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取五处,及天池,风池,腰俞,长强,大杼,中膂内俞,上箧,齗交,上关,关元,天牖,天容,合谷,阳溪,关沖,中渚,阳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主之。寒热骨痛,玉枕主之。寒热懈懒,淫泺胫痠,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咳上气,呕味,喘,气相追逐,胸满箫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唾血,多涎,烦中善饐,食不下,呕逆,汗不出,如疟状,目篦篦,汨出悲伤,心俞主之。咳而呕,鬲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箫,鬲上兢兢,箫痛腹瞋,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痺,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心痛,膈俞主之。咳而箫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箫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视,眩,目中循循然,眉头痛,惊狂,衄,少腹满,目篦篦,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热,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寒热,食多身赢瘦,两箫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黑,目篦篦,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骨寒热,溲难,肾俞主之。寒热头痛,水沟主之。寒热颈瘰闹,大迎主之。肩痛引项,寒热,缺盆主之。寒热汗不出,胸中热满,天 主之。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肩臂酸,臑俞主之。寒热项闹适,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痺不举,肩贞主之。寒热闹,目不明,咳上气,唾血,肩中俞主之。寒热闹适,胸中满,有大气,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肩痛引项,臂不举,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痺,咳嗽血,缺盆主之。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痺,咽中乾,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痺,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寒热胸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天池主之。咳,箫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寒热,腹胀瞋,怏怏然不得息,京门主之。寒濯濯,心烦,手臂不仁,唾沫,唇乾引饮,手腕挛,指肢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逆,痺,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臂厥,肩膺胸满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掌中热,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数欠,喘不得息,臂内廉痛,上膈,饮已烦满,太渊主之。寒热胸背急,喉痺,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伸,汗出善忘,四肢厥逆,善笑,溺白,列缺主之。胸中彭彭然,甚则交两手两瞀,暴痺喘逆,刺经渠,及天府。此谓之大俞。寒热咳呕沫,掌中热,虚则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暴肿,身湿摇,时寒热,飢则烦,饱则善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列缺主之。烦心咳,寒热善哕,劳宫主之。寒热,唇口乾,喘息,目急痛,善惊,三间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乾热,曲池主之。寒热颈闹适,咳嗽呼吸难,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寒热颈闹适,肩臂不可举,臂臑,臑俞主之。风寒热,液门主之。寒热颈颔肿,后溪主之。寒热善呕,商丘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箫下支满,喉痛,嗌乾,膝外廉痛,淫泺胫痠,腋下肿,马刀痿,唇肿,吻伤痛,太沖主之。心如悬,阴厥,脚臑后廉急,不可前却,血痈肠澼便脓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足痿不收履,溺青赤白黄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输,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重,腹痛如癃状,狂仆必有所扶持;及大气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留主之。男子如盅,女子如阻,寒热少腹偏肿,阴谷主之。少腹痛,飧泄出糜,次指间热,若脉陷,寒热身痛,唇乾不得汗出,毛发焦,脱肉少气,内有热,不欲动摇,泄脓血,腰引少腹痛,暴惊,狂言非常,巨虚下廉主之。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痿,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淫泺胫痠,头眩,枕骨颔腮肿,目涩身痺,洒淅振寒,季箫支满,寒热,胸箫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寒热颈肿,丘墟主之。寒热颈腋下肿,申脉主之。寒热痠闹,四肢不举,腋下肿,马刀痿,喉痺,髀膝胫骨摇,酸痺不仁,阳辅主之。寒热,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寒热目篦篦,善咳,喘逆,通谷主之。寒热善唏,头重足寒,不欲食,脚挛,京骨主之。寒热篡反出,承山主之。寒热篡后出,瘈瘲,脚箜痠重,战栗不能久立,脚急肿,跗痛筋足挛,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难,承筋主之。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阴股热,阴暴痛,寒热膝痠重,合阳主之。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这表现了该书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然后,他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书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之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系统整理考订针灸穴位。该书对针灸穴位之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
在此之后穴位数虽每有增减,但该书为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关于穴位的分布,该书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虽然未完全按经络叙述穴位,但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系统论述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一个至今尚未证实其客观存在的系统,但2000多年来其理论学说一直指导着中医学、针灸学之诊断和临床治疗,并每获佳效。这一系统的径路、走行方向、与穴位关系等在针灸学的发展上每有不同观点,《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之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以及其发病特点等作了传统理论的概括和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对此学说研究论述的依据。关于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哪些疾病适合运用针灸治疗,这是针灸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选择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阐明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该书强调:"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等。该书还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甲乙经》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法的关系,这一时间医学问题至今在临床上还在应用,并为国际学者所注目和研究。
关于针刺操作手法,从理论到具体操作要领,均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例如,持针之姿势和方法,针灸施术必须全神贯注,审示病人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以及事故之预防。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某穴禁针、某穴不能深刺等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这一切,既具有对前代经验的总结性,又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无论从文献学价值和指导后世针灸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视之为经方。不但为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列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定为医学生必须学习熟读的基本功。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校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
在此之后,不论是宋王唯一创制针灸铜人、著书和刻石以广针灸之正确流传,或是明、清诸针灸学者编撰针灸书籍,几乎无不以之为主要依据。《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针灸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公元七八世纪,日本、朝鲜在引进中国医学的同时,均在其医学教育中明确规定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还明确规定了学习日数。日本的《大同类聚方》等也都较多地引用了《甲乙经》的内容。其后,日本不但收藏中国宋版之《黄帝针灸甲乙经》,并多有中国历代之版本,他们影印了宋版在日本和国际上流传。
欧美学者学习中国针灸虽然较晚,虽然并非始于《针灸甲乙经》,但该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生影响,为欧美一些大图书馆所收藏,特别在法国影响更大。据知,法国现代学者正在翻译《针灸甲乙经》。
经脉穴道至今还不能得到科学的准确阐释,以致有很多的怀疑。但几千年来的治疗实践和至今令人惊奇的神奇疗效却是不容置疑的。《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的写作经历也可以证明此书的科学性。
作者皇甫谧开始并不是一个医生,他是一个历史学者。中年时的一场大病使他开始研究医学,久病成良医。对针灸的钻研不仅使他恢复了健康,也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治疗实践成全了这样一部科学巨著。
皇甫家族世代官宦,累世富贵。其曾祖皇甫嵩,因破黄巾有功,为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官拜太尉,位列三公。正是这种煊赫的家世,使其能够博览天下各家典籍,专心著作。当时的朝廷一再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即使著作郎之类的官他也坚决不做。史书上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好送他一车书。现在许多的医学史著作根据《晋书·皇甫谧传》里“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的记载,把他理解为是出身农民,务农为生的无产阶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里的“贫”是相对而言的,和我们理解的“贫穷”不是一个含义。如陶渊明也说他家贫,但其曾祖陶侃做过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其祖其父都做过省长一级官员。但父亲早死。使家产与其他世家大族相比,显得贫困寒酸。就是这样家里还有佣仆,田产果园。“躬自稼穑”并不是自己务农为生,而是一种潇洒的名士风采。陶渊明曾“采菊东篱下”,诸葛亮曾躬耕隆中。东汉晚期·针灸陶人正是因为其家庭并不贫穷,才导致他到了二十多岁还不喜欢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后来是婶娘流着眼泪开导教诲,才使他开始静心读书。皇甫谧早年主要是钻研经史。曾著有礼乐、圣真之论。在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逸士传》、《玄宴春秋》等。著述十分丰富。但他也很是不幸,从小就身体羸弱,一生多病。而且他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也很是损耗精神。中年患风痹疾,半身不遂,乃悉心研究医学,很快还精通了针灸术。其个人的不幸成了中国医学的大幸,有了这部《针灸甲乙经》。这部书体现了皇甫谧在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是他对中国医学的最主要的贡献。《针灸甲乙经》的全名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有简称《黄帝甲乙经》、《甲乙经》的。他主要取材于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灵枢》,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以有“黄帝三部”之称。他在本书序言里说:“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此书的编写研究方法是以《素问》、《灵枢》(即《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有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汇集。在编撰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删浮词、除重复、论精要”。经过他的努力,使前世针灸学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这种归类汇集的整理方法也为后人编撰类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典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0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