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下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黄帝内经》是现代人们谈养生的主要理论来源,其中的养生理论指导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以及服饰养生等等。《黄帝内经》中有关服饰养生的论述包含据四季穿衣,据不同疾病状态穿衣以及淡泊的着装观念等几个方面。
一、据四季穿衣 《黄帝内经》的主要养生理论是天人合一思想,人处在天地气交之中,人与天地相参,人的生长规律和天地的运化是相应的,人的衣着、劳作等生活须参照天地自然的生长收藏规律。《灵枢?本神》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类要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就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其中,衣字当先,必不可少。《黄帝内经》关于顺应四时穿衣的观点主要有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穿着方式等要顺应四时阴阳生长收藏的特性,防寒防暑,四时皆需谨防风邪等。
1、顺应四时阳气的生长收藏穿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面板,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从此话可以看出,春季是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人的服饰要有利于阳气的生发,这就要求服饰的款式宽松,衣带勿紧,对面板和经络没有压迫,利于气机的执行。面料柔软温和,特别是内衣,更要对面板没有 *** 和压力。春季服饰不宜太薄,要使体表处于温暖、微欲其汗的感觉,使腠理呈微开的状态,利于阳气的外行。
夏季是天地气交的季节,人的阳气布于体表,夏季的服饰要款式宽松,面料柔软,无碍阳气在体表的执行。夏季不宜 *** 身体尤其是胸背处,以防虚邪贼风袭体表阳气,伤人一身之阳,此谓夏为寒变。《老老恒言》曰:“夏虽极热时,必著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另外夏季要无厌于日,使气得泄,如果裸体当风取凉,肌肤受风邪之袭而收引闭塞,不利气的外泄,此为暑气内闭。
秋季是收敛的季节,宜收敛神气,无外其志,服饰的款式可适当收敛一些,贴身但对身体无压迫。秋季服饰不宜太厚,使体表处于稍稍有些凉的状态,使腠理闭合,以利于阳气内收。
冬季是闭藏的季节,此季要无扰乎阳,去寒就温,因此服饰要温暖厚实,包裹阳气,但此季又无泄面板,否则使气亟夺,所以冬季服饰宜温暖但不宜过热,更不宜使身体出汗,《摄生要义?四时篇》云:“冬月天地闭,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阴阳二气的合体,所以汗出则伤阳又损阴,此违背了冬季无扰乎阳的养生之道,又犯了秋冬养阴的忠告。《遵生八笺》也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此观点,在论述十二月修养法时曰:“勿泄面板病大汗,惟助胃气。勿甚温暖,勿犯大雪”。
2、穿衣须防六气之亢 《黄帝内经》云,天有四时,地有五气,春季多风,夏季多暑,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对服饰的要求为春天要防风,服饰面料和款式要档风厚实挺括,可戴风帽。夏季要防暑,服饰宜宽松透气凉爽,但不宜 *** ,以防贪暑而感寒。长夏要防湿,服饰面料的吸湿透湿效能要好,款式宽松,夏季不宜光脚,鞋底不可过薄,因夏有暑热和湿气由地蒸腾而上,脚底易感暑湿之气,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筯脉。秋季要防燥,服饰面料防燥防静电。冬季要防寒防风,服饰面料和款式要防寒防风。
《理虚元鉴?知防》也有关于防四时邪气的论述,“虚人再经不得一番伤寒,或一番痢疾,或半年几月疟疾,轻伤风感冒,亦不宜辄受。所以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热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人者皆所当知。即医师亦须深明五运六气之理。每当时序推迁,气候偏重,即宜预为调摄挽救,以补阴阳造化之偏,而制其太过,扶其不足。经云:毋翼其胜,毋赞其复,闲其未然,谨其将然,修其已然。即此之谓也。”
3、四时穿衣皆需防风邪 根据《黄帝内经》对四时之气的论述,四时均有风,皆需避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就要求四时之服饰皆应注意避风的问题。然四季之风邪各有其易趋之所,各有其易感之处。《素问?风论篇》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说明五脏六腑各有其俞,其俞为邪气感传脏腑之地。对服饰的要求是据四时风邪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设计款式和选择面料,以分别重点保护易感之脏。《素问?风论篇》交待了四时风邪易袭之脏:“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亦言:“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说明春天风生于东,病在肝,易感之俞在颈项,这就决定了春天的服饰要固护颈项,尤其是头颈部的风府穴、风池穴和脑后部位,风池、风府二穴是祛风之所亦是最易受风之处,首需固护。脑后受风最伤人,《唐宋卫生歌》曰:“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后受风人不寿。”《老老恒言》中亦载:“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毡雨帽以遮护之。”所以,春季服饰款式要求为高领或者脖颈围围巾或戴风帽之类保护颈部免受风邪,而且春天的服饰面料要厚实挺括档风防寒为要。
夏季受风病在心,俞在胸胁,所以夏季虽然炎热,但不宜穿袒胸露背之服饰,以防风邪袭击胸胁而心受病。
秋季病在肺,俞在肩背,秋季之风邪易袭肩背而肺受病,所以秋季不宜穿露肩背的服饰,秋季服装适合穿如坎肩一样的款式,在我国古代叫做裲裆(liǎng dāng),即“挡胸又挡背”。
冬季风袭病在肾,俞在腰股,王冰注:“腰为肾府,股接次之,以气相连,故兼言也。”可见,“腰股”指腰部兼臀部。说明冬季之风邪易袭腰和臀部而肾受病,所以冬季服饰要长过臀部,且腰部和臀部设计要厚实档风防寒。在我国古代有种护腰的服饰叫“主腰”,这种服饰从前面腹部至腰部,环围一周,为的是腰部和腹部的保暖。
4、衣适寒温 服饰有防寒的功能也有防暑的功能,但防寒防暑均应适度,防寒不宜汗出,防暑不宜感凉。《灵枢?师传》云:“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
夏天穿衣讲究凉爽吸湿防暑,但也不是一味追求凉爽,夏天更要防止因贪凉而受寒,而且夏季腠理疏松,最易受风著寒,并且因为夏季阳气在表,伏阴在内,受寒之后邪气更易长驱直入,伤及脏腑。冬季服饰以温暖为要,但不宜暖至动辄汗出的地步,有些凉意无防,只要不觉寒冷战栗即可。故《灵枢?师传》曰:“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二、据不同疾病状态穿衣 《黄帝内经》论述了不同疾病状态的人衣着有所不同,五脏本身各有所恶,穿衣偏颇会伤及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又云:“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温食热衣。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禁犯粹(火矣)热食温灸衣。”
所以心病者不宜穿衣太暖,肝病者衣宜档风,脾病者不可穿湿衣,肺病者不可衣之过寒,肾病者不可穿热衣。《遵生八笺》亦云:“肾病,无犯热食,无著暖衣。”形寒饮冷则伤肺,且肺病者多咳,对于咳者要温衣,所以《素问?缪刺论篇》亦有“咳者温衣饮食”,也就是说病咳嗽者穿衣要温暖,不食冷食。
对于患寒证者,宜温衣,《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曰:“五脏阳以竭也,……微动四极,温衣。”对于患热证者,宜寒衣,《素问?刺热论篇》“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对于宜汗出而解者,适宜厚衣令汗出,《灵枢?痈疽》曰:“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三、衣饰淡泊 《黄帝内经》指导人们对服饰的追求要少欲,且适合自己的身份,提示人们“嗜欲无穷则忧患不止”。《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此语是示后人,圣人的无欲无求,以其食为美,享用自己的服饰,喜爱自己的民俗,不相互攀比。
也是说明圣人接受且喜欢自己所拥有的服饰,不去刻意追求衣饰的华美和高贵,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德,有此种朴素美德之人无衣饰美丑的闲扰,当然能获身心的愉悦。另外,《黄帝内经》也告诉后人服饰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古时是按当时社会的章服制度选择服饰的色彩和等级。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中“被服章”就是按当时的章服制度穿衣。“按章服制度的规定穿着服装既包含了衣着不离世俗、人事,又包含着衣着要顺应自然之气,反映了其中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弟子规》早告诉我们“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衬家”,也是说衣服不在于华丽与否,重要的是服饰要干净整洁,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相符。
四、小结 《黄帝内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巨著,其养生理论指导人们如何穿衣,分别从季节、身体状态、病证和情志等方面论及了有益于养生的服饰的选择。
第2课《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
我们讲课的顺序基本上是按《讲义》上面来的,有的时候就要离开一些,反正书本这儿,大家可以自己来看。《讲义》第1页首先讲的就是《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然后就是流传,到第5页才讲了《内经》的书名的问题,我下面就先从书名讲起,我想这样更便于大家的学习。所以我先讲第5页,《内经》书名的含义问题,也就是《内经》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叫。你看、我拿的这本《黄帝内经素问》是很旧的,这是我念破的至少是第4本,这一本叫《黄帝内经灵枢经》。
这些书名为什么这么叫呢?它首先是要叫“黄帝”,其实它不是黄帝写的书,这里有一个托名的问题,假托于黄帝,假托有什么好处呢?因为黄帝是中国文化的始祖,起码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我没有调查过,我们对祖先都是非常崇拜的嘛,对不对,中国人都特别认祖宗,是不是,这是优点。那黄帝是我们文化的祖先,所以作为文化界的很多东西就加上黄帝二字,大伙信任、好流传。
黄帝是怎么回事儿啊,据现代的研究,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氏族,叫黄帝族。黄帝作为一个人来看是怎么看的呢?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第一帝说的就是黄帝,说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所以我们大伙常说轩辕黄帝。司马迁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徇齐是说想总量很周到。那《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是怎么描写怕呢?只有最后一句话不同,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登天是登天子位,这个作者在写这几句话的时候,可能是从《史记》那儿抄来的,因为就最后一句不同。
还有一说黄帝姓“姬”,因为他长时间地居住在姬水这个地方,过去人们住在哪儿就姓什么嘛。后来又传说黄帝、炎帝与蚩尤战于阪泉,把蚩尤打败后融合两个氏族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叫炎黄子孙就是这么下来的。
当然,在历史故事当中,涿鹿之战胜利后,天下诸候就奉黄帝为天子,说他有“土德之瑞”,土色为黄嘛,所以叫黄帝,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这不是我们传统的五行理论嘛,在古代的时候也是这么个观点啊。
本来说黄帝是一个氏族,是一个历史时代,但又把它比喻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说中国的文化是从那儿开始起源的,这些都传说了。说那个时代造舟船、弓失,又有仓颉造字,有嫘祖养蚕、缫丝织绢、染五色衣裳,那不是文化就很发达了吗,还有隶首算术、《岐伯内经》,都传说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发明出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以上这些是中华民族崇尚祖先,还给我们保留了很多的文化遗产。那么医学著作、为了让它更好的流传,也托名于黄帝,所以就叫《黄帝内经》。但为什么叫“内经”呢?刚才我说了,在《黄帝内经》同时代还有其它一些著作,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旁篇》。这个“内”和“外”,据考证,没有太多的深意,只不过像我们现在写书分成上下篇,这样一个分法而已,因为现在的古籍中还有很多的这种分类方法。比如说《庄子》有内外篇,《韩非子》有内外储,都是以内、外来分的。但是“经”字倒是很重要的,“经”的本义是丝织品的纵线,经纬嘛,横的叫纬,但纵线又可以引申为“主干”,再引申就有“基础”的、最原则的、最重要的,所以在文献上一称为经的,那就说明是最重要的原理,就是大家必须遵循的,这就是经。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最经典的医学理论。
《素问》的命名。《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书构成。为什么叫“素问”呢,过去的解释有很多种,《讲义》特别引证了《新校正》的话,《新校正》是宋代校正医书的著作,《新校正》关于“素问”的论述是:引《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所以“素”是质的意思,“问”字还是学问的意思。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的“质”的理论,“质”就是体质、气质,生理、病理都有质的存在,有了形与质的存在,才有其它一切可言。说“气形质具,而疴瘵(zhài)由是萌生”,疴瘵就是疾病。
再就是《灵枢》的命名。《灵枢经》的命名有个流传的过程,当然就这两个字来说,灵就是灵验、枢就是枢纽,就是说经络作为人体的枢纽,用针灸刺激它非常灵验,它讲的主要是针刺经络穴位的问题。但《灵枢》共有9卷,一开始并没有名字,曾经就叫“九卷”,所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文里就说引用《素问》、《九卷》,这里的《九卷》就是后来的《灵枢》。《灵枢》的名字是后人给起的,从名字上看它有道家的意味,所以有是唐代的王冰把《九卷》改为《灵枢》的说法,当然还有其它的名字了,后面我们还要讲。因为王冰是信道教的,王冰我们一会儿还要说。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素问》就是王冰整理的,要不经过他整理,说不定我们现在也见不到、早已经失传了。
《素问》、《灵枢》为什么各有81篇文章呢,因为九九八十一,从中国传统观念上说,九为数之极,没有再大的了,表示我这个医学理论是天、地、人无所不包,是最完善的理论,恐怕各定为81篇文章有这种意思。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的问题,成书年代有3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就是黄帝写的书,别人写不了这么高明的著作出来,当然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那个时候是文化创始阶段,不太可能写出这样完善的医学著作。第二种说法说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这种说法有可能,因为我们读《黄帝内经》162篇文章里,确实有些篇章的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涉及的社会背景,确实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了。但话说回来,文章可能是那个时候的文章,因为春秋战国本身就有几百年,可是从有一些、比如甲篇和乙篇在学术观点不同,在用词考据上前后可能差几百年,甲篇是春秋早期的东西,乙篇用的话是后几百年的话,间隔时间很长,所以说春秋战国形成系列篇章是可能的。但是,这些篇章还没有成为一部书,换句话说这么多篇章不可能是一个人写的,所以有一个最简单的结论:“非一时一人之作”。那么何时汇编成册的呢?这个就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了,古籍中最早能见到《黄帝内经》名字的,是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他是根据《七略》这部书“简其要”而成的,而《七略》是刘向和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录来做的,是他们领导、由一个叫李柱国的人来分管校正医技类时的东西,李柱国校正的具体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我们从以上的推论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最晚也得在公元前26年就成书了,不然的话,《七略》上不可能写《黄帝内经》的名字,《七略》不写《汉书·艺文志》也就不会写。
上面说的是成书下限的问题,而下限是什么时候呢?《讲义》第3页认为最早也早不过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候,因为《史记》作为皇家的收录,它记述得非常详细,《史记》关于医学家的内容也记了不少,什么公乘、阳庆、仓公、扁鹊,可唯独没有《黄帝内经》的名字,如果《黄帝内经》已经成书,我们想,司马迁肯定要把它写进《史记》里面去。司马迁是公元前99年入狱并开始著述《史记》,因此《黄帝内经》成书的下限是公元前99年。因此,主流的看法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之间成书,中医学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当然了,成书的上下限问题,还有些专家另有看法,还有从别的角度来研究的,比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4部医学文献,墓主是西汉初年被封于长沙的轪(dài)侯利仓之子,下葬的年限是汉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但是这些文献很简略,就只从经脉来说,它是《足臂十一经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而《黄帝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十二经的理论,最完善的是《灵枢经》的第十篇-《经脉篇》,这十二经既分了阴阳,又分了手足,阴阳、手足同时又和脏腑联系,可是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没有这么完善的名称,而且只有十一条经脉。因此从医学理论粗略与完善来看,十一经肯定要早于十二经的理论,学术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十二经是很完善的理论,我们一直延用到今天啊。
我们再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来看,全书一个重要的学术特征,是广泛地运用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几乎每篇都涉及到。阴阳、五行是一种哲学思想,从中国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都有古老的源头,并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各自是独立发展的,两个学说的合流、结合,是始自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而《内经》很好地运用了阴阳五行,所以说它肯定成书于战国末期以后。换句话说,《内经》所运用的正是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因此我们现在把它汇编成册的时间定为西汉时期,当然,其中的162篇文章的成文可能要相关几百年的时间。
我们下面说《内经》的流传。东汉张仲景在著述《伤寒》的时候,《素问》、《九卷》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古代的传抄、抄写,刻在竹简上、或者是用纸张上的条件比较差,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道号叫启玄子,他在唐代的宝应年间,面对残缺不全的《素问》、《九卷》的流传本,感到很苦恼,他到自己的老师张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非常好,秘不外传之本,或者相对来说比其它的流传本要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注释和编次,因为原来的比较乱,有的同一内容有两个篇名,有的是同一篇名但内容不同,有的句子也念不通,经他整理后书名叫《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次注”,意思是他编排的次序和的注解,你看人民出版社这本书,这一页上面的就是原文,下面的小字就是王冰对原文的注释,现在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就是经王冰整理的,这个版本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了。尽管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比王冰的早,但杨上善是把《内经》的《素问》、《灵枢》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章下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王冰在整理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念不通时,原来的字是用的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地方用朱砂笔写成红字,表示说我很负责任。但是在后来一千多年的传抄过程中,红字也被改为黑字了,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哪是红笔王冰改的、哪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大清楚。因此《黄帝内经素问》,我们读到的是王冰的本子,那是最早的。当然了,我们现在读不到王冰写的那本了,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大概是明代的版本,图书馆有,是线装书。
《素问》还是一直流传下来了,但是有一些丢失,王冰把《九卷》改成24卷了,其中第七卷给丢了,到宋代之后又有人补上了两篇,名叫《素问遗篇·刺法论》、《素问遗篇·本病论》,但后人补的就不是《内经》的原样了,加上这两篇一共是现在的81篇。
还不止是这们,《内经》当中讲“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经研究也不是《内经》原来的文章,而是王冰补入的,当然它不是王冰自己的著作,也是古时候研究五运六气的著述。因此《素问》81篇文章是这样情况,全书是经过王冰整理,五运六气的7篇是王冰采用大概是汉代的古文补入,但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第7卷的2篇,宋代的人再次补入了《本病论》和《刺法论》。虽然有个别遗失,但是毕竟主要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
关于《灵枢》的流传。《灵枢》很早的时候叫《九卷》、《针经》,因为这本书的第一篇就有“针经”一词,在王冰之前还有的叫《九灵》,经王冰整理后取名叫《灵枢》,到了宋代的时候,林亿等人校正医书,《素问》不是他们校正的吗、叫《新校正》,他们校正的时候《灵枢经》已经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北宋时高丽国换书,换书中就包括《灵枢经》,当时高丽国想拿《灵枢经》来换中国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治国良策啊,有的大臣(苏东坡)认为不能换,说治国方略不能交给他们,但是皇帝最后还是决定换,把《灵枢经》换回来了。《灵枢经》以针灸为主,当然也有很多中医理论。现在看交换对了,否则我们现在就读不到《灵枢经》了。当然后来有一段时期我们又找不到了,北宋不是老打仗吗,因此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南宋时期史崧的家藏本整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