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歧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歧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歧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歧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歧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内,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具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歧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歧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歧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歧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歧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
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瘻,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癉。滑甚为㿉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腸㿉;微涩为內㿉,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歧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黄帝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歧伯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歧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歧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症状6辨证论治7参考资料附:1治疗阴缩的穴位2治疗阴缩的方剂3治疗阴缩的中成药4阴缩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阴缩 1拼音 yīn suō
2英文参考 shrinkage of external genita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ook jo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阴缩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 *** 、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 *** 急,痛引少腹[1]。
4病因病机 多由足厥阴经受病而致[1]。寒证居多[1]。《张氏医通·前阴诸疾》:“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也有属热证者[1]。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
5症状 证见男子 *** 、阴囊内容等缩入少腹,或妇女 *** 内缩之证等。
6辨证论治 因寒入厥阴所致者,宜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萸内消散、当归四逆汤等方[1]。《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1]。
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1]。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类[1]。
因肝胆有热者,囊胀茎缩、腹痛、目赤唇燥,脉弦紧[1]。治宜清泄肝胆[1]。用左金丸、温胆汤等方[1]。
妇人 *** 急,痛引入腹者,治宜疏泄,用加味逍遥散等方[1]。
7
【德学书苑读经汇报】
时间: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天气:晴
读经第 273周 第2天(总1906天)
读经人:妈妈,子馨,子聪
读经方法:137,157,377
读经内容:
妈妈读经:
《易经》:
系辞传4-6章? ? 2遍? 总77遍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 ? 3遍?总3遍
学习《问答集》。
子馨读经典:(10岁8个月)147
1:《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第二节
2:《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一节
3:《文学启蒙》42-送董邵南序
4:《孝经》7-11章
5:《新概念英语》,读阅读故事.
子聪听经典(2岁8个月)377
《易经》萃卦第四十五,升卦第四十六
《大学》:第二节
《难经》31-40难
《文学启蒙》71-活字版
《庄子》逍遥游第一第一节
《笠翁对韵》(下)三肴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第二节
今天的收获与喜悦:
今天的早课是参加首届《易趣玩》的分享,刘海梅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学校老师,自己因为读经典一直难理解,自从接触到《易趣玩》,觉的《易经》,《黄帝内经》学起来太容易了,听她的分享都是满满的收获,虽然历经万水千山,为了学习总会想到办法,因为我们的《易趣玩》,那么的有趣,与毛老师的零距离学习更是很容易掌握,刘老师学完之后立马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实践效果,看过易经游戏卡,可以让零基础的孩子轻松学习,一《易经》《黄帝内经》,并且爱上经典,爱上学习。我们推广国学更容易,因为我们拥有神奇的137方法,通过易经卡片,把经典原文中的知识,源源不断的,很直观的展现出来,让大人孩子轻轻松松就能接受。我家二宝身上也能体现出来,因为每次和他玩,别看他很小,他都能积极的配合,而且在生活中他不知不觉就会说起易经游戏的口诀。
明天可以进步的地方:微笑生活。
感恩大家分享我的快乐,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进步,真的是太幸福啦!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一方面“情志”是统一的,“志”是内在的基础,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解精微论曰:“夫水之精为志”,皆是强调“志”是内在气机运化。
“情”是外在的表现,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另一方面,细纠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即情是情,志是志,所谓“见景生情,逢场作戏”,情与志有时也是不一致的。
《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第24章,厥病在线阅读
下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第03章,针解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