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第17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在线阅读_作者:张仲景

中药大全 2023-09-21 19:06:56

《金匮要略》第1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  获苓  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扶零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于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道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道医学

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原文翻译注释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释〕 上工:指医术高明,十治九愈的医生。王:通旺。中工:指医疗技术中等,十治七愈的医生。水:肾主水,水气运行赖肾之气化功能。心火:心属火。金气:肺属金,主气。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实: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五常:五行运化的常道。元真:即真气、元气。客气:指外感邪气。中:中伤。疢(chèn)难:指疾病。房室:指性事过度。干忤:侵犯。导引:指自我 *** 。吐纳: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外治法。王法:国家的法令。三焦:为六腑之一,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未至:未到时令。至:指气候。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年月日。此指冬至之后六十日。少阳起: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六十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六十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王庆其)

?

〔鉴赏〕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经西晋王叔和、北宋王洙、南宋林亿等从《伤寒杂病论》中分编整理而成。

《金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药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诊治体系,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本篇节选自《金匮》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着重讨论了四个问题。

(一)张仲景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对“治未病”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学术观点,这是“上工”治病的策略。从中可以领悟到,人体的脏腑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理情况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在病理情况下则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这种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医生掌握了这种传变规律,可以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阻止其传变,即后世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这是《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二)人赖自然而生存,但自然界亦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仲景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生动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人体正气具有抗病能力,若五脏元真通畅,则邪不易侵犯;若元气不足,则客气邪风等致病因素易犯人体。据此告示人们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可防止发生疾病。

(三)临床疾病虽然多种多样,但其病因及传变不外三端:一是经络受邪,传入脏腑;二是病在四肢、九窍,血脉壅塞不通,这是由外部体表受邪所致;三是房室、金刃、虫兽等致病因素损伤人体。这是继《灵枢·百病始生》关于病因分类之后的补充和发展,其对宋代陈无择“三因说”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四)提出季节与气候不相应出现的四种类型:如冬至之后的六十天,雨水节当令,阳气始生,气候转暖,此为正常气候;若雨水节未到,而气候已暖,此为“未至而至”;若已到雨水节,气候尚未温暖,此为“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时令已到,严寒当去不去,此为“至而不去”;若已到雨水节,气候热如盛夏,此为“至而太过”。中医认为,季节与气候不相应则为反常气候,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内经》有“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的著名论点。这是“人与天地相应”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生动体现。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的图书目录

金匮要略方论序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哕逆】

词典解释 :恶心干呕。《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注:“哕即乾呕也,因其有哕哕之声,而无他物,故不曰乾呕,而曰哕逆,属气上逆为病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