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神农本草经05章,草部在线阅读_作者:李时珍

中药大全 2023-09-22 00:26:49

神农本草经》05章 草部

(上品)
No名称气味主治别名生长01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龙芝山谷02赤芝味苦平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丹芝山谷03黄芝味甘平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金芝山谷04白芝味辛平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玉芝山谷05黑芝味咸平主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玄芝山谷06紫芝味甘温主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木芝山谷07天门冬味苦平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随,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颠勒山谷08术味苦温主治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化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山蓟郑山山谷09委萎味甘平主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川谷10干地黄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地髓川泽11菖蒲味辛温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昌阳池泽12远志味苦温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智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名小草葽绕
细草川谷13泽泻味甘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水泻
芒芋
鹄泻池泽14署豫味甘小温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山芋山谷15菊华味苦平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饥,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节华川泽16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臟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川谷17人參味甘小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衔
鬼盖山谷18石斛味甘平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林兰山谷19石龙芮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久服轻身明目不老鲁果能
地椹川泽20牛膝味苦(酸)平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石倍川谷21独活味苦平无毒主治风寒所出,金创,止痛,賁豚痫痉,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羌活
羌青
护羌使者川谷22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邪蛊毒。久服不夭,轻身长年,周升麻山谷23茨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地薰川谷24防葵味辛寒主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梨盖川谷25著实味苦平主治阴痿、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 川谷26奄闾子味苦小温无毒主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川谷27薏苡人味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解蠡平泽28车前子味甘寒无毒主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当通平泽29析蓂子味辛酸温无毒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久服轻身不老蔑析
大蕺
马辛山泽30充蔚子味辛微温主明目益惊,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汤浴益母
益明
大札池泽31木香味辛温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山谷32龙胆味苦涩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陵游山谷。33菟丝子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黑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菟芦山谷34巴戟天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山谷35白莫味甘寒主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 穀菜36白蒿味甘平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川泽37地肤子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地葵平泽38石龙芻味苦微寒主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注恶毒。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龙须
草续断山谷39落石味苦温主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石鲮川谷。40黄连味苦无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王连,川谷。(亦贴生于树木或墙壁上)41王不留行味苦平主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 山谷42蓝实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虫蚑注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 平泽。(靛花,即青黛)43景天味苦酸平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华,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戒火
慎火川谷44天名精味甘寒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久服轻身耐老。(注:又名地菘,子名鹤虱,根名吐牛膝)麦句姜
虾蟆蓝
豕首川泽45蒲黄味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池泽46香蒲味甘平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劳睢池泽47兰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水香池泽48决明子味咸平主治青芒,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轻身 川泽49云实味辛小温主治泄利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华,主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员实
天豆
云英川谷50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戴糁山谷51蛇床子味苦平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漏,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蛇粟
蛇米川谷52漏芦味苦咸寒主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野兰山谷53茜根味苦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山谷54旋华味甘温主益气,去面皯黑色,媚好。根,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久服不饥轻身筋根华
金沸平泽55白兔藿味苦平主治蛇虺蜂虿猘狗菜肉蛊毒,鬼注白葛山谷56青蘘味甘寒主治五臟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巨胜苗也(即胡麻之苗) 川谷57当归味甘温无毒主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主饮之乾归川谷

道医学

神龙本草经序白话文

李时珍先生说:《神农本草经》这部古书,原本为三卷,它将药物分作三品,总共有三百六十五种,卷首还著有数条关于名例的文字。后来到了陶弘景写作《名医别录》时,便拆分各部药物,而三品药物的名目也作了改动;他又拆出了青葙、赤小豆两条,因此药物的数目有三百六十七种。后来到了唐代、宋代,原书经过多次变更,旧有的文字面貌就考察不清了。
现今考察《本经》的三品药物,是不分部数的。上品药有一百二十种;中品药有一百二十种;下品药有一百二十五种。每品药各成书一卷,又有序录一卷。所以梁代的《七录》说是三卷,而陶弘景在《别录》序中说有四卷。韩保升谓《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中品、下品合并序录,共为四卷,这是正确的。
本书是《神农本草经》的译文本。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出自哪?

这个传说来源于《神农本草经》。

一、关于《神农本草经》:

1、《神农本草经》又叫《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

2、它的原书已经散佚,现在看到的由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而成,所以,该书有三卷、四卷、八卷的不同记载。这本书按上、中、下三品分类记载了365种药物的主治、功效。除此之外,它还总结概括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服药方法、剂型忌宜等中医方药基本理论。这个典籍托名神农所著,实际上是历代医家医药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个典籍的成书年代,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说是汉代。我们不妨笼统一点说,成书于秦汉时期吧。这正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转述这个传说的文字大多数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二、“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来源:

1、《神农本草经》一书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亲身验证草木的药性,历尽艰险,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舌头麻木、头晕脑涨,正值生命垂危之际,一阵凉风吹过,带来清香缕缕,有几片鲜嫩的树叶冉冉落下,神农信手拾起,放入口中嚼而食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诸毒豁然而解,就这样,神农发现了茶。

2、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3、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读音xiù,泛指各种气味)味所主,以播百谷。”

4、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5、?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6、宋·罗泌《路史·外记》说: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

7、?宋·郑樵《通志》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

8、清·袁了氏《增补资治纲鉴》云:“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三、关于神农氏: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在民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他是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他发明了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他是传授人们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又被后世尊为医药之神,《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四、关于茶:

1、一般认为,神农尝百草只是历史传说,但这个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的神农氏时代确实是人类刚刚从野蛮步入文明,进入原始农耕的时期。一切后世的人类文明,诸如农、医、工、商、文艺,都从这时起步。而茶叶的发现和作药用,也在这时开始的。尽管神农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大致可信的是我国利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至少已有四、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2、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记载茶事有五处,其中谈到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把茶作为结盟约好的贡品,敬献给周武王等。周武王伐纣时约在公元前1006年,据此,我国有确切记录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既然是贡品,自然十分珍贵,当时也许是不容易得到的,更不用说在民间广泛普及了。至于这些茶叶的用途,后人就不得而知了。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茶圣陆羽也肯定了茶叶在上古时期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饮茶的习俗了。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九月叔苴,采荼薪樗”的诗句,有学者认为此“荼”即为现在的茶。还有的把《礼记·地官》的“掌荼”、“聚荼”,解释为茶礼。但是,古代的荼字一字多义,并非专门指茶,也有的指苦菜、茅莠之类。

4、迄今为止,现存史料无法清楚地解答茶的起源,不过,先秦时代没有把茶当作主要饮品是确切无疑的。那么,当时的主要饮品是什么呢?据《天官》记载:“浆人掌共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水,最为普通和基本。浆,是用水煮米时沥出的米汤。醴,就是甜酒。凉,就是冰。医指酸梅汤,因其能帮助消化,古人认为有医用价值,故称之为“医”。酏就是饴糖,用水调和冲饮。可见,先秦时虽然有人饮用茶,但这种最富有诗意与审美情趣的饮料并没有进入主导者的行列。饮茶习俗的风行,是一个逐步演变渐进的过程。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谁

问题一:<<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谁《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叮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问题二:《神农本草经》作者是谁?神农,亦称神农氏。在场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传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学著作就托名为神农所作,称为《神农本草经》。《神农木草经》记录了三百六十五种药名,原书巳佚,现今流传的是唐人唐慎微等人所辑录的版本。一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

问题三:神农本草经的书籍作者考“神农说”最先的是由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推崇。《本草经集注?序录》云:“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其后的颜之推、孔志约、孙星衍等也是这样认为的。《颜氏家训》云:“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诩等郡县名,出诸药物。”孔志约序《新修本草》云:“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即使到了清代,考据大家赵翼仍迷信陶说,以《本草经》为神农之作,《曝杂记》云:“三皇之书,伏羲有《易》,神农有《本草》,黄帝有《素问》。《易》以卜笠存,《本草》《素问》以方伎存。”把神农与《本经》联系起来始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因此,清以前的学者多数迷信《本经》为神农所作。另外亦有文献根据陶序:“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 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遂认为《本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事实上,不论认为此书成书于神农时代或战国时代,均以臆测成分居多。理由有二:首先,将药物学著作称为“本草”,始见于《汉书?楼护传》:“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而在《史记》中,这类药学著作而被称作”药论“。如《史记?仓公列传》:“臣意即避席再拜谒, 受其脉书上下经、……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可见, “本草”词的出现是西汉后期的事。如前所论,把本草与神农联系在一起肇端于西汉。《淮南子?修务训》明确指出:“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 而后始人说。“一语道破西汉当时的风气。据此可以认为,《神农本草经》一名只是托名神农而已,决非秦以前之作。第二,《本经》收有一些外来药,如薏苡人(仁)、菌桂、胡麻、蒲陶、戎盐等。可以肯定的是,《本经》成书年代, 必然在这些药物传入中土之后。考《汉书?西域传》:”宛王蝉封与汉约, 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当中的胡麻, 陶隐居注:“ 本生大宛,故名胡麻。《齐民要术》亦云:“张骞使外国,得胡麻。”可以看出,蒲陶、胡麻都是在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以后,才得以传入中国,故《本经》肯定为 *** 的作品,而决非先秦古书。 由此可见,在缺乏严谨治学精神和质疑精神的情况下,一个谎言能流传上千年。但也有严谨的学者能够独立思考,对此说提出质疑。梁朝阮孝绪撰《七录》始记有《本经》,计有三卷。是书云:“世谓神农尝药。黄帝以前,文字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汉时,疑张仲景、华陀窜记其语。”宋代王应麟也对神农著书说提出质疑,《困学纪闻》云:“今详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世医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宋代叶梦得《书传》云:“《神农本草》但三卷,所载甚略,初议者与其记出产郡名,以为东 *** 所作。”清代姚恒《古今伪书考》云:“汉志无本草,按《汉书?平帝纪》,诏天下举知方术本草者。书中有后汉郡县地名,以为东 *** 作也。”陈叔方在其所著《颖川语录》中写到《本经》当中使用的某些药名有故意做雅的痕迹。比如把“黄精”写成“黄独”,“山芋”写成“玉延”,“莲”写成“藕实”,“荷”写成“水芝”,“芋”写成“土芝”,“螃蟹”写成“拥剑”。这种华而不实的故意做雅,是东汉学风的典型表现。2015年8月,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心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他们以中外文化交流为担当,迎难而上,潜心学习《神农......>>

问题四:神农本草经是谁写的?有没有什么缺点?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药学专著,作者不详,成书约西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真伪的辨别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原书早已失传。

问题五:讲神农本草经的颜子是谁,只知道是台湾人幽兰生长在山谷之中,原本是没有人知道它的,只因为它香味很浓(人们才知道它 )

问题六:神农本草经写了几本耽美小说,分别是哪些医生的小护士by神农本草经
海盗by神农本草经
山贼的小乖by神农本草经

问题七: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有什么区别?区别1:两本都是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可常吃无毒,中品者有小毒,下品者是些泻下,或者有大毒,或者是些矿物药。 本草纲目特点是综合了前人的药材,以及李时珍自己通过努力寻找到的一些民间本草。
区别2:神农本草经创作时间不明,语言难懂;本草纲目创作时间较晚,之前已经积累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且明代的气候和生物与今天差异较小,应用价值较高。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搐,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7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