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伤寒论第14,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在线阅读_作者:张仲景

中药大全 2023-09-21 19:36:15

《伤寒论》第14 辨阴阳易阐煮劳复病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石膏一斤(甘寒)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道医学

伤寒论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伤寒论 1拼音 shāng hán lùn

2英文参考 Shanghan Lu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注解

《伤寒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1]。10卷[2]。东汉·张机撰[2]。约成书于3世纪初[2]。本书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2]。原书曾经魏晋时王叔和整理,1065年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2]。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2]。全书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2]。内容主要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全面的论述[2]。此外,书中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和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与禁忌证[2]。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急性热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2]。由于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重理、法、方、药的契合,选录的方剂又多实用有效,故本书不仅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宋代以后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很多,有助于对原著的学习和参考[2]。本书现有数百种刊本和注本[2]。

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纲,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外属经络,由于邪气强弱以及病人体质的不同,又有不传、直中、循经传、越经传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况,确立了伤寒病辩证的纲领。该书以条文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伤寒病不同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及立方用药规律,在诊断方面,强调四诊八纲的综合运用,对病者的病状脉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疾病部位与病理。在治疗方面,依据其四诊八纲所得的资料以及病因病理认识,确定治疗大法,将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八法灵活地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或单用,或同用,立法谨严,然后选方用药,用药80余种,其方剂多选药精当,配伍有度,主治明确,疗效显著,被后世为尊为“经方”。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历代包括日本等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着等670余家,足见其影响之大。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伤寒论》([东汉] 张仲景)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6/shanghanlun/index.s

《注解伤寒论》([金] 成无己)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60/zhujieshanghanlun/index.s

《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70/shanghanluntiaobian/index.s

《张卿子伤寒论》([清] 张卿子)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71/zhangqingzishanghanlun/index.s

《伤寒论注》([清] 柯琴)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73/shanghanlunzhu/index.s

《重订通俗伤寒论》([清] 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74/zhongdingtongsushanghanlun/index.s

《伤寒论类方》([清] 徐灵胎)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82/shanghanlunleifang/index.s

《伤寒论辩证广注》([清] 汪琥)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83/shanghanlunbianzhengguangzhu/index.s

《伤寒论辑义》(日本人、丹波元珍)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84/shanghanlunjiyi/index.s

《伤寒论翼》([清] 柯琴)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1/shanghanlunyi/index.s

《伤寒论纲目》([清] 沈金鳌)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597/shanghanlungangmu/index.s

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劳复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辨证论治6劳复的分类 6.1房劳复 6.1.1辨证论治 6.2食劳复 6.2.1辨证论治 6.3温病劳复 6.3.1温病劳复的病因病机 6.4气虚劳复 6.4.1辨证论治 6.5阴虚劳复 6.5.1辨证论治7参考资料附:1治疗劳复的方剂2治疗劳复的穴位3治疗劳复的中成药4劳复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劳复 1拼音 láo fù

2英文参考 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劳复(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1])为病证名[2]。是指疾病新愈,余邪未尽,因过度劳累而复发[2][3]。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4病因病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复证治》:“伤寒新差后,不能将摄,因忧愁思虑,劳神而复,或梳沐洗浴,作劳而复,并谓之劳复。”

5辨证论治 《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复则诸症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轻者静养自愈,重者必先察其虚实。虚则调其营卫,和其脏腑,待其表里融和方愈。误用攻下清凉,必致不救。安神养血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如兼头痛恶寒,加薄荷、葱白;如兼寒热,寒多加羌活、紫苏;热多加知母、黄芩。一二剂后,必复汗而解,此屡试屡验者。不可妄投补益,以致闭邪增病。”

6劳复的分类 劳复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2]。

6.1房劳复

房劳复为劳复证之一[4]。是指伤寒或温热病瘥后,气血未充,因房劳而致疾病复发。

6.1.1辨证论治 《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房劳复者,即女劳复,一名色复。温热瘥后,气血未充,早犯房事,则内损真气,外触邪气而复作也。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胁痛,小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或阴火上冲,头面烘热,胸中烦闷是也。若卵缩入腹,脉离经者死。舌伸出数寸者亦死。治法必用豭鼠屎汤调下烧裩散;虚极者,宜六味饮加麦冬、豆豉、栀子煎汤,调服烧裩散;虚极热盛者,则用陶氏逍遥汤调服;若小腹急痛,脉沉足冷,则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调服,外用吴茱萸五钱,食盐二两,拌炒热熨小腹。”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

6.2食劳复

食复(recurrence caused by dietary irregularity[1])为病机[5]。是指疾病初愈,因饮食失调而复发[5][1]。

6.2.1辨证论治 《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其症仍发热头痛,烦闷不纳。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山楂肉、麦芽、连翘、莱菔子等凉疏之;腹痛不大便者,加生锦纹。”

6.3温病劳复

温病劳复(recurrent warm disease caused by overstrain[6])为病证名[7]。是指温病初愈,因过度劳累而复发[6]。劳复证之一[7]。

6.3.1温病劳复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温病劳复候》:“谓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6.4气虚劳复

气虚劳复为病证名[8]。温病瘥后余邪未尽,正气大虚,因劳而复发。

6.4.1辨证论治 《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气虚劳复者,温热瘥后,余邪未尽,止因正气大虚,因劳复热,微兼恶寒,四肢倦怠,无气以动,脉虚右大,舌润无胎,胸膈宽畅者,此真气虚劳复也。宜补中益气汤甘温补之,惟升、柴须蜜炙;如兼汗多恶寒,归芪建中汤最妙;若正气虽虚,尚有余热未清,其人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或陈氏六神汤加银柴胡、地骨皮亦佳。”

6.5阴虚劳复

阴虚劳复为劳复证之一[9]。是指病愈因劳复发而兼肾阴虚者。

6.5.1辨证论治 《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阴虚劳复者,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症仍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者,此真阴虚劳复也,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葱白之类,滋养阴液以汗之;如兼呕恶,当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加旋复花、甜杏仁以降气;如兼虚火上冒,目赤颧红,大渴烦躁,呕恶不纳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麦冬、代赭之类,养阴镇逆。”

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