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本草纲目草部(07)在线阅读_作者:李时珍

中药大全 2023-09-21 20:34:33

《本草纲目》草部(07)


地榆释名玉豉、酸赭。气味(根)苦、微寒、无毒。主治吐血。用地榆三两,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饭前热服一合。妇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极黄瘦。治方如上。血痢不止。用地榆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下。又方:单用地榆煎汤,每服三合。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合,空腹服。一天服两次。大便下血,长期不愈。用地榆、鼠尾草各二两,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小儿疳痢。用地 榆煮汁。熬如饴糖。服之有效。毒蛇螫人。用新地榆根捣汁饮下,并以搽伤口。虎犬咬伤。用地榆煮汁饮下,再以地榆末敷伤口。单用白开水冲服地榆末亦可。小儿湿疮。用地榆煎成浓汁,一天洗疮两次。小儿面疮,红肿烧痛。用地榆八两,加水一斗,煎成五升,温洗患处。附方地榆的主要功能是凉血、止血、泻火、收敛,因而是伤科和妇科的要药。但其性偏寒。凡虚寒的人及泻白痢者,不宜用本品。天热时,地榆叶泡茶,有解暑的作用。图片

点击
放大
及己释名亦名“獐耳细辛”。气味(根)苦、平、有毒(入口使人吐血)。主治各种恶疮、疥痂、瘘蚀、皮肤虫痒等。用及已煎汁浸洗。附方图片

点击
放大
丹参释名赤参、山参、郗蝉草、木羊乳、逐马 、奔马草。气味(根)苦、微寒、无毒。主治月经不调,产前胎动,产后恶血不下,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等症。用丹参洗净,切片,晒干,研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此方称“丹参散”。小科下血。用丹参十二两,加酒五升,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不能饮酒者,可用水煎服。寒疝腹痛(小腹和阴部牵引痛)。用丹参一两,研细。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小儿惊发热。用丹参、雷丸各半两,与猪油二两,同煎几次,去渣,取汁收存。用时,摩汁在儿身。此方称“丹参摩膏”。乳痈。用丹参、白芷、芍药各二钱,口咬细,醋淹一夜,加猪油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渣,取浓汁敷乳上。热油烫伤与火伤。用丹参八两,锉碎,加水稍稍调拌,放入羊油二斤中煎过。取以涂伤处。附方丹通用常用为妇科要药。不问产前产后、月经情况如何,都可以用。它既破瘀血,又预处理新血。既能安生胎,又能下死胎。图片

点击
放大
紫参释名牡蒙、童肠、马行、众戎、五鸟花。气味(根)苦、寒、无毒。主治下痢。用紫参半斤,加水五升,煎成二升。再加入甘草二两,煎至半升,分三次服。此方名“紫参汤”。吐血不止。用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乌梅汤送下。又方:与上方基本相同,但减去人参。换为甘草,以糯米汤送下。脸上酒刺。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和呈两,共为末,加胡 桃仁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附方紫参作药用,远见于张仲景的《金匮玉函》,后来用者较少。但各书仍记载共功效。认为它是“肝脏血分”之药,“故治诸血病”。由于丹参也具有这类功效而更显著,所以紫参就渐少受到注意了,近年一样紫参被用于治疗癌肿(食道癌、胃癌、直肠癌、肝癌等),常与狗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配合应用。图片

点击
放大
紫草释名紫丹、紫夭、此戾、藐、地血、鸦衔草。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婴童疹痘(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可用本方,如痘已出而红活、大便利者则忌用)。用紫草二两,锉碎,泡在百沸汤一碗中,盖严勿使漏气。汤温后,服半合。改用煎服亦可。痈疽便闭。用紫草、栝楼子等分,水煎服。小便淋。用紫草一两,用成散剂,每服二钱,饭前服。井华水送下。产后淋沥不净。治法同上。恶虫咬伤。用紫草煎油涂搽。附方紫草的主要功能是:并凉血、和血,解毒、滑肠。近据报道,本品对绒毛膜上皮癌有抑制作用。图片

点击
放大

道医学

《本草纲目》李时珍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本草纲目原书插图)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 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5篇

《本草纲目》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列举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篇1)

中国医药举世闻名,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医药学家标榜千秋,明代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这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生于1518年,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从小就受到了医药方面知识的熏陶。李时珍幼时多病,每次大病都经他父亲精心调治才转危为安,因此他对病人的痛苦和医药的重要,有着深刻的体会,14岁时李时珍考中秀才,但其后三次乡试都未中举。在心灰意冷中,李时珍同科举仕途告别,投身于先辈的行业,并把毕生精力花费在药物学研究上,他的勤奋和天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医,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学家。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34岁的李时珍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写好这部书,尽量减少错误,李时珍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考察,除了走遍自己的家乡外,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标本,搜罗单方,有时还进行类似药理学的试验。

李时珍还参阅有关图书八百多种,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本草纲目》终于在1578年全部脱稿,晚年的李时珍,非常关心《本草纲目》的出版,但他没有等到这一刻,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三年后,《本草纲目》终于在南京出版。

《本草纲目》是研读前人书籍的读书心得,与千百次采药行医的经验结晶,在介绍该书时,李时珍写道,“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虽曰医家药品,

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

《本草纲目》190多万字,共五十二卷,十六部,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绘图1100多幅,并附着11000多个药方,以正名为纲,举纲张目,分述各药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修治、发明、正误等。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篇2)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杰出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针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花了将近30年时间而写成的。它是东方药学巨典,具有“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誉。

《本草纲目》一共有52卷,190多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水、火、土、草等16部62类;附药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明叫纲,名字注释叫做目,其次集解、辨疑、正谈,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根据祖国药物学著作的传统名称,仍以本草命名。

读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医学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体竟可成为治病的良药。比如水部中的露水,书中这样注名着,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再道旁万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凛成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藓、虫癞的各种散剂。想不到吧,平凡的它们,却有不平凡的医疗作用,相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凡的物体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那将会带给我们另一个惊奇。

从这里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同样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再刚刚露水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书中记载的任何药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无毒,这跟人差不多有善恶之分,提醒我们用药要注意,就像我们生活中要小心与人打交道一样。

《本草纲目》里还收集了很多有医疗作用的花草树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它们有些长得很漂亮,有些长得很奇特,也有些长得很渺小……它们还解开了很多疑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名称,却不知道它们的样子,比如冬虫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又比如金毛狗脊等。这样一来,我有增长了对植物的见识。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篇3)

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本医学的著作,作者李时珍用26年的时间写成了这本本草著作。《本草纲目》共有52卷,卷1介绍了明朝以前主要本草41种,这本书列举了:草药的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附列了相关的方剂。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的结果也是符合的。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中提及的附方也很有效,有次弟弟头痛,我想起了《本草纲目》中所提到“薄荷”可除风热、清头目,就去花盆里摘了几片给弟弟闻,弟弟闻了之后感觉舒缓了许多。我真正体会到《本草纲目》很神奇,就决定没事的时候就多看几遍,要是以后再碰到这些事也不会惊慌失措了,不过有时候还是得去看医生。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篇4)

偶然,读《本草纲目》的一个评析文,说到最后的“水部”,尤为好奇,兴致上来,挑灯夜读,探究而去。那里的水,不仅有药味,居然还存在很多文学味道。

李时珍晚年称自已为“东璧”。不曾想,先生的某些文字,传递着柔性之美。看来,古时真正读书的人都是作家。李时珍也不例外。那水,在东璧先生笔下描绘十分特别,含蓄,温情。如果去尝,味道应该是甜的,回味也是甜的。没想到一部被古今中外堪称的药学盖世巨作,在一些书籍分类中,竟然把《本草纲目》归纳在“文学”书籍的范围,令人十分惊讶。

后来,再读东璧先生的文字,归在文学这档,似乎也有它的道理,情有可原。某文化公司经营理念为了迎合当今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一心倡导知识碎片化阅读,点点滴滴汇聚成知识海洋。惊诧之余,端了百般的好奇与兴奋,阅读《本草纲目》中的“水部”,读东璧先生笔下的水,不仅读出平常水的药用价值,而且文学气息扑面而来。

仿佛在享受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感叹古人,做学问的严谨作风和幽默风趣,值得后人学习和深思。

读《本草纲目》就是读李时珍。设想东璧先生的背影柔弱清瘦,布衫飘逸,一副文弱书生的骨架,满脸慈悲为怀的笑容。读《本草纲目》与读其他书籍不同,不仅面对一些文字,打开书页却能感受到一股善意拂面。东璧先生一直活在书中,他和书共同存活了400多年,还会继续活下去。先生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叙述他的思想,经常被他的优美而理性语言所折服,常常情不自禁地小声诵读。多么有味啊,不仅仅是药味,同时充满着文学的意味和做人的品味。

李时珍本草纲目读后感(篇5)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在当时人们称鲮鲤,其实就是今天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当时,有一位名医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蚂蚁进入甲内,然后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打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来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这点。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装死抓蚂蚁。他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他错误的地方。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2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