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针灸甲乙经06章,十二原在线阅读_作者:皇甫谧

中药大全 2023-09-21 15:47:44

《针灸甲乙经》06章 十二原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於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之气味者也。五脏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於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於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於太沖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於太溪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於太白二。膏之原出於鸠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者也。胀取三阳,餐泄取三阴。今夫五脏之有病,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道医学

《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有哪些

出生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成长于三国魏,成名于魏晋,病故于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岁。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以《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为蓝本,广泛吸收秦汉时期针灸学实践经验,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对魏晋以前的针灸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将有关脏腑、经络、体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根据针灸学需要,专门化、系统化起来,成为条理性很强的专科知识。笔者以为,皇甫谧在针灸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存了针灸古文献资料。《针灸甲乙经》最早最完整地收藏和整理了自黄帝始至魏晋以前针灸方面的大量原始资料,保留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本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云:“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有其精要。”
弘扬了《内经》针灸学术思想。《内经》是中医基础与针灸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始云:“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皇甫谧将《内经》原经文篇、序重新编排,使事类相从,便于查寻。由于《素问》、《针经》以经文所论,理论说得多,临床实用者少,皇甫谧将《内经》中有关解剖、生理、病理、体质、脏腑、经络、诊断、治疗等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整体性指导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学说。皇甫谧发展了《内经》的腧穴学,由《内经》确定腧穴160个,发展到官定348个。在《内经》循经布穴的原则上,创立了划线布穴法,实现了腧穴和经络在理论上的有机统一,扭转了临床取穴不统一、不准确的局面,大大方便了临床应用而具有实用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针灸甲乙经》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卷,介绍了针灸的临床应用,从诊断方法到治疗原则,到特殊穴位的应用及具体病症的辩证配穴施治,使针灸学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集西晋以前腧穴学之大成。皇甫谧把人体的腧穴,按头、面、项、肩、胸、背、腹、四肢等体表部位,划分为排列穴位的35条线路,例如: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这是正中线;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这是第一傍行线。这样寻找腧穴,便利而准确,且皇甫谧所记载的每一腧穴,都注明了属于那条经脉,如:“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是针灸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后世孙思邈《千金方》以及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等均沿用此法排列穴位。记载经穴别名70多个。穴位的别名,晋以前文献记载很少,但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却记载有70多个,既对腧穴理论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又对理解穴位的位置与作用提供了方便。同时补充完善了《内经》的未备内容。不少穴位,《内经》仅有其名,未说明取法和部位,《针灸甲乙经》对其作了补充,如风府,“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取下关,“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取昆仑,按之有“细脉动应手”等。记载交会穴80多个,既扩大了腧穴的主治,又为考订提供依据,还方便临床选穴治疗,拓展了选穴思路。如大椎为三阳经之会,不但能治督脉“脊强反折”等病变,而且能治疗所有三阳经病变;中级、关元为足三阴经任脉之会,既能治疗任脉疾患,又能治疗足三阴经病变。提出“脉气所发”穴100多个。如兑端(督脉穴)为手阳明脉气所发,大迎(足阳明)为足太阳脉气所发。增补完善了五输穴的体系和内容。关于五输穴,虽《难经》对《内经》所述有所补充,但仍欠完整,《针灸甲乙经》进一步增补了手少阴经五输穴,使之得以完整。
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针灸甲乙经》以前,有关针刺深度的记载很少,《灵枢·经水》篇仅有某经针入几分的原则叙述,而《针灸甲乙经》则一一作了具体说明。如一般头面部诸穴3分,肢末、背部、胸胁处3-4分,肩部5-7分,腹部8-10分。这样区分不同情况的针刺深度,既保证了针刺的安全,又给后世学者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规定了200多穴的留针时间。书中论述,一般每穴平均留针时间9-7呼;少商诸井穴只留1呼,最多者为环跳、公孙,为20呼(约1分钟)。规定了艾灸的壮数。《针灸甲乙经》规定一般为每穴3-4壮;其中头部、颈部、肩背等处多为3壮;胸、腋、腹部多为5壮;最少者为1壮,如井穴;最多者灸9壮,如大椎;个别甚至灸到50壮,如环跳。与现代临床肌肉丰厚处多灸的原则基本一致。指出了误刺误灸的不良后果。《针灸甲乙经》载有误针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有13个,误灸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29个。最早应用化脓灸。《针灸甲乙经》卷三云:“欲令灸发者,灸履鞴熨之,三日即发。”对后世各家强调“用灸必发灸疮”的主张影响很大,如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汇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一)归纳了不同疾病的选穴经验。重点是从卷七到卷十二的48篇中列出了内外妇儿各种病症的配穴方法。(二)记载了500多个处方。其处方的内容是晋以前其他古籍中从未记载过的,特点有:单方多,即一病一穴或一症一穴,如“骨痹烦满,商丘主之”,“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较少称取某某经脉,多指明具体穴位,如治疟,《内经》谓间日疟不渴刺足太阳;而《针灸甲乙经》则指出:“疟,不渴,间日疟,飞扬主之。”;处方内容较少提到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如“身肿皮痛不可近衣,淫泺瘈疭,久则不仁,屋翳主之。”虽有“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等记载,但为数甚少;处方近取穴多,远取穴少。如《手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一篇,对龋齿齿痛,先提到目窗、正营、浮白、完骨、颧髎、兑端、耳门、龈交等近齿部穴位,然后述及合谷、三间等远端穴位;论述了2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内科病症、外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五官科病症等。
使针灸学传播到国外,在对外医学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南北朝开始,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医学就传到了国外,《针灸甲乙经》即是其中之一。公元七世纪初,日本仿唐医事制度,制定医药职令,规定的医生通用教科书中就有《针灸甲乙经》,之后朝鲜也仿效之。《针灸甲乙经》也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流传至140个国家和地区。

针灸甲乙经古文版有吗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见附件压缩包。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针灸甲乙经的简介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这表现了该书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然后,他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书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之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系统整理考订针灸穴位。该书对针灸穴位之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
在此之后穴位数虽每有增减,但该书为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关于穴位的分布,该书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虽然未完全按经络叙述穴位,但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系统论述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一个至今尚未证实其客观存在的系统,但2000多年来其理论学说一直指导着中医学、针灸学之诊断和临床治疗,并每获佳效。这一系统的径路、走行方向、与穴位关系等在针灸学的发展上每有不同观点,《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之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以及其发病特点等作了传统理论的概括和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对此学说研究论述的依据。关于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哪些疾病适合运用针灸治疗,这是针灸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选择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阐明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该书强调:"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等。该书还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甲乙经》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法的关系,这一时间医学问题至今在临床上还在应用,并为国际学者所注目和研究。
关于针刺操作手法,从理论到具体操作要领,均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例如,持针之姿势和方法,针灸施术必须全神贯注,审示病人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以及事故之预防。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某穴禁针、某穴不能深刺等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这一切,既具有对前代经验的总结性,又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无论从文献学价值和指导后世针灸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视之为经方。不但为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列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定为医学生必须学习熟读的基本功。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校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
在此之后,不论是宋王唯一创制针灸铜人、著书和刻石以广针灸之正确流传,或是明、清诸针灸学者编撰针灸书籍,几乎无不以之为主要依据。《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针灸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公元七八世纪,日本、朝鲜在引进中国医学的同时,均在其医学教育中明确规定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还明确规定了学习日数。日本的《大同类聚方》等也都较多地引用了《甲乙经》的内容。其后,日本不但收藏中国宋版之《黄帝针灸甲乙经》,并多有中国历代之版本,他们影印了宋版在日本和国际上流传。
欧美学者学习中国针灸虽然较晚,虽然并非始于《针灸甲乙经》,但该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生影响,为欧美一些大图书馆所收藏,特别在法国影响更大。据知,法国现代学者正在翻译《针灸甲乙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