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本草纲目草部(10)在线阅读_作者:李时珍

中药大全 2023-09-21 20:55:56

《本草纲目》草部(10)


茈胡(柴胡)释名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气味(根)苦、平、无毒。主治伤寒余热(伤寒之后,体瘦肌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三次。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为末,人乳调匀,敷眼上。积热下痢。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附方图片

点击
放大
前胡释名《唐韵》作湔胡。气味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主治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
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附方图片

点击
放大
白茅释名根名茹根、兰根、地筋。气味 (茅根)甘、寒、无毒。 主治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肺热气喘。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汤”。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去茅食品。水随小便排出。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身体微胖,汗出如黄 汁)。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小便热淋。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一天服一次。劳伤尿血。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一天服一次。鼻血不止。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竹木入肉。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附方图片

点击
放大
防风释名亦名铜芸、茴芸、茴草、屏风、 根、百枝、百蜚。气味甘、温、无毒。主治自汗不止。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又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盗汗。用防风二两、芎 一两、人参半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睡时服。老人便秘。用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开水送下。偏头风与正头风。用防风、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破伤风(牙关紧闭)。用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小儿解颅(按:指囟门久不闭合)。用防风、白及、柏子仁,等分为末,乳汁调涂囟门。一天换药一次。妇女崩中。用防风(去芦头),灸赤为末,每服一钱,以面糊酒调下。此方称“独圣散”。中乌头、芫花、野菌等毒。用防风煎汁服。附方图片

点击
放大
独活释名亦名羌活、羌青、独摇草、护羌使者、胡王使者、长生草。
李明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入用微有不同,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气味苦、甘、平、无毒。主治中风,通风发冷,不知人事。用独活四两,加好酒一升,煎半升服。又方:独活一两,加酒二升,煮成一升;另用大豆五合,炒至爆裂,以药酒倒入,盖好。过一段时间,温服三合。瘫痪。用羌活二斤、构子一斤,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三次。产后中风,四肢抽筋,不能言语。用羌活二两,煎酒服。产后腹痛,甚至肠出。用羌活二两,煎酒服。妊妇浮肿或风水浮肿。用羌活、萝卜子同炒香,只取羌活研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第一天服一次,第二天服二次,第三天服三次。关节痛。用独活、羌活、松节等分,酒煮过。每天一杯,空心饮。风牙肿痛。用独活煮酒热漱。又方:独话、地黄各三两,共研为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服,连渣服下。睡前再服一次。喉闭口禁。用羌活三两、牛蒡子二两,煎水一大杯,加白矾少许灌下。睛垂至鼻(眼睛下垂到鼻部,大便下血,痛不可忍。病名“肝胀”)。用羌活煎汁服,几碗之后,病自全愈。太阳头痛。用羌活,防风、红豆,等分为末。每取少许吸入鼻孔。附方图片

点击
放大

道医学

请列举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10种中草药。

《本草纲目》中的中草药太多了,随便列列都是

1、桃花

桃仁、桃花、叶皮等入药。花能化心脑瘀血而起到安神、养颜、美容、杀虫等效果,有养生功效,今人用之不多,唯现在变种太多而药力不足。

2、苦刺花

花用煮漂后味道很美,开胃进食,清肺与大肠之热。一患者介绍,其根和田埂上常见的星宿草配伍,红糖为引,治疗肾绞痛有奇效。

3、野漆树

性味与家栽者同,人群中存在过敏者。古人作治病和养身药用,云能下三尸九虫,民间也有用于顽固性肿瘤。药性猛烈有毒,不宜轻试,其行血化淤之功,今人多以三七代之,但二者作用不同,研究也不够。

4、地涌金莲

可做蔬菜,能洁净脏腑,妇人多痰湿,食之良。

5、鹿衔草

《聊斋志异》有鹿衔草故事,文如下“关外山中多鹿。土人戴鹿首伏草中,卷叶作声,鹿即群至。然牡少而牝多。牡交群牝,千百必遍,既遍遂死。众牝嗅之,知其死,分走谷中,衔异草置吻旁以熏之,顷刻复苏。急鸣金施铳,群鹿惊走。因取其草,可以回生。 ”官僚、老板们读此一定兴奋,可惜人不是鹿,食之未必有此奇功。此草治肾虚腰痛,妇科漏经,痔瘘疮肿有效,药店所售不如鲜品,可浸酒。

6、豆瓣绿

有些地方也称此为鹿衔草,多寄生在滇中的古清香树上,清香树生长慢,此草数量有限。治火疮、肺痨等有效,并且没有副作用。

7、凉旺茶

也可当茶饮,嫩尖作蔬菜食,味道和作用与刺五加嫩苗差不多,清热去暑逸神,也可治小孩咽痛。

8、白敛

古方多用于疮痈,为清热解毒,去腐生新要药,今人少用,很可惜。肺癌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第一杀手,此药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9、星宿菜

近年来数量很多,做菜吃味道还可以,清五脏邪热。

10、地肤子

子作药用,苗作菜吃,枝干可做扫帚。子与苗同功,可以清膀胱邪热,利小便而不伤阴。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当时的名医。李时珍家学深厚,特别重视对药物的研究,并亲身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经验。> >    虽然家里世代业医,但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权贵的欺侮。最初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希望能考取功名,。李时珍虽然自小体 弱多病,但性格却刚直纯真,他的志趣并不在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上。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时间,他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 算,专心钻研医术,他曾向父亲这样表明自己的心意:“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儿子的要求,并 精心地教他。很快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 有这一年,家乡遭遇洪灾,大水退以后爆发了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医治的百姓。李 珍家父子俩十分同情穷人,虽然自己家中也不富裕,但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品格高尚,十分感激他们。李时珍 刻苦研究医术,博览群书。我国中医博大精深。自汉朝有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利用王公贵族看病的机会,阅 读了不少王公贵族家的藏书。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 李时珍的声名远播,四处百姓都慕名求医。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 抽风病。楚王府的医官都束手无策。听说李时珍是当时名医,楚王马上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认为孩子的病是肠胃引起的。 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楚王的儿子一吃药,很快病就痊愈了。> > 楚王大喜,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不久之后,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 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明朝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可惜当时的官场一样腐败,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而明世宗对真正 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 辞去 了太医职位的李时珍一身轻松,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四处采摘草药,他阅读了大量古代医书,但是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 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自己开始进行实践研究,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纠正前人的谬误。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除家乡湖北外,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多很多省份。后人以“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形容他远 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不仅仅是医生或采药者,还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大家地热情帮他了 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本是常用的药材。但它的属性和特点,始终存在疑惑。《神农本草经》说得含糊,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询问了一位种菜老 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就一清二楚地注解出 来了。> > 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为了能仔细观察到毒蛇的原生态。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 下,终于近距离观察了毒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同时李时珍 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 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 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为了弄 *** 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 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 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 学生和儿子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前后历经 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 《本草纲目》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药物1518 种,在前人基础上增加药物374种,共计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收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 大的著作,对历代本草著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新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 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 全书如此浩瀚广博大,如何分类检索便成为关键的问题。而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不仅成功解决了药物的方 式、检索等问题,而且从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具有启蒙意义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传统的上、中、下三 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 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 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 李时珍于 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故乡蕲州城东。到时至今日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拜祭朝拜,当地许多人常把他坟 头的青草采回家中以消灾灭病。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丰富,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李时珍是 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时至今日,人们对李时珍的研究现在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怎么编撰的 李时珍其人生平简介

周杰伦有首歌叫《本草纲目》,很多不知道这本医书的人也因此歌了解了《本草纲目》,知道了李时珍。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依旧为我国中医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经典古籍。那么,李时珍是在何种情况下编撰此书的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怎么编撰的

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最终,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其人生平简介

作者李时珍,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他一方面精研历代的医书(读过将近一千种这类的书),订正古人的谬误,吸收古籍的精神;一方面借着行医的经历,到处采集药物,还经过他多方的探访、观察、实验、比较、阅读、亲尝以及自己临症的印证,费了将近三十年的工夫,才把这本书编写完成。

本草纲目里都是些什么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部(纲),六十二类(目)。卷一至四是全书的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卷五以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李时珍把一千八百三十二种药物分为十六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每一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二类。其中植物一千九十五种,动物四百四十种,矿石三百五十七种。

中国的生药,一向以草木为主。本草纲目所收的药物将近二千种,除了草木以外,还有米谷、豆类、花果等植物,以及虫、鱼、鸟、兽、玉石等等的动物和矿石;用“本草”来概括它们作书名,大概和汉书艺文志上的“径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等的话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收集的药物,数量多,分类繁,在这里不能一一详述。我们只拿书中动物类的药材来举例,以见一斑。动物类的药有四百四十种,除了最高等的人以外,李时珍还把它们分类为:虫、鳞、介、禽、兽五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