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故曰:别於阳者,知病从来;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者也。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或痺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箫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可刺。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汗出黄瘅,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汗出一名曰盅,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名之日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十日法当死。肾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於传,其传化有不以次者,懮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懮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膕,真脏脉见,十日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膕脱肉,目眶陷,真脏脉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死。急虚中身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之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一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曰:寒热瘰闹,在於颈腋者,何气所生?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气,稽於脉而不去者也。鼠痿之本,皆在於脏,其末上出颈腋之间,其浮於脉中,未着於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曰:去之奈何?曰:清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刺知,三刺已。决其死生,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
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三脉半三岁半死;
见三脉三岁死。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曰:人有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薄而肉弱无篌,其臂懦懦然,其地色炱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风感则为寒热。皮寒热,皮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补手太阴。肌寒热,病肌痛,毛发焦,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於下,以去其血者,补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痛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於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男子如盅,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出血。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箫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之间灸之,箜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灸之,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取犬所啮处灸之,即以犬伤病法三炷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其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头维主之。寒热刺脑户。
《针灸甲乙经》12卷,128 篇。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论及人体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黄帝内经》,但对针灸治疗学的特点,重新进行了编排。把与“用针”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放在卷首,起开宗明义之效。
全书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运用。
理论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再次是人体腧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共叙述腧穴350个,(其中单穴51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了一些阐释。
对于这些内容,皇甫谧都做了详细的考订。仅孔穴的位置考证上就纠正了不少前人的失误。如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的中脘穴(古时又称太仓穴),三国时东吴太医令吕广的《募腧经》说是在脐上三寸,而经皇甫谧考证是在脐上四寸处。因为中脘下一寸为建里,建里下一寸为下脘,下脘下一寸为水分,水分下一寸为脐,正好四寸。我们今天中医临床所采用的中脘穴定位,就是根据皇甫谧的说法来确定位置的。
对于禁穴也有很深入慎重的研究。如“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肾,三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坏大血脉,“血出不止死”。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 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3 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1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其中叙述病例880余症。这些病症除了根据《黄帝内经》外,还有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充。皇甫谧对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配穴规律、操作方法等均有详细的记载。
皇甫谧对具体操作是很重视的,对针灸的具体操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说。这种对临床的重视,与其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0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