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附子, 甘草) 共20个方剂使用:
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去桂加白术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粳米汤,麻黄附子汤,黄土汤,通脉四逆汤,去桂加白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竹叶汤
1.【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2.【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4条.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3.【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7.【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4)【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8.【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9.【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10.【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 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 5)【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6)【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 7)【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 8)【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 9)【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10)【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1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 12)【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13)【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 14)【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4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 15)【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1.【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12.【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8)【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3.【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8)【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4.【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 ? 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5.【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16.【黄土汤】:甘草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 1)【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 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7.【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4)【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8)【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45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8.【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4)【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9.【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20.【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黄芩, 甘草) 共18个方剂使用:
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甘草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汤,麻黄升麻汤,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黄土汤,王不留行散,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姜桂汤,大黄蟅虫丸,泽漆汤,奔豚汤
1.【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2.【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3.【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4.【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5.【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
? ?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6.【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促,一作纵)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8.【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9.【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10.【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1.【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1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 1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 1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 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 1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 18)【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 ? 第394条.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 1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5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 20)【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 第2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 2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2.【黄土汤】:甘草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 1)【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 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3.【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溯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来)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 厚朴各二分
? 1)【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 第6条.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排脓散、排脓汤并主之。
14.【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八两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 ?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16.【大黄蟅虫丸】: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17.【泽漆汤】: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18.【奔豚汤】:甘草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 1)【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在病理方面古脉学亦多是以辨析的方法论述有关主病的,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错举」脉证种种变动以说明主病与病机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徼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惧不夺者,新病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朗厥也、沉细数数者寒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按当依《太素》作手)脉宗气也,盛喘征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实,绝不至日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尺脉缓涩(按当作尺缓脉涩)谓之解亦。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等」。对此仲景书中亦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伤寒·太阳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少阳篇》:「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己也。」《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脉征,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这些都不是单纯的讲什么脉主什么瘸,或什么病应见什么脉,面是观察脉的变动以得病的机转。
又如《伤寒沦·厥阴篇》:「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厦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在这不是一般概念上的以脉定死生的问题,面是参合脉证以伺其病理机制,定出除中证的诊断辨证及病机转归,可谓精绝,确是充分应用了脉法在辨证中的作用,这与「迟脉主寒」的呆板说法和认识相去何啻千里。又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凡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萎桂枝汤主之。」以脉为病机征为辨证的板据,与后世一般的以脉证相反为凶为逆之囫囵说法是不同的。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师日:去脉当敢太过不及,阳征阴弦,即胸痹面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是以脉析病机。《金匮要略·脱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趺阳脉征弦,法当服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脱之。」
于主证分首次与从正反两方面辨病机合观,可见古人论脉主证并不是并列平铺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疾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此证之脉象表现如按后世之法,脱然脉象没有热象就不必考虑脉的问题了,但仲景不然,却是从这个无热伺出证属阴伏得出瘀血的病机,无热二字看似宏观甚至于笼统,但正是由此辨析出精确的病机和诊断。可证有时仲景似粗_面实精,后人就似精面实际上往往粗疏的很了。再举《金般要略》对于一个病系统的利用脉诊以伺病机的情况,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下利中的若干条脉象,在病机上的意义非常明显。如:「下利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来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通,反征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利有征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脉披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脉血,以有热数也。」「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脉厦而迟,其人而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面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对下利证通过脉证的辨析得出不同的病机,否则某些脉就很难说它在下利诊断辨证中有多大意x,尤其是下利三部脉皆平一条,由于下利三部脉不可能是皆平的,再加上按之心下坚的证确定其病机面决定用急下之法,这就绝非某些脉无变化或脉证不符等一般理解所能做出的了。
另外《金匮要略》在讨论病机时常常使用寸口趺阳、少阴等脉综合对比分析的方法。这方面的条文是很多的,仅举一例以见其余。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日:寸口脉沉面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女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辨证的,合理的集中了各种脉诊的长处,用于临床辨证以得病机,其法是以寸口为主,其次是趺阳,(趺阳与人迎意同,都是阳明脉)适当的有选择的根据需要采用少阴、少阳等等,熔通诊法、阴阳诊法(人迎脉口诊、尺寸诊等)及独取寸口法于一炉,以尽可能简的形式发挥了全面系统的脉诊的长处。
总之,仲景书以脉诊析病机的内容是主要的方法,具体条文当然是指不胜屈的。在平脉辨证中脉诊名符其实地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