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泉:一名本池。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人迎: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天窗:一名窗笼。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三壮。天牖: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脉气所发。刺入一分,灸三壮。天容:在耳下曲颊后,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灸三壮。水突: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灸三壮。气舍:在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扶突:在人迎后一寸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三壮。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三壮。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皇甫谧 1拼音 huáng fǔ mì
2英文参考 Huangfu M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注解
皇甫谧为魏晋间杰出的医学家?、针灸学家、文人。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中年身患风痹,专心攻读医书,尤精针灸。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书早已流传国外,一度是中外学习针灸的教本。[1][2]
皇甫谧215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幼随叔父迁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后经叔母教导,始勤奋不怠,因家贫穷而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曾专心攻读医书,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统一针灸穴位、名称、取穴法,为我国现存最早之针灸学专著。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玄晏春秋》等。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叔母为他十分担心。一天,他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叔母吃,叔母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半点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经20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学,可你总是不能明白长辈的心意。提高修养,学习知识都是对你自己有益的事,难道还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不安。顿悟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20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便立志努力学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种地时,他也不忘背著书,抽空阅读。自此之后,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岁时,他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说如果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便请他做官,他不但回绝了,竟然还向皇上借了一车的书来读,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了!
他抱病期间,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鉆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针灸甲乙经》12卷,128 篇。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论及人体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黄帝内经》,但对针灸治疗学的特点,重新进行了编排。把与“用针”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放在卷首,起开宗明义之效。
全书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运用。
理论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再次是人体腧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共叙述腧穴350个,(其中单穴51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了一些阐释。
对于这些内容,皇甫谧都做了详细的考订。仅孔穴的位置考证上就纠正了不少前人的失误。如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的中脘穴(古时又称太仓穴),三国时东吴太医令吕广的《募腧经》说是在脐上三寸,而经皇甫谧考证是在脐上四寸处。因为中脘下一寸为建里,建里下一寸为下脘,下脘下一寸为水分,水分下一寸为脐,正好四寸。我们今天中医临床所采用的中脘穴定位,就是根据皇甫谧的说法来确定位置的。
对于禁穴也有很深入慎重的研究。如“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肾,三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坏大血脉,“血出不止死”。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 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3 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1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其中叙述病例880余症。这些病症除了根据《黄帝内经》外,还有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充。皇甫谧对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配穴规律、操作方法等均有详细的记载。
皇甫谧对具体操作是很重视的,对针灸的具体操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说。这种对临床的重视,与其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