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黄帝内经--素问第03章,生气通天论在线阅读

中药大全 2023-09-21 13:28:46

黄帝内经--素问》第03章 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坐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皴,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Www.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 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决气》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调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玉机真藏论》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灵枢·百病始生》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气损伤的病变

本节论述了阳伤于外、伤于内以及阳伤邪陷经脉的病变。

伤于外,比如寒、暑、湿等。

伤于内的病变,比如煎厥、薄厥、半身不遂、痤疿、大丁、痤等。

阳伤邪陷经脉的病变,比如大偻、瘘、邪扰神志、痈肿、风疟等。

并提出了阳盛而郁的病机和治疗原则,为后世采用开泄法治疗热病,奠定了基础。

要想避免这些病变,首先,不要过度劳累,使阳气过度亢盛;其次,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动怒;第三,活动出汗之后要避风,避免湿气;第四,不要单食肥甘厚味之品,多食果蔬和五谷杂粮。

[1]因于寒……神气乃浮:因于冬寒,表敛窍闭,是卫气沉潜之候,如枢一般,门有开阖,而枢不动,若起居匆忙,不能避让寒气,惊动卫阳,则神气浮散,表虚邪客,此寒邪之伤卫阳者也。

[2]因于暑……汗出而散:暑为阳邪,伤人多表现为阳热症状,如汗出、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心烦不宁。又因暑易挟湿,可能导致汗出不畅。

[3]首如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这是湿困清阳的表现之一。

[4]湿热不攘:指湿热胶着,无法分开。攘,排除。

[5]大筋緛(ruǎn)短……弛长为痿:指大小诸筋短缩或弛长,短缩的则拘挛,弛长的则痿软。緛,收缩。拘,踡缩不伸而拘挛。

[6]因于气……阳气乃竭:如因于气阻,卫气阻遏不行,可导致肿,在气分的肿,往往有“四维相代”的表现。“四维”是指四肢,所谓“相代”即肿无定处,今天上肢肿,明天变成下肢肿。病深日久则阳竭。

[1]张:亢盛而外张。

[2]辟积:重复累积。

[3]煎厥:病名。为阳盛消烁煎熬阴液而致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阳盛阴亏复感暑热而得,症见耳聋、目盲,甚则昏厥不省人事。

[4]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形容煎厥发病时,神志昏乱,就像都城崩毁,国家大乱,其病势急骤难以控制之状。

[1]形气绝:此指气逆血瘀于上而与身体的其它部位隔绝。

[2]菀(yù):郁积的意思。

[3]薄(bó)厥:病名。因大怒等情志刺激而迫致气血逆乱,甚者昏厥不省人事。

[4]纵:松缓。

[5]其若不容:指诸筋弛缓而不用,即不能随意运动。若,在此有“乃”义。容,用的意思。

[1]汗出偏沮:半身出汗,半身无汗。沮,止也。偏沮,即半身汗不得出。

[2]偏枯:半身不遂。

[3]痤痱:汗刚出则玄府开,若见湿气,邪客于肌肉,壅遏营卫,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也。痱,暑疹也。

[4]高梁:《太素》卷三调阴阳正作“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

[5]足生大丁:足以导致疔疮的发生,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

[6]受如持虚:形容很容易受病。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虚。

[7]皶(zhā):粉刺。

[1]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倒装句,其意为养神则精,养筋则柔。指阳气的生理功能,养神而使其爽慧,养筋而使其柔韧。精,此作神爽解。

[2]开阖:指汗孔的开张与闭合。

[3]大偻(lǔ):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背脊弯曲。

[4]陷脉为瘘,留连肉腠:指寒气深入脉中及肌肉腠理之间,积久发为溃疡,形成管道,脓水由此而出,久不收口。瘘,指瘘管。

[5]俞气化薄……及为惊骇:由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扰乱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俞,腧穴,经脉输注气血的孔道。化,传化。薄,迫的意思。

[6]魄汗:即身汗。魄,在此指身体。

[7]气烁:气消弱。烁,消也。

[8]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汗出未止,卫气未固,气随汗出,形气消弱,而风寒侵袭,则俞穴随闭,邪气留止,郁而为疟,因所病在风,故名风疟。

[1]清静:指精神活动安静守常,劳逸适度。

[2]肉腠闭拒:当外邪侵犯人体时,肌肉腠理密闭而抗阻。

[3]大风苛毒:泛指剧烈的致病因素。

[1]病久则传化:患病时间久了,病邪就要沿某种途径内传深入,病机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化。

[2]上下不并:指上下不通,阴阳之气阻隔。并,交通也。

[3]畜:同“蓄”,蓄积。

[4]不亟正治:不快速正确医治。亟,急速。

[5]粗乃败之:技术不行的医生可能会延误治疗,那么生命就垂危了。

人如何顺应阴阳,获得健康长寿呢,黄帝内经给你答案!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阴阳!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相通,这是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顺应阴阳变化规律!

那么怎么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呢,人怎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呢!怎么能够让阴阳调和,以达到 健康 长寿的目的呢!

各位 养生 大咖,我是李医生,欢迎来到中医 养生 比较重要的这篇小文章,洞彻人间大道,以期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黄帝内经,微言大义,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诚是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

来看内经原文: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一句话,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七损八益是什么意思呢!内经没有明示,导致后世解释混乱,在这里老李也不敢胡乱臆测,还是以历代名医校勘内经引用多的解释来说!以免南辕北辙,

比较认可的是指大概指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内经讲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对于七损八益这一概念,我们还需要不断的 探索 古代的智慧,而不能企图盲人摸象,窥斑见豹式的做迷信解,以免贻笑后世!

好像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遗失一卷,不免让人略感遗憾!

这一段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皇帝问,怎么才能使阴阳调和,让人长寿呢?

岐伯说啊,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

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早衰老,就一般的平常人说到了40岁,阴气就减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到50岁。身体笨重。耳朵听不清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到60岁。因为气衰九窍功能减退。阴气虚于下,阳气浮越于上,流鼻涕,流眼泪等衰老迹象都出现了。

而懂得 养生 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 养生 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因此同样都生活在世界上他的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在没有病的时候能够注意 养生 ,愚蠢的人在发病的时候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能够保养精气而感到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矫健,就是年老了还显得很健壮,强壮的人更加强壮。所以明达事理的人,做顺乎自然的事不做。违背 养生 的是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里去追求最大的幸福!

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共存。这就是最明达事理的人的 养生 之道。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顺应四时,顺应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

《灵枢?本神篇》指出:“故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塞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人是万物之灵,如果我们能够注意一下天气的变化,慢慢感应和捕捉到自己身体微小变化的讯号,采用相应的方法调养治疗,方能体悟到 养生 的真谛!

唐代学者王冰说, 养生 者必敬顺天时, 养生 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也就自然能有利于身体康养,逐渐提高自愈能力。

谨守阴阳,顺应四时,确是亘古不变的准则啊!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7)”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7)”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我们先看苍天之气:

[王冰]说:“春为苍天,发生之主也。”春季就是苍天,天地间万物从冬季的闭藏状态,转而成为生发状态,所以到了春季,万物从萌动开始,然后又进入了生发阶段,所以说春季是发生之主,就是说春季主管着万物的生发。

[李巡]说:“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春季,万物开始生发,这个万物始生之色就是苍色。苍色的本意就是草色的意思,青色或者绿色。所以春季的万物开始生发,它们的颜色都是青色或者绿色的。

苍天之气是清净的,如果天气清净,那么人的志和意也会得以理顺,这是因为天气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五藏藏有五神,其中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天气清净则志和意得以治,也就是说五藏里的肾和脾能够得以理顺,达到最佳平衡状态;而肾和脾又是人的先天和后天之本,故脾肾在人体起巨大作用。所以顺应这清净之气,那么人的阳气就会外固,既使有虚邪贼风也不能够危害到人体。这都是能够做到因时之序啊!什么是因时之序?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时的顺序而生活,也就是春夏季节养阳气,秋冬季节养阴气,(可参考“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有关内容来看,记载的非常详细。)天气的清净是这四季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四气运转正常,所以天气清净。惟有圣人能够顺应这四时的运转变化,所以他能够做到精神专注,顺应于天的清净之气,而能做到和身体的神明相通。如果人不能顺应四时的运转,就不会和天的清净之气相应,那么人就会失去阳气强大的保护作用。阳气就不会从内达外,从而形成闭塞,这样人体的九窍就会内闭,外面的肌肉就会壅堵;阳气就不能经过肌肉而充养皮肤,所以卫气就会散解。这就是人不顺应天气的清净,造成了伤害,所以被称为自伤,也就是由于自身的原因给自己造成了伤害;也由于阳气不牢固了,所以又被称为气削,气削弱了。

其他注解翻译如下:

[杨上善]讲:苍是天的颜色,青绿色。气,是春夏秋冬四时的和气。天地的和气,清而不浊,静而不乱,能使人志意都清静。人能顺应这清静的和气,则五藏之气守护其内,六腑之气巩固其外,那么即使有八方的虚邪贼风也不能伤害自身,这都是因为四时的顺序自我调摄的很好的原因。圣人令精神相附不失,有服清静之气,通于神明令清,通于自性令明,所以能做到寿敝天地而中间不会夭折。阴气失和,就会内闭九窍,令大小便不通,在外肌肉壅堵,导致腠理壅塞。阳气失和,那么腠理就会开解,卫气发泄。这些过失都是自己没有做好的原因,令和气削弱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