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黄帝内经-灵枢第75章,刺书真邪在线阅读

中药大全 2023-09-21 13:01:12

黄帝内经-灵枢》第75章 刺书真邪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夫知其意。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歧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欬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

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痹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

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邪气?

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入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Www.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四十五》

【本章要点】

一、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

二、解释针的长短划分标准。

三、详细讲解人的形体是怎样与自然界的九野相应。

【原文】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①。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②。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

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③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④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⑤,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⑥,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⑦,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⑧也。八正⑨之虚风⑩,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三曰提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之法也。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

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注释】

①始于一而终于九:从一开始,到九终止。指一切事物由少到多的自然发展规律。

②九以法野:野,是分野的意思。古代九州区域的划分叫做九野。

③黄钟:六律之一,古代矫正音律的一种乐器。

④盖:又叫华盖,指封建帝王专用的车盖或者伞。五脏中肺脏的部位最高,覆盖其他脏腑之上,形状如伞盖,所以说肺为五脏六腑之盖。

⑤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音,指五音。冬至阴极阳生,月建在子;夏至阳极阴生,月建在午。

⑥氂(máo):马尾长而有韧性的毛。

⑦星者,人之七窍:北斗有七星,多以此为典例。天有七星,比拟人有七窍,可以引申为天空星辰密布,人身空窍也很多。

⑧八节:概括通身关节的意思。

⑨八正: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⑩虚风:贼风,指四时反常的气候。

淫邪:指邪气过盛,蔓延为害。

綦针:指缝纫用的长针。

九野:指九宫的位置。

大禁:大,普遍;禁,指禁忌针刺的日期。

熨引:指用药温熨导引。

针石:石针,通常称砭。为古代切刺皮肤,排脓放血的手术工具。

醪药:即药酒。

淡入胃:甘及薄为淡,属土。五谷都具淡味,而受纳于胃。

五劳:指劳逸过度,积久形成的五种劳伤。

裁:节制的意思。

转:搏结的意思。

癫疾:指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等。

表里:指内外阴阳的相互联系。阳经行于身体外侧,主表;阴经行于身体内侧,主里。

【译文】

黄帝说:听你讲解九针方面的学问后,觉得其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其中有些我还不能彻底领悟,请问九针的原理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岐伯说:九针是根据天地的大数而定的,它从一开始,到九终止。所以一数取法于天,二数取法于地,三数取法于人,四数取法于四时,五数取法于五音,六数取法于六律,七数取法于七星,八数取法于八风,九数取法于九州的分野。

黄帝说:针和九个数字是怎样相对应的呢?岐伯说:古代圣人发明了天地的数理,从一到九为基本数,所以据此建立了九州的分野。若将九与九相乘,九九八十一,便创立了黄钟之数,九针正与此数相应。

一数应于天,天属阳。五脏中与天相应的是肺脏,因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高,覆盖着五脏六腑,犹如天覆盖万物一样。人体在外的皮肤,也是属于阳分的浅表部,针对这种浅表的病症,制造了九针,其针头大,针尖锐利如箭头,利于浅刺而不致深入肌肉,仅取其通调肌表的阳气,排出邪气。

二数应于地,在人体与脾相应。脾属土而外主肌肉,为治疗肌肉的病症,制造了圆针,其针身硬直如圆柱,针尖椭圆如卵,用以治疗邪侵肌肉的病,而不致损伤肌肉,如果肌肉受伤过度,就会使脾气竭绝。

三数应于人。由于人的成长和生存依赖血脉的不断运行,所以为了治疗血脉的病症,制造了九针,其针身大,针尖圆面微尖,可用来按摩脉络,而不致刺入皮肤、陷入肌肉,能使气血流通,充实正气,排出邪气。

四数应于四时。四时八方的风邪,侵入人体的经脉中,会导致顽固的病症。为了治疗这种顽固的疾病,制造了锋针,其针身长直似圆柱,针尖锋利,可用来泄除热邪,刺络放血,从而消除固疾。

五数应于五音。五音的五数,位于一和九两个数之间,在九宫数中,一代表冬至一阳初生之时,月建在子。九代表夏至阳气极盛之时,月建在午,五在二者中间。如果人体阴阳相离,寒热相争,两气搏聚,就会使气血滞而不散,发为痈脓。正是为了治疗这类病症,制造了铍针,其针尖扁而锋锐如剑,可用来刺破痈疽,排除脓血。

六数应于六律。六律高低有节,协调阴阳四时,与人体的十二经脉本配合。当虚邪贼风侵袭人体的经络时,就会引起突发性的痹症。为治疗这类病症,制成了圆利针,其针尖如长毛,圆而且锐,针身略粗,用以治疗急性病症。

七数应于七星,与人体的七窍相应。若外邪侵入经脉,就会产生痛痹,使邪气潜藏于经络中。为治疗这类病症,制成了毫针。其针尖纤细如蚊虻的嘴,针刺时要静候其气,慢慢地进针,轻微地提插,留针时间要长,使正气得以充实,邪气得以消散。出针后还要注意调养身体。

八数应于八风,与人体上下肢的八节相应。如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并侵入人体的骨缝、腰脊关节及腠理之间,就会造成邪气深着的痹症,为治疗这类病症,制成了长针,这种针针身较长,针尖锋利,用来治疗邪深日久的痹症。

九数应于九野,人体的关节骨缝和皮肤之间相应,当邪气侵淫深入,流注充溢于人体时,就会出现风水浮肿、水液留滞、关节肿大的病症。为治疗这类病症,制成了大针,其针形如杖,针身粗大,针锋微圆,以通利关节、运转大气,排泄关节内积滞的水汽。

黄帝说:针的长短,有一定的划分标准吗?

岐伯说:镵针模仿巾针制成,其针头大,在距离针的末端半寸左右,就尖锐突出,状如箭头,针长一寸六分,主治热在头、身的疾病,用来浅刺皮肤泻去热邪;圆针,模仿絮针制成,其针身硬直且为圆形,针头椭圆如卵,长一寸六分,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疾病,可作按摩之用;提针,模仿黍粟制成,其针头圆而微尖,针长三寸半,主要用来按摩经脉,使气血流通,排出邪气;锋针,也是模仿絮针制成的,针身硬直为圆柱形,针尖锐利,长一寸六分,用于泻热、放血;铍针,模仿宝剑的剑锋制成,宽二分半,长四寸,主治较大的痈脓,寒热相争的病症,用来切开痈排脓;圆利针,针形细长如毛,针尖稍大,针身稍小,用于深刺,长一寸六分,主治痈症和痹症;毫针,针形纤细如毫毛,长一寸六分,主治邪在络的寒热痛痹等病;长针,模仿綦针制成,长七寸,主治邪深病久的痹症;大针,模仿锋针制成,但针锋微圆,针身粗大,长四寸,主治因关节间积水而浮肿的病症。以上所述,就是九针的形状及大小长短的法度。

黄帝说:请你详细讲解一下人的形体是怎样与自然界的九野相应的?

岐伯说:请让我说明身形与九野相应的情况。左足应于立春艮宫即东北方,在日辰正当戊寅、己丑;左胁应于春分震宫即正东方,在日辰正当乙卯;左手应于立夏巽宫即东南方,在日辰正当戊辰、己巳;前胸、咽喉、头面应于夏至离宫即正南方,在日辰正当丙午;右手应于立秋坤宫即西南方,在日辰正当戊申、己未;右胁应于秋分兑宫即正西方,在日辰正当辛西;右足应于立冬至乾宫即西北方,在日辰正当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于冬至坎宫即正北方,在日辰正当壬子;六腑和肝、脾、肾三脏,都在膈下腹中的部位,应于中宫,其大禁的日期,为太一移居中宫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掌握了人体的九个部位与九个方位的相应关系,就可以测知八方当令节气的所在,及其与人体上下左右相应的各个部位。身体某处患有痈肿的,若要进行治疗,切不可在与其相应的时日里切破排脓,这就叫做天忌日。

形体安逸而精神苦闷的人,其病大多发在经脉,治疗时宜用艾灸和针刺;形体劳苦,但精神快乐的人,其病大多发于筋,应当用温熨和导引的治法;形体安逸、精神愉快的人,其病大多发在肌肉,治疗时要用针刺和砭石;形体劳苦,精神也苦闷的人,其病多发在咽喉,宜用味甘的药物调治;屡受惊恐,但筋脉气血通畅的,其病多发为肌肉麻痹不仁,治疗时要按摩和用药酒的方法。这就是五种形志之人生病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治法。

五脏之气失调,各有其所发主的病症:心主噫气,肺主咳嗽,肝主多语,脾主吞酸,肾主呵欠。

六腑之气失调,也各有其主的病症:胆为怒,胃为呃逆,大肠小肠为泄泻,膀胱为遗尿,下焦为水肿。

五味入胃,各有其归属的脏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称为五入。

五脏的精气相并,各有其所发生的病症:精气并于肝则肝气抑郁而生忧虑,并于心则喜笑,并于肺则悲泣,并于肾则善恐,并于脾则畏惧。

五脏之气所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

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肝主目液,肺主涕液,肾主唾液,脾主涎液。

五种由于劳逸过度而造成的损伤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则伤筋。

五味也各有所走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称为五走。

饮食的五裁:病在筋的,不能多食酸味;病在气的,不能多食辛味;病在骨的,不能多食咸味;病在血的,不能多食苦味;病在肉的,不宜多食甘味。即使素有嗜好而想多吃,也不可吃得过多,必须自己注意加以节制。

五脏之发病:阴之为病,发骨疼等;阳之为病,多发血痹等;五味为痹,发于气不调;阳虚之病发于冬,阴虚之病发于夏。这就是所谓五发。

邪扰五脏所致的病变:邪气进入阳分,阳热炽盛则病狂;邪气进入阴分,阴寒过盛则为血痹;邪入阳分,抟而气上逆不下,就会引起头痛、眩晕之类病症。病邪进入阴分,搏聚不去而为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势趋于静;病邪由阴出于阳,则易发怒。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和精。

五脏的功能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

阳明经多血多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多气少血,厥阴经多血少气。所以说在针刺治疗时,阳明经宜出气出血;太阳经宜出血,不宜出气;少阳经宜出气不宜出血;太阴经宜出血不宜出气;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可出气;少阴经只可以出气而不适合出血。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间的关系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之间的关系为: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

【学究】

? ? ? ? 这篇文章纤细介绍了九针的来源和用法,也说到无形的各种变化,是《皇帝内径》的最后一篇,简明而细致。

风府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名·风府 4.1风府穴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特异性4.5所属部位4.6风府穴的定位4.7风府穴的取法4.8风府穴穴位解剖 4.8.1层次解剖4.8.2穴区神经、血管 4.9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4.10风府穴主治病证4.11刺灸法 4.11.1刺法4.11.2灸法 4.12风府穴的配伍4.13特效 *** 4.14文献摘要4.15风府穴研究进展 4.15.1对凝血机制的影响4.15.2对血压的影响4.15.3调整胃功能4.15.4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4.15.5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5经穴别名·风府 5.1大杼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所属部位5.5特异性5.6大杼穴的定位5.7大杼穴的取法5.8大杼穴穴位解剖 5.8.1层次解剖5.8.2穴区神经、血管 5.9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5.10大杼穴主治病证5.11刺灸法 5.11.1刺法5.11.2灸法 5.12大杼穴的配伍5.13文献摘要5.14大杼穴研究进展 5.14.1对钙代谢的影响5.14.2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5.14.3对肺功能的影响5.14.4治疗支气管哮喘5.14.5治疗慢性支气管5.14.6治疗颈椎病5.14.7治疗麦粒肿5.14.8治疗牙痛5.14.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4.10治疗坐骨神经痛5.14.11治疗牙痛5.14.12治疗麦粒肿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风府 1拼音 fēng fǔ

2英文参考 Fēngfǔ GV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zhù BL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f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风府: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经穴名·风府

穴位 风府 汉语拼音 Fengfu 罗马拼音 Fengfu 美国英译名 Windy Prefecture 各


号 中国 GV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5 富耶氏 IVG15 德国 LG15 英国 Gv16 美国 Go16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1]。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4.1风府穴的别名

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

4.2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4.3穴名解

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1]。

风,即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府,有聚会之义。风指阳邪,风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至。本穴在项后发际上1寸,大筋间宛宛中,在脊关节之最上,与风池、翳风相平,本穴居其正中。犹统领风穴之衙府,风邪内传之门户也。缘风邪中人,多先舍于腠理,腠理内应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卫气之所应也。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故名风府。杨上善曰:“风府,受风要处也。”[2]

4.4特异性

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1]。

4.5所属部位

后头[3]

4.6风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4]。

风府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5]。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1]。

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风府穴的取法

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1]。

正坐,头微前倾,当枕外粗隆直下,于后发际正中上1寸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脊柱向上,入后发际上1横指处即是风府穴[7]。

4.8风府穴穴位解剖

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4.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1]。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8]。

4.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8]。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5]。

4.9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

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1]。

风府穴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擅长治内风、外风。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均可疏风解表以治之。[9]

风府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意谓本穴具有醒脑开窍、熄风宁神的作用,故可治疗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9]

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9]。

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2]。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2]

4.10风府穴主治病证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1]。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8]。

风府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鼻衄,鼻塞,聋哑,咽喉肿痛,头痛;项强,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等[6]。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5]。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 。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4.11刺灸法

4.11.1刺法 直刺0.5~1寸[5]。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8]。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1][6],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6],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6],不可再行提插 *** [6]。

注意:

禁深刺[5]。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1]。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8]。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6]

4.11.2灸法 可灸[6]。

不灸[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2]

4.12风府穴的配伍

风府穴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1]。

风府穴配后溪治后头痛[1]。

风府穴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1]。

风府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风府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风府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6]。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6]。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6]。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6]。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6]。

4.13特效 ***

双手拇指指尖相互叠加向下,用指腹揉按风府穴,有酸痛、胀麻的感觉,每次揉按1~3分钟,可治风邪而致伤风感冒、发热、鼻塞等疾病[7]。

4.14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灸甲乙经》:足不仁,刺风府。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及目妄见,刺风府。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针灸大成》: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疽。

《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4.15风府穴研究进展

4.15.1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经两个月治疗后,测得血凝固程度降低,纤溶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6]

4.15.2对血压的影响 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刺家兔“风府”,发现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在末次针后3h,脑皮质、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针刺7次后3h,皮质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亦出现增高。[6]

4.15.3调整胃功能 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1]。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6]。

4.15.4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2]。

4.15.5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连续针刺家兔“肝俞”“足三里”“风府”5~7次,可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1]。

5经穴别名·风府 风府为经穴别名,即大杼穴[1]。出《医心方》卷二。

穴位 大杼 汉语拼音 Dazh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Great Slaughter 各


号 中国 BL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1 富耶氏 V11 德国 B11 英国 B11 美国 BI11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10]。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属足太阳膀胱经[10]。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11][4]。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0]。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5.1大杼穴的别名

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

5.2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5.3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0]。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2]

5.4所属部位

背部[12]

5.5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11][4]。

5.6大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11]。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0]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11]。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5.7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13]。

5.8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0]

5.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14]。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11]。

5.9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0]。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15]。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15]。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2]。

5.10大杼穴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14]。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13]。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10]。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11]。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10]。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5.11刺灸法

5.11.1刺法 斜刺0.3~0.5寸[11]。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0]。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13]。

斜刺0.5~0.8寸[14]。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14]。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13]。

5.11.2灸法 可灸[10][13][1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2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13]。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13]。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13]。

5.13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5.14大杼穴研究进展

5.14.1对钙代谢的影响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3]。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5.14.2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对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13]。

5.14.3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13]。

5.14.4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5.14.5治疗慢性支气管 以大杼、风门等,敷药配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5.14.6治疗颈椎病 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13]。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13]。总有效率为93.7%[13]。

5.14.7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13]。

5.14.8治疗牙痛 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13]。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13]。

5.14.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5.14.10治疗坐骨神经痛 大杼配神阙、命门,针刺放血,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5.14.11治疗牙痛 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5.14.12治疗麦粒肿

黄帝内经 灵枢篇 五邪第十三

【本章要点】

叙述邪伤五脏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

【原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①,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②而调之其输也。

【注释】

①膺中外腧:胸部中、外侧的腧穴,理解为中府、云门穴。

②有余不足:心脏靠阳气充养,这里理解为阳气的有余和不足。

【译文】

病邪侵袭到肺脏,就会发生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而喘,汗出,咳嗽牵引到肩背作痛。治疗可取侧胸上部的中府、云门穴,以及背部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针刺时,先以手速按其处,病者觉得爽快一些,就在该处进针。同时可取缺盆穴,使肺中邪气向上越出。

病邪侵袭到肝脏,就会发生两胁中疼痛、寒气在中,恶血淤留在内,走路时经常关节牵引作痛,并且时有脚肿的症状。治疗可取行间穴,以引胁肋间的郁结之气下行,并取足三里穴以温其胃中,同时对有淤血的络脉,可用刺法以散其恶血,再取耳轮后青络上的瘛脉穴,以减去牵引性的病痛。

病邪侵袭到脾胃,就会发生肌肉疼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在中而易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在中而肠鸣、腹痛;若阴阳均有余或均不足,则有寒有热。这些病症,都可取三里穴来调治。

病邪侵袭到肾脏,就会发生骨痛、阴痹。所谓阴痹,是说在形体表面按摸不到,症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治疗时可取涌泉、昆仑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出其血。

病邪侵袭到心脏,就会发生心痛,易于悲伤,时时目眩跌仆。诊疗时先要分析其偏虚还是偏实,而后取治于本经的腧穴。

【学究】

? ? ? ?邪气入内,导致身体不适,很多时候特别难受,通过针灸方式能够快速泄气,才能恢复,这对于针灸的手法极其重要,文章已经纤细描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