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十·伤寒下,霍乱病状第六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28:53

《千金翼方》卷第十·伤寒下 霍乱病状第六


一十证,方三首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答曰∶当为霍乱,霍乱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当利,本素呕下利者,不治。若其人即欲大便,但反失气,而不利者,是为属阳明,必坚,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经竟故也。

下利后,当坚,坚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若不愈,不属阳明也。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必亡血,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四逆汤中加人参一两即是。

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

方(五苓散见结胸门∶)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脐上筑者,为肾气动,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利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至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至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药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暖,勿发揭衣被。

一方蜜和丸如鸡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夜二,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吐利止而身体痛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不解,脉微欲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方∶于通脉四逆汤中加猪胆汁半合即是,服之其脉即出,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吐利发汗,其人脉平,而小烦,此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芍药甘草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伤寒论》方之芍药甘草汤 3.1芍药甘草汤的别名3.2处方3.3功能主治3.4芍药甘草汤的用法用量3.5方解3.6芍药甘草汤的药理作用3.7摘录 4《伤寒大白》卷四方之芍药甘草汤 4.1组成4.2功能主治4.3各家论述 5《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芍药甘草汤 5.1组成5.2功能主治5.3芍药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6《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仲景方之芍药甘草汤 6.1组成6.2制备方法6.3功能主治6.4芍药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芍药甘草汤 1拼音 sháo yào gān cǎo tāng

2概述 芍药甘草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伤寒论》方之芍药甘草汤

3.1芍药甘草汤的别名

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3.2处方

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1]。

芍药12克 甘草12克

3.3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芍药甘草汤功能缓急止痛[1]。主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1]。

功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3.4芍药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分二次服[1]。

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3.5方解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3.6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1]。

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3.7摘录

《伤寒论》

4《伤寒大白》卷四方之芍药甘草汤

4.1组成

芍药、甘草、石膏、荆芥。

4.2功能主治

《伤寒大白》卷四方之芍药甘草汤功在调和阴血。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咽干烦燥。

4.3各家论述

此方妙在石膏、荆芥辛凉上焦,润其咽干烦燥,又籍其辛凉入血,助芍药、甘草下缓肝急,使其脚伸。

5《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芍药甘草汤

5.1组成

芍药3两,干地黄3两,黄耆3两,甘草(炙)1两半,人参1两,茯苓2两,麦门冬(去心)2两,生姜(切)2两。

5.2功能主治

《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芍药甘草汤主治肿疮发背。

5.3芍药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5合,分3次服。

6《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仲景方之芍药甘草汤

6.1组成

桂枝2钱,甘草(炙)1钱半,芍药1钱,白术1钱,附子(炮)1钱。

6.2制备方法

上锉,作一贴。

6.3功能主治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仲景方之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汗后恶寒。

6.4芍药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有那些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难经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脉经

古代医学著作都有什么?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