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第08章,奔豚气病脉证治在线阅读_作者:张仲景

中药大全 2023-09-21 19:03:23

《金匮要略》第08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

论二首方三首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道医学

跪求~~中医学金匮要略重点!!!

金匮要略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难点:《金匮要略》脉学特点、《金匮要略》编写体例、《金匮要略》学术成就及贡献、《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重点:治未病、肝虚治法、虚实异治、发病与预防
难点:“脾旺不受邪”、“治肝补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发病三条途径
第三章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重点:湿病的治疗原则及其机理、湿病的概念、证治
难点:外湿治法为何“微发其汗”、内湿治法为何“利小便” 、防已黄芪汤是微汗法还是渗利法、三附子汤证治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证治比较
第四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重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主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内服方、外治法、阴阳毒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证治
难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合病命名有几种学说、“百脉一宗”含义、狐惑病的命名、本篇甘草泻心汤与《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异同点、阴阳毒的分类特点
第五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重点: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和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历节的证治
难点:以脉象推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金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重点: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证治
难点:脉象推论血痹轻证病因病机、虚劳的脉象有何特点
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重点:肺痿证治、肺痿肺痈鉴别
难点:虚热肺痿的证治、虚寒肺痿证治、麦门冬汤麦冬与半夏配伍意义
第八章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难点:桂枝加桂汤与苓桂甘枣汤证比较、奔豚汤方义
重点:奔豚气病的概念、肝气奔豚的证治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重点: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栝蒌薤白三方异同点、人参汤的组成、功效与主治证、胸痹急症证治、心痛证治
难点:“阳微阴弦”含义?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的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主治证为何迥异?“关上小紧数”之“数”字如何理解?心痛轻证与重证的证治、薏苡附子散方义、胸痹急症原文中“缓急”的注家不同认识
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重点:腹满病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厚朴七物汤和大柴胡汤证治、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的证治、脾胃虚寒证、血虚寒疝的证候特点及方药
难点: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的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实热性腹满四方鉴别、大黄附子汤条之“发热”症、附子粳米汤与赤丸中有炮附子、炮乌头与半夏相反药物配伍、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与当归生姜羊肉汤同治寒疝区别是什么?大建中汤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第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重点:肝着、肾着的概念、旋覆花汤的证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证治
难点:旋复花汤如何体现活血化瘀法?肝着症状特点、肾着的病位
第十二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重点:痰饮病的分类及概念、治则、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支饮重证的证治、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难点:肺饮与四饮的关系、对同病异治具体体现、留饮优饮、甘遂半夏汤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大小青龙汤的异同、支饮重证—虚者、实者的含义和区别、木防己汤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重点:消渴病概念之广义、狭义之分、白虎加参汤证治、消渴肾气亏虚证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证治
难点:《金匮》对消渴辨证与后世三消关系、消渴病与消渴症的鉴别、肾气丸与枯蒌瞿麦丸证治异同
第十四章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重点:水气病的分类及治法、血分、水分、气分概念、证治
难点:五脏水与四水的关系、“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含义、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的鉴别应用、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鉴别应用、气分病证治
第十五章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重点:黄疸病分类与病因病机、谷疸病的病因病机、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小半夏汤、小建中汤的证治及临床应用
难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深义、男子黄,但为何小便自利?虚黄的病机、女劳虚证治
第十六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重点:吐衄下血证治、远血与近血的鉴别、瘀血脉证
难点:泻心汤与柏叶汤的比较鉴别、黄土汤中黄芩的作用
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重点:呕吐治禁与治则、呕吐、哕证治、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三方证比较、下利证治
难点:胃反概念与证治、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第十八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重点:肠痈脓未成与脓已成辨证论治
难点: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第二十章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重点:当归芍药散证治、胶艾汤证治、桂枝茯苓丸证治、妊娠养胎
难点:桂枝茯苓丸证病机及用药特点、胶艾汤证病病机、附子汤证。
第二十一章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重点:产后腹痛证治、产后中风、产后血虚烦呕、下利及临床应用。
难点:产后病机特点、竹叶汤与竹皮大丸二方鉴别。
第二十二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重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温经汤与胶艾汤病机、主症及功效。
难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对妇人杂病病因特点。
满意此答案请立即采纳,谢谢!

金匮要略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 1拼音 jīn kuì yào luè

2英文参考 Synopsis of Pre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ingui Yaolu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注解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1]?,东汉张仲景撰[1]?。《金匮要略方论》是讨论内伤杂病的专著。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方论》([汉] 张仲景)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8/jinyaoluefanglun/index.s

《金匮要略浅注》([汉] 陈修园)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7/jinyaolueqianzhu/index.s

《金匮要略心典》([清] 尤怡)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9/jinyaoluexindian/index.s

《高注金匮要略》([清] 高学山)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94/gaozhujinyaolue/index.s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628/dingzhengzhongjingquanshujinyaoluezhu/index.s

《金匮玉函经二注》([清] 周扬俊)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00/jinyuhanjingerzhu/index.s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01/jinyuhanyaolueshuyi/index.s

《金匮方歌括》([清] 陈念祖)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94/jinfanggekuo/index.s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清] 元简)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90/jinyuhanyaoluejiyi/index.s

《金匮翼》([清] 尤怡)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02/jinyi/index.s

奔豚的概述

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缓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十九》:“若微急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经也。为奔豚者,寒邪在脏也。为不得前后,寒邪在阴也。按《五十六难》曰:‘肾之积气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义本此。”
张志聪《灵枢集注》:“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逆,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
丹波元简《灵枢识》:“简按:《骨空论》云:‘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史·仓公传》:‘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盖皆奔豚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骨空论》:“[冲疝]《五脏生成篇》云:‘有积聚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史记·仓公传》云:‘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蹶人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盖与此同证异名,后世或呼为奔豚疝气。是。”
⑵《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叶霖《难经正义》:“贲豚者,其状如豚之奔突,以豚性躁动故也。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者,少腹,肾之分部,由少腹上冲至心下而止,上下无定时也。喘逆者,足少阴之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气上冲故也。肾主骨,故骨痿。肾不能纳气,故少气也。……按:《伤寒论·太阳篇》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其发汗虚其心液,脐下悸者,欲动而上奔也,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保心而制水液。又曰:‘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此言发汗既伤其血液,复用烧针令其汗,是又伤其血脉矣。血脉受伤,则心气虚,加以寒凌心火,故核起而赤,心虚气浮,则肾气乘而上奔,故灸核上各一壮,以通泄其经气,更与桂枝加桂汤,散寒邪以补心气也。此两节论外感误治之证,与积久而成者有间。《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言肝胆因惊骇为病,木者,水之母也,子病发惊,母亦随而上奔也。余三病亦因惊发而得,非奔豚,不为详解。又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此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肾水火之气虚,而不能互相交感,则肾之虚邪,反乘心之虚而上奔也。故总其治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金匮》两条,与本经之义相近,然同因惊得,而有肝胆心肾之异。况外感积聚之不同,是受病之因,传变之理,不可不察,岂独奔豚一证为然?”
⑶《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栋按: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金栋按:心阳虚已作奔豚的证治。
⑷《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栋按:本篇对奔豚气病的病因、证治作了讨论。奔豚气病的病因虽有不同,然发病均与冲脉有关(按:《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素问·痿论》、《灵枢·五音五味》、《逆顺肥瘦》、《动输》、《海论》等多篇亦都有冲脉的循行,可互参)。其主症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在治疗方面,如为肝郁化热气冲的,可用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如因外邪致阳虚寒逆引起气冲的,宜外灸核上以散寒除邪,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如因误汗阳气受伤,水饮有上冲之势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培土利水,以防冲逆。
⑸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诸病·贲豚气候》:“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贲,故曰贲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贲豚也。肾脉微急,沉厥,贲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