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针灸甲乙经127章,小儿杂病在线阅读_作者:皇甫谧

中药大全 2023-09-21 18:39:18

《针灸甲乙经》127章 小儿杂病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死。婴儿耳间青脉起者,瘈,腹痛,大便青瓣,飧泄,脉大,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者,易已。刺惊痫脉五,针手,足太阴各五,刺经,太阳者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小儿惊痫,本神及前顶,斗会,天柱主之;如反视,临泣主之。小儿惊痫,瘈瘲,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小儿惊痫,瘈瘲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小儿食晦头痛,鬗譆主之。小儿痫发,目上插,攒竹主之。小儿脐风,目上插,剌丝竹空主之。小儿痫瘈,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瘈脉及长强主之。小儿痫喘,不得息,颅斗主之。小儿惊痫,如有见者,列缺主之。小儿口中腥臭,胸箫榰满,劳宫主之。小儿咳而泄,不欲食者,商丘主之。小儿痫瘈,手足扰,目昏,口噤,溺黄,商丘主之。小儿痫瘈,遗清溺,虚则病诸瘕簏,实则闭癃,小腹中热,善寐,大敦主之。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然谷主之。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锺主之。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乡从头至足,痫瘈,口闭不能开,每大便腹暴满,按之不下,噫,悲,喘,昆仑主之。


道医学

《针灸甲乙经》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针灸是传统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亦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跟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早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砭石作为治病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人们创制了金属针具代替砭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针具不断改良,发展至今天的不锈钢针。艾灸起源于人类开始懂得用火的时期。简而言之。从石器时代起,人们已开始懂得应用简单的工具及热源,从而激发身体的抗病能力以恢复健康。无论应用什么工具,主要是刺激机体的潜能以对抗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又名静,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古人曾赞云:“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到皇甫谧这一代皇甫家已经家道衰败,他由叔父母抚养长大,家境贫寒,过着拮据的生活。他那时还不懂事,从小就贪玩,不学习,不求上进。到了20岁还不知道用功读书。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被邻居称为不成材的傻子。20岁那一年,有一天他在野外玩耍摘了些果子,想回去孝敬叔母,没料到叔母不仅不高兴反而无奈地叹息说:“你已经二十了,也该成人了,可你不知道学习,没有什么本事,即使你用山珍海味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你如今这般,我甚是担心啊!你不明白长辈的心意,让你进德修业。最终得到好处的是你啊!”说后老泪纵横。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皇甫谧下定决心,努力向学,不再虚度光阴。他拜师、读书、学艺,半工半读。种田时也手不释卷,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因此留下了“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的佳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了一位学识渊博、沉静少欲的大学者。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史学著作。

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疏于养生,皇甫谧在42岁左右厄运突如其来,罹患痹湿病,半身不遂,举步维艰。病魔缠身,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幸有叔母劝阻没能发生。或许由于疾病折磨,皇甫谧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开始饱读医书。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常年的病榻苦读,使皇甫谧不仅在医学上卓有建树,在文学、史学上的造诣也声明远扬。公元267年,晋武帝敬皇甫谧品格高尚、学识丰富、医术高明,下诏书请他做皇太子的老师,皇甫谧不慕虚荣,不愿做官。淡泊名利的他认为靠俸禄养活自己是要分担别人的忧愁的,而自己体弱多病难以承受。贫贱又是读书人的常事,所以当即上书辞诏,他说:“自己为草莽之夫且不幸患病19年,半身不遂,不得不披头散发与鸟兽为伍。还是请求另找贤能。”晋武帝感其言诚恳,于是送书一车加以勉励。皇甫谧如获至宝。更加废寝忘食,沉浸在书海之中。

他所编著的《针灸甲乙经》即《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为《甲乙经》。成书于甘露四年(259)左右,全书共10卷,128篇,是我国现存传世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是将《素问》、《灵枢》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内容丰富,涉及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叙述系统,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理论完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皇甫谧也因此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此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还有以前已经亡佚的针灸文献。此书存其精华,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针灸甲乙经》不仅成为中医学宝库的珍藏,而且建立了较完善的针灸理论体系。此书问世之后,唐代太医署始设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代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内容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至今,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化,但原则上均本于它。1700多年来,《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故备受国内外历代针灸医家的重视。

针灸方面的书籍,麻烦推荐一些。



针灸方面包括古今类的书比较多,张缙教授校对的《针灸大成》。黄龙祥教授白绿红三书,即白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绿本《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和最近新出红本《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上面三本书,学术段位很高,难啃,可先看《黄龙祥看针灸》。

此外针灸理论还可以看看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的著作。偏实用的,《一针疗法》,《针道摸象》,贺普仁,彭静山等等前辈的书……

我个人平时临床也结合董氏奇穴,推荐邱雅昌老师的董氏奇穴书,其实学董针我觉得一本就够了,杨维杰老师的书有些夸大成分。其它的不错的针灸书籍推荐在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中的针灸书籍还有其它因为篇幅有限未发布出来的针灸书籍大概一千多本

注意看回答中几本针灸书籍图左上角,这些中医针灸书籍及其它的中医书籍都出自于此


一、针灸基础相关书籍:

10.《高式国针灸穴名解》 高式国

11.《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 赵京生

12.《针 灸 学 释 难》 李鼎

13.《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张善忱 张登部

14.《针灸基本功》 谢锡亮 关玲

15.《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

16.《各家针灸学说》 魏稼

17.《难病针灸典籍通览》 刘立公 顾杰


二、针灸临床相关书籍

18.《一针疗法·灵枢诠用》 高树中

19.《针灸秘验与绝招》 彭静山 费久治

20.《针 道 摸 象》 王文德

21.《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关玲

22.《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

23.《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张俊英等整理

24.《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 盛燮荪

25.《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方晓丽

26.《靳三针疗法》 袁青等

27.《魏稼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魏稼针灸经验集》

28.《热敏灸实用读本》 陈日新等

29.《灸绳》 周楣声

30.《临床针灸反射学》 金观源等

31.《头针疗法》/《针经》 焦顺发

三、针灸理论与临床进阶必备书籍

32.《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3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

34.《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黄龙祥

35.《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黄龙祥

36.《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朱兵


四、其它针灸书籍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跪求热门资源 《黄帝内经说什么》---徐文兵、梁冬.epub,帮帮我找一下这本书呗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s/1J4FAv3W9Su7k3UTLN8Wu7Q?pwd=1234 ? ?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12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出自《黄帝内经》的诗文作品

共31个词条?1.3万阅读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淫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干,提示养生法则。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脉要精微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由于本篇讨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其中尤以论脉更为精要深微,故以“脉要精微”名篇。全文着重讨论了诊脉的时间、部位、方法,察色的善恶要点,以及脉色、脉证互参等诊法的大要,突出了“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以及脉与五脏气血盛衰相关,与四时相应的人体本身的整体观,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观。这些有关诊法的思想、观点、原则、方法,为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

共6个词条?7.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共4个词条?4.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难经》既是对《黄帝内经》脉学理论的发展,又为仲景临床平脉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难经》被后人列入中医四大典籍,其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八十一个难题,曾经人们认为该书出自秦越人之手,但是目前认为该书成于东汉。全书根据《灵枢》《素问》中的问答,俾畅阙义,涉及诸多问题,在我国医典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中国传统中医药典

共10个词条?4.2万阅读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唐代苏敬等编撰的中医典籍。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创作的图书。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养生保健类的书

共5个词条?4857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撰写的中医典籍。

从医疗看中国史

《从医疗看中国史》是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民。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系明清之际学者王如锡编纂而成,系统地收录了苏轼诗文杂著及同时代人相关记述。全书根据主题不同,分为12卷,共收录一千多篇文章。既关注了苏轼在医药、服食等方面的诸多实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苏轼在精神调养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中国传统中医

共7个词条?7.6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古籍中的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 。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主要载述脏腑、经络、治疗等理论,并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等。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而且也是研究《黄帝内经》等古传本的重要文献。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针灸甲乙经》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针灸甲乙经》可以校正《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95/zhenjiujiayijing/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针灸甲乙经 [ 最后修订于2015/10/18 11:25:06 共650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