骨(各一两) 桂心 川芎(各二两)生姜(四两) 五味 子(三合) 大枣(三十枚) 白羊肾(一具) 半夏(一升)
上二十三味 咀,以水二斗煮羊肾,取汁一斗二升纳诸药,煮取四升,分五服。不利下者除龙骨赤石脂,小便涩以赤茯苓代茯神加白朮三两,多热加黄芩一两,遗溺加桑螵蛸二十枚(胡洽方无黄、肉苁蓉、赤石脂、地骨皮、磁石、枳实、防风、龙骨、半夏,有黄芩 为十五味。)
治香港脚风毒,热气上冲头面,面赤矜急,鼻塞去来,来时令人昏愦,心胸恍惚。或苦惊悸,身体战掉,手足缓纵。或酸痹头目眩重,眼反鼻辛,热气退场门中。或患味甜,诸恶不可名状者方。
石膏 龙胆 升麻 芍药 贝齿 甘草 鳖甲 黄芩 羚羊角(各一两) 橘皮 当归 (各二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香港脚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急欲绝方。
半夏(一升) 桂心(八两) 干姜(五两) 甘草 人参 细辛 附子(各二两) 川 椒(二合)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初稍稍进,恐气冲上,格塞不得下,小小服,通人气耳。
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方。
乌头 细辛 川椒(各一两) 甘草 秦艽 附子 桂心 芍药(各二两) 干姜 茯 苓 防风 当归(各三两) 独活(四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热毒多服益佳。
治脚弱,风热上入心腹,烦闷欲绝方。
半夏 生姜(各四两) 黄 甘草 当归 人参 浓朴 独活 橘皮(各一两) 枳 实 麻黄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 桂心(三两) 贝子(七枚)大枣(二十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六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脚弱体痹不仁,毒瓦斯上入脏,胸中满塞不通,食辄吐失味方。
独活 甘草 石膏(各三两) 羚羊角 犀角(各半两) 麻黄 防风 当归 升麻 橘 皮吴茱萸 桂心 半夏 鳖甲(各二两) 枳实(一两) 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 贝齿 (七枚) 乌头(二两一作乌梅十枚)
上十九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若有少虚热者,加干地黄二两。
治脚弱上气,昔宋湘东王在南州患香港脚困笃,服此汤大得力方。
紫苏子 半夏(各一升) 前胡 浓朴 甘草 当归(各一两) 橘皮(三两) 大枣 (二十枚)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方。
附子(三枚)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 芍药(各三两) 白朮(四两)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肢体虚风微痉发热,肢节不随,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南方支法存所用。
多得力温和,不损人,为胜于续命、越婢、风引等汤。罗广州一门,南州士人常用,亦治脚 弱,甚良方。
防风 麻黄 秦艽 独活 生姜 半夏(各二两) 当归 远志 甘草 防己 人参 黄 芩升麻 芍药(各一两) 石膏(半两) 麝香(六铢)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浓覆取微汗,亦当两三行下,其间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热加大黄二两。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用当归,加桂心三两,不用大黄。(一方用白朮一两。
治脚弱,举身浮肿,反胃,食谷吐逆,胸中气结不安而寒热,下痢不止,小便难,服 此汤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肿消,服大散摩膏有验方。
甘草 人参(各一两) 半夏(一升) 桂心 川椒(各三两) 小麦(八合) 大枣 (二十枚) 生姜(八两)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小麦,取一斗,去小麦,纳诸药煮取三升,分六服(女曲 散见第十五卷第八篇中)。
若寒热日再三发,可服此方。
恒山(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上二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相去五里久一服。
治脚痹弱,气满身微肿方。
丹参 牛膝 桑白皮 杏仁 升麻 茯苓 猪苓(各四两) 犀角 黄芩 橘皮 防己 白前 泽泻 桂心 秦艽(各三两) 生姜 李根白皮(各二两)大麻仁(一升)
上十八味捣粗筛,以水一升半,纳散方寸匕,煮取七合轻绢滤去滓,顿服日再。夏月热 不得服丸散,此煮散顷年常用,大验。
治腰髂不随,两脚挛肿方:
川椒四升,以水四斗,煮取二斗半,瓮盛,下着火暖之,悬板为桥,去汤二寸许,以脚踏板柱脚坐,以绵絮密塞,勿令泄气。若疲即出,入被以粉摩之一食久,更入瓮,常令瓮下火不绝,勿使汤冷。如此消息,不过七日得伸展,并肿亦消。
(例一首 方七首) 例曰:大法春秋宜服散。
治风虚面青黑土色不见日月光。香港脚痹弱准经面青黑主肾,不见日月光主肝,宜补肾
治肝方。
菊花(三两) 石斛 天雄(各一两半) 人参 附子 甘草(各一两六铢) 钟乳 山 药 川断 黄 泽泻 麦冬 远志 细辛 龙胆 秦艽 石苇 菟丝子牛膝 菖蒲 杜仲茯苓 干地黄 柏子仁 蛇床子 防风 白朮 干姜 萆 山茱萸(各一两) 五味子 乌 头
上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效加至二匕。
治诸缓风湿痹脚弱方 巴戟肉 黄 桂心 细辛 天雄 萆 肉苁蓉 牡荆子 山药 菊花 葳蕤 山 萸秦艽 黄芩 石斛 白朮 矾石 浓朴 龙胆 人参蜀椒(各半两) 附子 五味子(各十八铢) 菖蒲 茯苓 牛膝(千金翼作干姜) 乌喙 远志(各一两) 桔梗(三十铢) 川 芎 白蔹 芍药(各六铢)
上三十二味治下筛,酒服半寸匕,日三。未验,稍增令微觉。(胡洽无桔梗)
治风虚脚弱,手足拘挛,疼痹不能行。脚趺肿上膝,小腹坚如绳约,气息常如忧恚,不能食饮,皆由五劳七伤,肾气不足,受风湿故也,此方悉主之。
石斛 附子 天雄 桂心 独活 天冬(各一两) 秦艽 乌头 人参 干姜 当归 防 风杜仲(各三十铢) 山萸 莽草 桔梗 细辛 麻黄 前胡五味子(各十八铢) 川 椒 白芷 白朮(各半两)
上二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不知稍增至二匕,虚人三建皆炮,实人亦可生用。风气者本因肾虚,既得病后,毒瓦斯外满则灸泄其气,内满则药驰之,当其救急,理必如是。至于风消退,四肢虚弱,余毒未除,不可便止,宜服此散。推陈致新,极为良妙,此 既人情可解,无可疑焉(三建皆炮者天雄附子乌头,若虚人干姜亦宜)
治风无久新卒得不知人,四肢不仁,一身尽痛,偏枯不随,不能屈伸,洒洒寒热,头 目眩,或口面 僻方。
秦艽 干姜 桔梗 附子(各一两) 天雄 当归 天冬 人参 白朮 川椒(各十铢) 乌头 细辛(各十八铢) 甘草 白芷 山萸肉 麻黄 前胡 防风五味子(各半两)
上十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若老人少服之。(胡洽方无天冬、前胡,有莽草、桂心、防己、萆 、白蔹、黄 为二十三味)
治一切风及大风,脚弱风痹方。熏陆法亦同。
松脂三十斤,以棕皮袋盛系头,铛底布竹木,置袋于上,以石五六颗压之,下水于铛中令满,煮之。膏浮出得尽以后量,更二十沸,接置于冷水中,易袋洗铛更煮,如此九遍。药成捣筛为散,以粗罗下之,用酒服一方寸匕,日二。初和药以冷酒,药入腹后饮热酒,行药以知为度。如觉热即减,不减令人大小便秘涩。若涩宜食葱羹。仍自不通宜服生地黄汁,微取泄利。除忌大麻子以外无所禁。服松脂三十日后,即觉有验,两脚似有水流下是效。如恐 秘涩,和一斤松脂、茯苓与枣栗许大酥即不涩,服经一百日后,香港脚当愈。
治风湿疼腰脚不随方。
防风 茯苓 菊花 细辛 川椒 干姜 云母 苁蓉 人参 干地黄 附子 石斛 杜 仲远志 菟丝子 天雄 萆 桂心 牛膝 蛇床子 白朮 薯蓣 巴戟 菖蒲川断 山萸(各一两) 五味子(半两)
上二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
治冷风脚跛偏枯,半身不随,昼夜呻吟,医所不治方。
吴茱萸 干姜 白蔹 牡荆(千金翼作牡桂) 附子 天雄 狗脊 干漆 薯蓣 秦艽 防风(各半两)
上十一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药入肌肤中淫淫然,三日知,一月瘥。
(例一首 方十七首)例曰: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纳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尽后其滓捣,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治风虚气满,脚痛痹挛,弱不能行方。
石斛 丹参 五加皮(各五两) 侧子 秦艽 杜仲 山萸 牛膝(各四两) 桂心 干姜 羌活 川椒 橘皮 黄 白前 川芎 茵芋 当归(各三两)苡仁(一升) 防风(二两)钟乳(八两,捣碎别绢袋盛,系大药袋内)
上二十一味 咀,以酒四斗渍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以知为度。
乌麻五升微熬捣碎,以酒一斗渍一宿,随所能饮之,尽更作甚良。
治风虚劳损,脚疼冷痹羸瘦挛弱不能行方。
钟乳(八两) 丹参(六两) 石斛 杜仲 天冬(各五两) 牛膝 防风 黄 川芎 当归(各四两) 附子 桂心 秦艽 干姜(各三两) 山萸肉苡仁(各一升)
上十六味 咀,以清酒三斗渍之三日,初服三合,日再,后稍加之,以知为度。
治缓急风,四肢不随,行步不正,口急及四体不得屈伸方。
菖蒲(五十斤) 枸杞根(一百斤)
上二味细锉,以水四石,煮取一石六斗,去滓,酿二斛米酒,熟稍稍饮之。
治骨髓疼痛,风经五脏方。
虎骨一具,炭火炙令黄色,槌刮取净捣研,得数升清酒六升渍五宿,随性多少稍饮之。
《易》云:虎啸风生,龙吟云起。此亦有情与无情相感,治风之效,故亦无疑。
治胃脘冷不能饮食,耳目不聪明,四肢有气,冬卧脚冷,服此酒十日后,目既精明,体又充壮方。
八月三日,取蓼曝燥,把之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以酿酒如常法 。随多少饮之,已用讫效甚速。
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聋猝起,眼眩头重。或举体流肿疼痹,饮食恶冷,涩涩恶寒,胸中痰满,心下寒疝,药皆主之。
及妇人产后余疾,风虚积冷不除者方。
黄 附子 川椒 防风 牛膝 细辛 桂心 独活 白朮 川芎 甘草(各三两) 秦 艽乌头(《集验》用山药三两) 大黄 葛根 干姜 山萸肉(各二两)当归(二两半)
上十八味咀,少壮人无所熬炼,虚老人微熬之,以绢袋盛,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药攻痹甚佳,亦不令人吐闷。小热宜冷冻饮料食,大虚加苁蓉二两,下利加女萎三两,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二两,心下多水者加茯苓人参各二两、薯蓣三两。酒尽,可更以酒二斗重渍滓。服之不尔可曝滓捣。下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服一剂得力,令人耐寒冷补虚,治诸风冷神良。
治风虚脚疼痿弱,气闷不自收摄兼补方。
黄 秦艽 川椒 干姜 独活 白朮 川芎 苁蓉 细辛 牛膝(各三两) 葛根 当 归(各三两半) 甘草(三两) 山萸 桂心(各二两) 菖蒲(二两半)柏子仁 天雄 钟 乳防风(各二两) 大黄(一两) 乌头(三两) 石斛(二两) 石南(一两) 附子(三两)
上二十五味 咀,无所熬炼,清酒三斗渍之。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五合,日三。以攻痹为佳,大虚加苁蓉,下利加女萎,多忘加菖蒲。各三两。(胡洽有茯苓二两,泽泻三两,人参、茵芋、半夏、栝蒌、芍药各一两,无秦艽、川芎、牛膝、苁蓉、甘草、葛根、当归、菖蒲、钟乳、大黄,为二十二味,名大黄汤)
治大风头眩重,目瞀无所见,或仆地气绝半日乃苏,口 噤不开,半身偏死,拘急痹痛,不能动摇,历节肿痛,骨中酸疼,手不能上头,足不得屈伸,不能蹑履,行欲倾跛,皮 中动淫淫如有虫啄,疹痒搔之生疮,甚者狂走,有此诸药皆主之方。
茵芋 乌头 石南 附子 细辛 独活 防风 川椒 女萎 卷柏 桂心 天雄 秦艽 防己(各一两) 踯躅(二两)
上十五味 咀,少壮人无所熬炼,虚老人薄熬之,清酒二斗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初服一合,不知加至二合,宁从少起,日再,以微痹为度。(胡洽无川椒、独活、卷柏,为十二味)
治瘴疠毒瓦斯中人,风冷湿痹,口 面戾,半身不遂,手足拘挛,历节肿痛,甚者小腹不仁,名曰香港脚,无所不治方。
金牙(一斤) 侧子 附子 天雄 人参 苁蓉 茯苓 当归 防风 黄 山药 细辛 桂心 萆 葳蕤 白芷 桔梗 黄芩 远志 牡荆子 川芎 地骨皮 五加皮杜仲浓朴 枳实 白朮 牛膝 丹参(各三两) 独活(半斤) 茵芋 石南 狗脊(各二两) 磁石(十两) 薏苡仁 麦冬(各一升) 生石斛(八两) 蒴 (四两)生地黄(切二升)
上三十九味 咀,以酒八斗渍七日,温服一合,日四五夜一。石药细研,别绢袋盛,共 药同渍。药力和善,主治极多,凡是风虚四体小觉有风者,皆须将服之,无所不治也。服 者一依方修合,不得辄信人言,浪有加减。
治虚损,通顺血脉,极补下气方。
钟乳 石斛 苁蓉(各五两) 附子 甘菊(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清酒三斗渍,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
治四肢风,手臂不收,髀脚疼弱,或有拘急挛缩屈指,偏枯痿 , 小不仁顽痹者悉主之方。
秦艽 天冬 五加皮 牛膝 附子 桂心(各三两) 巴戟肉 杜仲 石南 细辛(各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酒二斗渍之,得气味,可服三合,渐加至五六合,日三夜一。
治脚弱风虚,五劳七伤万病皆主之方。
生白朮洗净一石五斗(捣取汁三斗煎取半) 湿荆二十五束,束别三尺围各长二尺五寸径头二寸(烧取沥三斗煎取半)青竹三十束束别三尺围各长二尺五寸径一寸(烧取沥三斗煎取半) 生地黄根五大斗粗大者(捣取汁三斗煎取半)生五加根(三十六斤净洗讫锉于大釜内以水四石煎之,去滓澄清取汁七斗,以铜器中盛大釜内,水上煎之,取汁三斗五升,其煎诸药法,一准五加例。)
上件白朮等五种药,总计得汁九斗五升,好糯米一石五斗,上小麦曲八斤,曝干为末,以药汁六斗渍曲五日,待曲起,第一投净淘米七斗,令得三十遍。下米置净席上,以生布拭之,勿令不净,然后炊之。下以余药汁浸 ,调强弱更蒸之,待 上痂生然后下于席上,调强弱冷热如常酿酒法,酝之瓮中密盖头。三日后第二投更淘米四斗,一如前法投之,三日后即加药如下。
桂心 甘草 白芷 细辛 防风 当归 麻黄 川芎(各六两) 附子(五两) 牛膝 (九两) 干姜 五加皮(各一斤)
上十二味 咀讫,第三投以米四斗净淘如前法,还以余汁浇重蒸,待上痂生下置席上,调冷热如常酿法,和上件药投之,三日外然后尝甘苦得中讫,密封头二七日,乃压取清酒。
一服四合,日再服,细细加,以知为度。温酒不得过热,慎生冷醋滑猪鲤鱼蒜牛肉等。
主治脚弱十二风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数剂,及众治不得力,服此一剂便能远 行,不过两剂方。
松叶六十斤 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 米并 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得此力者甚众,神妙。
治香港脚方:
好豉三斗蒸一石米,下曝干,如是三上,以酒五斗渍七日,去滓饮,惟醉为佳。酒尽更 以二斗半渍之,饮之如初。
治风湿痹不仁,脚弱不能行方。
侧子 牛膝 丹参 山萸 蒴 根 杜仲 石斛(各四两) 防风 干姜 川椒 细辛 独活 秦艽 桂心 川芎 当归 白朮 茵芋(各三两) 五加皮(五两)薏苡仁(一升)
上二十味 咀,绢袋盛,清酒四斗渍六宿。初服三合,稍加以知为度,患目昏头眩者弥精。
(例一首 方八首) 例曰:凡作膏常以破除日,无令丧孝、污秽产妇、下贱人、鸡犬、禽兽见之,病在外火 炙摩之,在内温酒服如枣核许。
治百病。中风恶气及头面诸病,青盲风目烂 管翳、耳聋鼻塞、龋齿齿根挺痛及痈痔 疮癣疥等方。
吴茱萸 川椒 川芎 白朮 前胡(崔氏作白前) 白芷(各一升) 附子(三十铢) 桂 心当归 细辛(各二两)
上十味 咀,淳苦酒于铜器中,淹浸诸药,一宿以成。煎猪膏十斤,炭火上煎三沸,三
上三下,白芷色黄为候。病在腹内,温酒服,如弹丸,一枚,日三。目痛取如黍米纳两中,以目向风,无风可以扇扇之。诸疮痔龋齿耳鼻百病主之,皆以膏敷,病在皮肤炙手摩病上,日三。(《肘后》九味无桂心)
治百病久风,头眩鼻塞,清涕泪出,霍乱吐逆,伤寒咽痛,脊背头项强,偏枯拘挛。
或缓或急或心腹久寒,积聚疼痛,咳逆上气,往来寒热,鼠漏瘰疬,历节疼肿,关节尽痛,男子七伤,胪胀腹满,羸瘦不能饮食,妇人生产余疾诸病,疥,恶疮痈肿阴蚀,黄胆,发背马鞍牛领疮肿方。
当归 栝蒌根 干地黄 甘草 川椒(各六两) 半夏(七合) 桂心 川芎 细辛 附 子(各四两) 黄芩 桔梗 天雄 藜芦 皂荚(各一两半) 浓朴 乌头莽草 干姜 人参 黄连 寄生 川断 戎盐(各三两) 黄野葛(二分) 生竹茹(六升) 巴豆(二十枚) 石 南 杏仁(各一两) 猪脂(三斗)苦酒(一斗六升)
上三十一味 咀,诸药以苦酒渍一宿,以猪脂微火上煎之,三下三上,膏成。病在内以 酒服如半枣,以外摩之,日三。
治鼻中干灌之并摩服方。
川椒(五合) 皂荚 黄芩 石南 黄连 雄黄 桂心 藜芦(各三铢) 白朮 川芎 大黄泽泻(各七铢) 乌头 川断 莽草 人参(各五铢) 半夏当归(各十二铢) 干 地黄 (十一铢) 葳蕤 细辛(各十铢) 附子 桔梗(各二铢) 干姜(六铢) 戎盐(杏子大一枚)
上二十五味 咀,以苦酒一斗渍之,羊髓一斤,为东南三隅灶,纳诸药,炊以苇薪。作三聚新好土,药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讫,药成,以新布绞去滓。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内温酒服如枣核,日三,后稍益,以知为度。
治百病。伤寒咽喉不利,头项强痛,腰脊两脚疼,有风痹湿肿难屈伸,不能行步,若风头眩鼻塞,有附息肉生疮,身体隐疹风瘙,鼠漏瘰疬,诸疽恶疮,马鞍牛领肿疮,及久寒结坚在心,腹痛胸痹,烦满不得眠饮食,咳逆上气,往来寒热,妇人产后余疾,耳目鼻口诸疾 悉主之。亦曰太一神膏方。
川椒 升麻(切各一升) 附子(三两) 巴豆 川芎(各三十铢) 杏仁(五合) 狸 骨细 辛(各一两半) 白芷(半两) 甘草(二两) 白朮(六两)
一方用当归三两。
上十二味咀,苦酒淹渍一宿,以猪脂四斤微火煎之,先削附子一枚,以绳系着膏中,候色黄膏成,去滓。伤寒心腹积聚,诸风肿疾,颈项腰脊强,偏枯不仁,皆摩之,日一。
痈肿恶疮鼠漏瘰疬,炙手摩之。耳聋,取如大豆灌之。目痛,炙缈缥。白翳如珠当瞳,视无所见,取如糜米敷白上,令其人自以手掩之,须臾即愈,便以水洗,视如平复,且勿当风,三十日后乃可行。鼻中痛,取如大豆纳鼻中并以摩之。龋齿痛,以绵裹如大豆着痛齿上咋之。
中风面目鼻口 ,僻以摩之。若晨夜行辟霜雾,眉睫落数数以铁浆洗,用膏摩之。
治风湿痛痹,四肢 弱,偏跛不仁,并痈肿恶疮方。
大黄 黄芩 莽草 巴豆 野葛 牡丹 踯躅 芫花 川椒 皂荚 藜芦 附子(各一两)
上十二味 咀,以苦酒渍药一宿以成,煎猪膏三斤,微火煎三沸一下,另纳白芷一片,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药成去滓,微火炙手摩病上,日三。
治恶风毒肿,疼痹不仁,瘰疬恶疮,痈疽肿胫,脚弱偏枯百病方。
野葛 犀角 蛇衔 莽草(外台作茵芋) 乌头 桔梗 升麻 防风 川椒 干姜 鳖 甲 雄黄 巴豆(各一两) 丹参(三两) 踯躅花(一升)
上十五味 咀,以苦酒四升渍之一宿以成,煎猪膏五斤,微火煎三上三下,药色小黄去滓,以摩病上。此方不可施之猥人,慎之(胡洽无丹参踯躅,有细辛,又苏恭以白芷、防己、吴茱萸、附子、当归代巴豆、雄黄、蛇衔、防风、鳖甲)
主一切风湿骨肉疼痛痹方。
当归 细辛 川芎(各一两) 桂心(五寸) 天雄(三十枚) 生地(三斤) 白芷 (一两半)
上十二味咀,以地黄汁渍药一宿,煎猪肪去滓,纳药煎十五沸去滓,纳丹砂末熟搅,用火炙手摩病上,日千遍瘥(胡洽有人参、防风各三两,附子三十枚,雄黄二两,为十五味。《肘后》、《千金翼》有附子二十二铢,雄黄二两半,大醋三升,为十五味。崔氏与《千金翼》同。)
治猝中风毒,腹中绞刺痛,飞尸入脏,及魇寝寐不寤,尸厥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温酒服如枣核大,得下止。若毒瓦斯甚,咽喉闭塞不能咽者,折齿纳葱叶口中,以膏灌葱叶中令下。病肿者向火摩肿上。若岁中多温,欲省病及行雾露中,酒服之,纳鼻中亦得方。
川椒 当归 雄黄 丹砂(各二两) 乌头 巴豆(各一升) 薤白(一斤) 莽草(四两)
上八味 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用猪脂五斤,东向灶苇薪火煎之,五上五下,候薤白黄色绞去滓。研雄黄丹砂如粉,纳之搅至凝乃止,膏成盛不津器中,诸蜈蚣蛇蜂等毒者,以膏置疮上,病在外悉敷之摩之。以破除日合〔一方用石一两蜈蚣二枚,是名八毒膏(《肘后》不用巴豆、莽草,名五毒膏。)〕
1.赞美医生的古诗词有哪些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医人》唐代:苏拯
译文:古人的医术在于心,内心正直药自然就真。现在人的医术在于手,技术不好药还没有效果。我愿意化身为天地炉,多一些扁鹊这样的医生。四处寻找好的药材,先从治好过分的寒冷与饥饿做起。
3、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先秦《黄帝内经》
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
4、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赠李德成(德成善医)》唐代:吕岩(吕洞宾)
译文:高坐在九重宫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诸侯们,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了,但又怎比得上那个身穿布衣,能够日日坦然喝酒,不求名利的平民呢?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人间的执著,得到了大自在,他的命和运,都不受这个人世间所限制了。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译文:凡是医生,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付,不是十分聪明不明白道理的,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洁淳朴的,不能够相信。
6、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吾乡陈万卿儒者能医见宜春赵守盛称其医药之》宋代:戴复古
译文:辨别药物的真假,专门记载方剂的书籍就可以知晓古今。有时候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一剂药方值千金。
7、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译文:去救人不能够过多的索取报酬,人家有多少给多少,如果病人家里贫寒额不收取报酬,这是有仁爱的医者。
2.感谢医生七言诗 仁义礼信圣人行,
者乎焉哉儒家经。
无仕杏坛称国手,
敌疾黄齑消百病。
神奇宏论龙廷惊,
医术超群世人敬。
谢却功名身外物,
云间诗酒剑侠影。
————题半仙《仁者无敌之神医谢云》
悬壶济世医苍生,
妙手回春解疾疼。
沿用至今四疗法,
望闻问切好传承。
————神医扁鹊
病入膏肓气息咽
五湖四海访名贤;
岳阳楼下遇神医,
沉疴顿愈享晚年
3.表达感谢老师的古诗有哪些 《远师》、《寻雍尊师隐居》、《己亥杂诗》、《酬问师》等。
《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虽然宦途艰难,荣辱无定,不比一场春梦更长。问自远师:我头发都半白了,但还是满面红尘。也许是我的尘缘未了吧!所以,现在让我挂冠去出家,我还是做不到。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与雍辱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作者: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间进士。官礼部郎中。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刘商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这是他罢庐州合肥县令后所作,约写于大历四五年(769——770)。《唐才子传》卷四说他“拟蔡淡《胡笳曲》,脍炙当时”。《全唐诗》收录有刘商的很多诗歌。
4.赞扬医生的古诗词 诗歌:(1)我们呼唤诚信>参天大树挺拔耸立; 靠的是深扎大地的跟默默支撑; 凌云高楼气势撼人; 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 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无比睿智的人生呢? 那就是-----诚信! 诚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 让他人快乐,使自己陶醉; 诚信是一首古老的诗歌; 让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 面容上有自尊; 眼睛里有自信; 行动中有把握; 生活中有朋友; 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只要他活得坦荡; 一个人可以没有名望,只要他问心无愧; 但一个人不能没有诚信,否则一无所有; 学习,因为诚信而进步; 工作,因为诚信而成功; 人生,因为诚信而精彩; 社会,因为诚信而和谐; 莘莘学子,诚信为本; 言而无信,不和其可; 诚自心,信自行,心行合一; 让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 让我们的人生以诚信为基石; 让我们的风采以诚信为旗帜; 让诚信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炉火; 让诚信成为烈日下你同顶的一片绿荫; 身沐一片灿烂; 心系一份执着; 带着诚信上路; 踏着一路风光; 我们呼唤诚信,拥抱诚信,坚守诚信!(2) 诚信的人呀就在我心中。
在学校,他爱老师,他刻苦学习很用功。 他爱公物,他爱劳动,他处处帮助小同学。
他乐为集体争光荣。 诚信早已播种在心中。
诚信如同一团火! 诚信如同一棵松! 诚信如同一面镜! 诚信如同一盏灯! 诚信的人,有力量。 有了诚信事竟成。
有了诚信成英雄。 我有诚信事事通。
让我们从诚信走向明天! (3) 我是人类美好品德之一 欺诈、财富、声誉总与我格格不入 我走过城市与村庄 穿过沙漠,跃过大海 经过集市、商店、学校 自发的扣击着每一扇心灵之门 如果谁想欺诈 他会很快尝到后果 如果谁为了财富、声誉而把我晾在一旁 他将很快失去财富与声誉 这是我的职责、权利,也是我的义务 所有跟随我的人,就会得到人们的敬仰 而那些鄙视和怀疑我的人 只会落得贫困、悲伤和失败 我不是想存心折磨人 我只是在尽我应尽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我这一美好品德记住 也许世界将会更加美好(4) 诚信是金。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个人有了诚信, 他的生命就会闪光。
诚信是真。 有时候, 幸福围绕在我们周围, 可我们常不自知, 因为我们需要一双慧眼来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真真切切, 但最重要的是彼此都需要诚信, 来达到彼此相互了解, 相互融洽, 相互真诚。
诚信是美, 当代人都追求美, 追求外表的华丽, 漂亮,却忘掉了心灵美, 其实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在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
诚信是德, 人们常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我却要说:"诚信也是人与人交往中必不可缺的一种美德。" 生活有了诚信才更加灿烂。
人生有了诚信才更加迷人。 参考资料:诚信的诗歌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君妇诚之为贵 民无信不应 诚者,夫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 走上台,鞠个躬。
说说诚信我真轻松!咋说轻松呢?因为呀,那个一轻松。诚信的人呀就在我心中。
在学校,他爱老师,他刻苦学习很用功。他爱公物,他爱劳动,他处处帮助小同学。
他乐为集体争光荣。诚信早已播种在心中。
诚信如同一团火!诚信如同一棵松!诚信如同一面镜!诚信如同一盏灯!诚信的人,有力量。有了诚信事竟成。
有了诚信成英雄。我有诚信事事通。
让我们从诚信走向明天!七律·诚信 立木悬金取信民,王遵国法统先秦。 若非结义桃园拜,何苦单骑古堡寻。
汉使流年居北海,南雁带书上苑林。 唯夫久别妻甭望,变石难圆未了心。
诚信是金。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人有了诚信,他的生命就会闪光。
诚信是真。有时候,幸福围绕在我们周围,可我们常不自知,因为我们需要一双慧眼来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但最重要的是彼此都需要诚信,来达到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融洽,相互真诚。
诚信是美,当代人都追求美,追求外表的华丽,漂亮,却忘掉了心灵美,其实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在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
诚信是德,人们常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却要说:"诚信也是人与人交往中必不可缺的一种美德。" 生活有了诚信才更加灿烂。
人生有了诚信才更加迷人。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只有医道高明的医生才懂得何时不开方(格拉西安) 医生是我们文明世界的精华(罗·路·史蒂文森) 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
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
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
5.关于“感谢老师”的古诗有哪些 1、《新竹》
清代: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2、《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
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呢?
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4、《听颖师弹琴》
唐代: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哀曲。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
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起无根无蒂,没奈何圆天茫茫道路迷宕东宕西。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5、《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搜狗百科-远师
搜狗百科-听颖师弹琴
搜狗百科-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6.赞美医生的古诗词 悬壶济世
扁鹊再生,在世华佗,救死扶丧,妙手回春
我空虚的心灵,终于不再流泪
期待着雨后,缤纷的彩虹
诉说你我的约定
我不安的脚步,终于可以停歇
主你已为我,摆设了生命的盛宴
与你有约,是永恒的约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
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
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
大地诉说你的恩
诗
尊容幸晤礼彬彬,拜读华章沁客心。
弄墨佳珠文苑秀,回春妙手杏林珍。
粗言意浅惭濡帛,雅句情长贵比金。
老凤山深鸣更暖,声声唱彻主旋音。
7.赞扬医生和老师的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8.关于感恩老师的古诗,要一整首,越多越好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丘处机《报师恩》
一横嘉景日常新。古柏森森四季春。福地清高稀俗事,名坛时复会仙宾。人人尽喜生中国,户户虔心敬上真。唯愿诸公皆省悟,同登无漏出红
龚自珍《乙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9.表达感谢老师的古诗词有哪些 1、《无题》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去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3、《题太公钓渭图》 明代 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译文:他们在美玉装饰的房间里睡的正熟,我独在璜溪垂钓。在把富贵地位看做浮云,时光流逝我的眉毛头发都白了。偶然应验了文王非熊的预言,就被皇帝尊称为老师。做了大夫所获得的荣耀,如同本来就获得了一样。千年之后引起人的思考。
4、《远师》唐 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虽然宦途艰难,荣辱无定,不比一场春梦更长。问自远师:我头发都半白了,但还是满面红尘。也许是我的尘 缘未了吧!所以,让我挂冠去出家,我还是做不到。
5、《新竹》清代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作者是孙思邈
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卷 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