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黄帝内经-灵枢第19章,四时气在线阅读

中药大全 2023-09-21 11:57:13

黄帝内经-灵枢》第19章 四时气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㽷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㽷,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㽷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Www.

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涵盖了医学、哲学、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篇章,叫做《灵枢·本神》。这篇文章讲述了人体生命的本质,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人体生命的本质

《灵枢·本神》中提到:“人之所以生,有气使然。其变化者,有神配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有气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这个气的变化,是由神配合着进行的。

那么,这个“神”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医理论中,神是指人体内部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意识等方面。它与人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治疗中,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神的分类

在《灵枢·本神》中,还提到了神的分类。根据神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可以分为五种:

1.胆神:主管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决定人的行动和行为。

2.肝神:主管人的情感和感情,包括愤怒、喜悦、悲伤等。

3.心神:主管人的意识和思维,包括记忆、思考、判断等。

4.脾神:主管人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归纳、推理等。

5.肺神:主管人的精神和气息,包括呼吸、声音、气息等。

神的调养

由于神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医理论中,神的调养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神的调养呢?

1.情志调理:情志是影响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的情感波动。

2.饮食调理:饮食对于神的调养也非常重要。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均衡,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

3.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睡眠调理: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保持神的健康和平衡。

读《黄帝内经》素问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9——逆症难治虚实决生死

(原文)

(解读)

“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作逆。

“ 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在四时中未见有真脏脉,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称作逆四时。

“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病属热而脉反见平静,发生泄泻而脉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反见实坚,病在外而脉反见不实坚,这些都是脉症相反的情况,都是很难治愈的。

“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生死,希望你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

“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岐伯说:凡有五实就得死,凡有五虚也得死。

“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黄帝说:那么你就说一说什么叫作五实五虚吧。

“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作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作五虚。

“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之症,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症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症的人如果得以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是可以痊愈的。这就是依据虚实而能决死生的道理啊!

今天学习了逆症难治虚实决生死。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