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眼病第三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43:41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 眼病第三


合一百三十三方 炙法二首 论一首

真珍散

主目翳覆瞳,睛不见物方∶

上光明朱砂(半两) 贝子(五枚,炭火烧,末之) 白鱼(七枚,炙) 干姜(末,半分)

上四味,研之如粉,以熟帛三筛为散,仰卧。遣人以小指爪挑少许敷眼中,瘥。亦主白肤翳。

七宝散

主目翳经年不愈方∶琥珀(一分) 白真珠(一分) 珊瑚(一分) 紫贝(一分) 马珂(一分) 朱砂(二分) 蕤仁(半两) 决明子(一分) 石胆(一分)

上九味,下筛极细,敷目中,如小豆,日三,大良。

矾石散

主目翳及 肉方∶矾石上上白者,末,纳如黍米大于翳上及 肉上,即令泪出,以绵拭之。令得恶汁尽,日一。其病逐恶汁出尽,日日渐自薄,便瘥。好上上矾石无过绛矾,色明净者,慎如疗眼当法也。

去翳方∶贝子(十枚,烧末)

上一味,捣筛,取如胡豆着翳上,日再,正仰卧,令人敷之,如炊一石米久,乃拭之。

息肉者加珍珠如贝子等分,研如粉。

治眼漠漠无所见决明洗眼方∶决眼子(二十五枚,《千金》作一合) 蕤仁 秦皮 黄连(宣州者佳,各半两《千金》作十八铢) 萤火虫(七枚)

上五味,以水八合,微火煎取三合,冷,以绵注洗目,日三度。

治五脏客热上熏(一作衡)眼,外受风寒,令眼病不明方∶地肤子(半两《千金》作二合) 柏子仁(一合半) 大黄(二两) 决明子(五合) 蓝子瓜子仁 蕤仁 茺蔚子 青葙子 蒺藜子(各二合) 菟丝子(一合,《千金》作二合) 黄连(一两半,宣州者) 细辛,(一合《千金》一两六铢) 桂心(七分) 萤火(一合,《千金》作六铢

上一十五味,捣筛,炼蜜和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食后日三服。

治肝膈上大热目暗不明方∶升麻 大青 黄柏(各三两) 射干 生玄参(四两) 蔷薇根白皮(各四两) 蜜(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两沸,细细含咽之。

治眼暮无所见方∶猪肝(一具)

上,细切,以水一斗煮取熟,置小口器中,及热以目临上,大开勿闭也。冷复温之,取瘥为度。

治热病瘥后百日内食五辛目暗方∶以鲫鱼作 熏之,如前法,良。

兔肝散主失明方∶兔肝(炙) 石胆 贝齿 芒硝 蕤仁 黄连 矾石(烧) 松叶 萤火 菊花 地肤子决明子(各一分)

上十二味,食后为散,服半钱匕。不知,稍稍加服。药不可废。若三日停,则与不服等。愈后,仍可常服之。

治风痰胸满眼赤暗方∶决明子 竹叶(《千金》二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防风 黄芩 枳实(炙,《千金》作二两) 泽泻(各三两) 芍药 柴胡(去苗) 栀子仁(各四两,一方无,《千金》作二两)细辛 芒硝(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千金》有大黄四两、升麻三两,无芒硝、防风、细辛,名泻肝汤。)眼暗方∶蔓荆子(一斗)

上一味,净淘,以水四斗煮,自旦至午,去汁易水,又煮。至晚去汁易水,又煮。至旦曝干,以布袋贮之,一度捣三升,以粥汁服三方寸匕。日三服,美酒等任性所便。

补肝汤

主肝气不足方∶甘草(炙) 黄芩 人参 桂心(各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泻肝汤

主脏中痰实热冲,眼漠漠暗方∶苦竹根(八两) 半夏(四两,洗) 干姜 茯苓 枳实 白术(各三两) 杏仁(去皮尖两仁) 干地黄(各一两) 细辛 甘草(炙,各二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

泻肝汤

主漠漠无所见,或时痛赤,腹有痰饮,令人眼暗方∶大黄 白术(各二两)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茯苓 桂心 人参 黄芩 细辛(各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半夏(四两,洗)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补肝汤

主肝气不足,两胁拘急痛,寒热目不明,并妇人心痛,乳痈胫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方∶甘草(三两,炙) 柏子仁(二两) 防风(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乌头(二两,炮)细辛(二两) 茯苓(一两) 蕤仁(一两) 桂心(一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芜菁子主明目病益肌肤方∶芜菁子(三升)

上一味,淘高着水煮二十沸,出,着水盆中淘之,令水清,接取以别釜煮之,水尽即添益,时尝看,味美漉出曝干,捣筛,酒饮等任意和服三方寸匕,日惟服七合,饱食任性酒服。

服治青盲方∶长尾蛆,净洗曝干作末,纳眼中瘥。

决明丸

主眼风虚劳,热暗运内起方∶石决明(烧) 石胆 光明砂 芒硝(蒸) 空青 黄连(不用渍) 青葙子 决明子(以苦酒渍,经三日曝干) 蕤仁 防风 鲤鱼胆 细辛

上十二味,等分,捣蜜绢筛,石研令极细,以鱼胆和丸如梧子,曝干研碎,铜器贮之勿泄,每取黄米粒大纳 中。日一夜一,稍稍加,以知为度。

补肝丸

主明目方∶地肤子(二合) 蓝子(二合) 蒺藜子(二合) 细辛(五合) 桂心(五分) 车前子(二合)子(二合) 青葙子(二合) 大黄(二两) 决明子(五合)

上十四味,捣筛,炼蜜和饮。服如梧子十五丸,可加至二十丸,慎热面食生冷酢滑油蒜猪鸡鱼荞麦黄米,眼暗神方也。

治目赤痛方∶雄黄(一铢) 细辛(一铢) 干姜(一铢) 黄连(四铢)

上四味,细筛绵裹,以唾濡头注药,纳大 ,必闭目,目中泪出,须臾自止,勿手近,勿用冷水洗。

又方∶雄黄(一分) 干姜(一分) 黄连(一分) 矾石(一分,烧半日)

上四味,合用之如前方,可加细辛一分。

治目赤口干唇裂方∶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一斤) 赤蜜(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两沸。下蜜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赤眼方∶取杏仁四十九颗,末之,绢袋裹饭底蒸之,热绞取脂,以铜青、胡粉各如大豆,干姜盐各如半大豆,熟研之,以鸡毛沾取掠眼中 头,日二。不过三,瘥。

赤眼方∶杏仁脂(一合) 盐绿(枣核大) 印成盐(三颗)

上三味,取杏仁脂,法先捣杏仁如脂,布袋盛,蒸热绞取,脂置蜜器中,纳诸药,直坐着其中,密盖二七日。夜卧注目四 ,不过七度,瘥止。

治赤眼不问久远方∶KT 砂(三两)

上一味,以酢浆 器中浸,日中曝之,三日药着器,四畔干者取如粟米大。夜着两 头不过三四度永瘥。并石盐石胆等尤佳。

治眼赤运白膜翳方∶麻烛一尺,薄批,猪脂裹使匝,燃烛以铜器承取脂,纳蕤仁三十枚,研胡粉少许,合和令熟,夜纳两 中。

又方∶枸杞汁洗目,日五度,良,煮用亦得。

治赤眼方∶石胆 蕤仁 盐绿 细辛(各一两) 生驴脂(一合)

上五味,为末,以乳汁和,夜点两 。

治眯目不明方∶椎羊鹿筋擘之,如披筋法,纳筋口中,熟嚼。擘眼纳着瞳子睑上,以手当睑上轻 之。

若有眯者,二七过, 便出之。视眯当着筋出来即止。未出者复为之。此法常以平旦日未出时为之,以瘥为度。出讫,当以好蜜注四 头,鲤鱼胆亦佳。若数 目痛,可间日 之。


秘传眼科龙木论的内容及其出处

《龙木论》内容,据历代医家及近代湖南名老中医李熊飞先生考证,均为唐宋时期文献。1、卷之首:总论12条出处(1) “审的歌发挥”为唐·刘皓的《刘皓眼论准的歌》首章;(2)“眼叙论”中的三因证治节录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方论》;(3)“五轮歌”、“内障眼法根源歌”、“针内障眼法歌”、“小儿歌”记录自“审的歌”(《刘皓眼论准的歌》在《宋志》中作“审的歌”);(4)“合药矜式”、“煎药诀”、“服药须知”、“点眼要诀”未查明出处。2、卷之1~卷之6:72证方论将眼科病证分内障23种病证,外障49种病证,是本书主要内容,也被认为是《龙树论》的原书内容。但《龙树论》各论30篇中仅提到33种眼病,与本书有较大差别。每证后均有七言或五言诗,应为《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7]。故本书72证方论的内容出处仍然是个谜,我们初步推测应是三卷本《龙树论》而非《医方类聚》中之一卷本《龙树论》中的内容。3、卷之7:诸家秘要名方共收集5家名方,除《诸病源候论》“针眼”外,均系宋代医家眼病名方,共38首,分别来自《三因极一病证方》、《普济本事方》、《是斋百一选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卷之8:针灸经从《圣济总录·针灸门》中辑录有关眼病的常用穴位及针灸方法。5、卷之9及卷之10:诸药辨证药性介绍眼科常用药155种,大部分出自《千金翼方》,小部分来自《唐本草》、《本草拾遗》、《大明本草》、《开宝本草》。6、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集》主要内容及出处(1)“眼论”、“论”、“钩割针镰”抄自《太平圣惠方》;(2)“五轮歌”、“八廓歌”、“论眼捷法”、“论眼昏花提要”出处待考;(3)“72问”抄自《永乐大典》(1704年)中《黄帝72证眼论》。《黄帝72证眼论》未注明作者姓名及时代,按其中《永乐大典》中的排序来看,当为宋代之书。此72问与《龙木论》中之72证相类,但具体内容不同。

被誉为药王的是谁

问题一:中国古代被誉为药王的人是谁?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d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 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 *** 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铡O群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 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 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 *** 、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 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乱,腹病胀满,尸ae恶风,癫狂鬼语,盅毒妖魅,温症”。 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

问题二:中国古代被誉为药王的人是谁?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问题三:我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谁?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薄名利,隋文帝、......>>

问题四: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问题五:在我国历史上被誉为诗圣画圣医圣药王的依次是什么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2、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
3、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4、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

问题六: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是?药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医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活了102岁。

问题七: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是__________________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问题八:古代那位医生被称为药王?我国民间信仰中的药王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史记》称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郡莫阝人。他精通医道,曾遇异人长桑君授以秘方奇术,能用肉眼视人五脏症结,遂以医名。他到处行医,在齐国号卢生;在赵国名扁鹊。他行医的特点是能随俗应变。据《新搜神记神考》曰:“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列子场问》中记载了其为鲁公扈、赵齐婴等人治病时,“剖胸探心,易而置之”的情景。另外《史记扁鹊传》中还记载了扁鹊神诊妙医的故事,如治愈了昏迷七天的晋国大夫赵筒子,救活了被人当死的萌国太子,指出将置齐桓公于死地的不治之症。扁鹊遂闻名于天下,被誉为神医。传说黄帝的大医名扁鹊,故以其名称之,秦太医嫉妒其高明医术,暗中派人将其刺杀了。因扁鹊医术神奇,医德高尚,遂被人们封为药王,立庙把之。
祭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墓所在地河间任邱县药王庙和其故乡莫阝州药王庙最为著名。据明人《稗史汇编》说,扁鹊墓在河北任邱县,该地有药王祠,祀扁鹊。祠前有地数亩。前来祈求药王看病者,先在神前祷告,然后以改(占卜用具)占卜。若占卜的结果为神灵答应治病的要求,那么就会指出取药之地点。据说,按此法掘上取药,服之辄愈。
《宋史许希传》载,北宋景枯元年(1034),仁宗病卧不起。医生许希以针炙法疗使之愈。仁宗封其为翰林医官,赐绊衣,银鱼及币器,许希拜谢完毕,又向西拜。六宗惑问其故,许希日:“扁鹊,臣师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师之赐,安敢忘师呼?乃清以所得之财修扁鹊庙。六宗遂敕封建扁鹊庙于京城西隅,诏封为“灵应侯”,后来明朝又封为“神应王”。学医者竞相求拜。
相传药王扁鹊的生日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据清初高士奇《扈从西巡回录》云:每年四月郑州民间有药王会。时黄淮以北,秦晋以东,商旅云集,来此贸易,江湖艺人,集此献艺。但见幕涨遍野,声乐震天,如此者二十来日方止,可见规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药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医孙思邀。制日唐书说其为京兆(今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周宣帝(579)时,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后长期隐居终南山,行医修道,隋唐统治者屡次派人到山中请他至京城为官,均辞谢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北宋崇宁二年(1103),赠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自注《老》、《庄》、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主张治病时必须天人合一,认为“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天转运,“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谓此为“天地之常数也”,人“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营)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称此为“人之常数也”。二者相结合,“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指出“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隔而为痛疽,弃而为喘,乏竭而为樵枯”,必须:“诊发乎面,变动乎形”,以此论天地,亦如此。所以提出“五纬盈缩,星辰铝行。日月薄蚀,车管飞流”为天地之危诊;“山崩上陷”为天地之痈疽;“奔风暴雨”为天地之喘;储川滇竭涸”为天地之焦枯。提倡“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圣德,辅之以人事”,最终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后人以此理论治病,救活了许多人,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又称之为真人。
孙......>>

问题九:我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谁?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埂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