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针灸甲乙经59章,经脉(下)在线阅读_作者:皇甫谧

中药大全 2023-09-21 16:42:11

《针灸甲乙经》59章 经脉(下)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者,太阳也,至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於太阴,伏鼓不浮,上空至心。二阴至肺,其气归於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关,缪通五脏,合於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二阴一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故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於肾,阴气客游於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嗌乾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腑也。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如风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嗌乾喉塞;并於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身重,三阳之病也。黄帝问曰:脉有四时动奈何?岐伯对曰: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痺,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青,脉之至也长而弦,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痺.得之沐浴清水而卧。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治之趋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谓之不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名曰逆四时。未有脏形,於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而脉实坚,病在外而脉不实坚者,皆为难治,名曰逆四时也。曰:愿闻虚实之要。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气盛,穀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曰反,穀入多而气少曰反。穀不入而气多曰反,脉盛血少曰反,脉小血多曰反,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穀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其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谓反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脉不夺,色夺者,久病也。脉与五色俱夺者,久病也;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尺内两傍则季箫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 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者,是二逆也;血衄不止脉大者,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脉小而劲者,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而疾者,是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喘,是三逆是;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痺不移,篌内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心脉满大,簋瘈筋挛。肝脉小急,簋瘈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肝肾脉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为惊。心脉揣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揣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簋厥。二阳急为惊。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己。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揣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甚七日死。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者,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揣,衄血身有热者死。脉来悬 浮者为热。脉至而揣,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而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己。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丛棘,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如鼓也,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棘,交棘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而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花生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足,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见黑,白垒发而死。脉至如悬离,悬离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气予不足也,水涷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五脏寒热,寒热独并於肾,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着手,丸滑不着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舂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道医学

古籍中的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 。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主要载述脏腑、经络、治疗等理论,并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等。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而且也是研究《黄帝内经》等古传本的重要文献。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针灸甲乙经》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针灸甲乙经》可以校正《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95/zhenjiujiayijing/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针灸甲乙经 [ 最后修订于2015/10/18 11:25:06 共650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针灸方面的书籍,麻烦推荐一些。



针灸方面包括古今类的书比较多,张缙教授校对的《针灸大成》。黄龙祥教授白绿红三书,即白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绿本《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和最近新出红本《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上面三本书,学术段位很高,难啃,可先看《黄龙祥看针灸》。

此外针灸理论还可以看看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的著作。偏实用的,《一针疗法》,《针道摸象》,贺普仁,彭静山等等前辈的书……

我个人平时临床也结合董氏奇穴,推荐邱雅昌老师的董氏奇穴书,其实学董针我觉得一本就够了,杨维杰老师的书有些夸大成分。其它的不错的针灸书籍推荐在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中的针灸书籍还有其它因为篇幅有限未发布出来的针灸书籍大概一千多本

注意看回答中几本针灸书籍图左上角,这些中医针灸书籍及其它的中医书籍都出自于此


一、针灸基础相关书籍:

10.《高式国针灸穴名解》 高式国

11.《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 赵京生

12.《针 灸 学 释 难》 李鼎

13.《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张善忱 张登部

14.《针灸基本功》 谢锡亮 关玲

15.《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

16.《各家针灸学说》 魏稼

17.《难病针灸典籍通览》 刘立公 顾杰


二、针灸临床相关书籍

18.《一针疗法·灵枢诠用》 高树中

19.《针灸秘验与绝招》 彭静山 费久治

20.《针 道 摸 象》 王文德

21.《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关玲

22.《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

23.《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张俊英等整理

24.《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 盛燮荪

25.《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方晓丽

26.《靳三针疗法》 袁青等

27.《魏稼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魏稼针灸经验集》

28.《热敏灸实用读本》 陈日新等

29.《灸绳》 周楣声

30.《临床针灸反射学》 金观源等

31.《头针疗法》/《针经》 焦顺发

三、针灸理论与临床进阶必备书籍

32.《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3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

34.《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黄龙祥

35.《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黄龙祥

36.《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朱兵


四、其它针灸书籍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9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