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十·伤寒下,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26:07

《千金翼方》卷第十·伤寒下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七证 一方四首 附方六首

伤寒阴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方∶妇人里 ,近隐处烧灰。

上一味,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

大病已后,劳复,枳实栀子汤主之。方∶枳实(三枚,炙) 豉(一升,绵裹) 栀子(十四枚,擘)

上三味,以酢浆七升,先煎取四升,次纳二味,煮取二升,纳豉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若有宿食,纳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瘥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大病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方∶牡蛎(熬) 泽泻 蜀漆(洗) 商陆 葶苈(熬) 海藻(洗) 栝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捣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甘草(炙) 人参(各二两) 石膏(一斤,碎)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以后,其人喜唾,久久不了,胸上有寒,当温之,宜理中丸。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

杂方附华佗曰∶时病瘥后七日内,酒肉五辛油面生冷醋滑房室皆断之,永瘥。

书生丁季受杀鬼丸方∶虎头骨(炙) 丹砂 真珠 雄黄 雌黄 鬼臼 曾青 女青 皂荚(去皮子,炙) 桔梗

上一十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大,带之,男左女右。

刘次卿弹鬼丸方∶雄黄 丹砂(各二两) 石膏(四两) 乌头 鼠负(各一两)

上五味,以正月建除日,执厌日亦得,捣为散,白蜡五两,铜器中火上消之,下药搅令凝丸如楝实,以赤谷裹一丸,男左女右,肘后带之。

度瘴散方∶麻黄(去节) 升麻 附子(炮去皮) 白术(各一两) 细辛 干姜 防己 防风 桂心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散,密贮之山中所在有瘴气之处,旦空腹饮服一钱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

老君神明白散方∶白术 附子(炮去皮,各二两) 桔梗 细辛(各一两) 乌头(炮去皮,四两)

上五味,粗捣筛,绛囊盛带之,所居闾里皆无病,若有得疫者,温酒朝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即瘥,或经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纳五升水中煮令沸,分温三服。

太一流金散方∶雄黄(三两) 雌黄 羊角(各二两) 矾石(一两,烧令汁尽) 鬼箭(削取皮羽一两半)

上五味,捣筛为散,以细密帛裹之,作三角绛囊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阁窗牖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朔旦平明时以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有病者亦烧熏之,若遭毒螫者以唾涂之。

务成子荧火丸 主辟疾病,恶气百鬼,虎野狼蛇虺 蜂虿诸毒 五兵白刃 盗贼凶害。昔冠军将军武威太守刘子南从尹公受得此方。以永平十二年,于北界与虏战败绩,士卒略尽,子南被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堕地,虏以为神人,乃解围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诸兄弟为将者,皆未尝被伤,累世秘之,汉末青牛道士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以传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军丸,一名武威丸,方∶荧火 鬼箭(削取皮羽) 蒺藜(各一两) 雄黄 雌黄 矾石(各二两,烧汁尽)羊角

上九味,捣筛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左臂,若从军系腰中勿离身,若家挂户上甚辟盗贼绝止也。


孙思邈被尊为药王还是药圣?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影响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 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请问甲鱼的背壳有何用

性味归经
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能与用法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癓瘕,久疟疟母。
《别录》: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
《药性论》:主宿食、症块、痃癖气、冷瘕、劳瘦,下气,除骨热,骨节间劳热,结实壅塞。治妇人漏下五色赢瘦者。
《日华子本草》:去血气,破感结、恶血,堕胎,消疮肿并扑损疚血,疟疾,肠痈。
《本草衍义补遗》:补阴补气。
《医学入门》:主劳疟、老疟、女子经闭,小儿痫疾。
《纲目》:除老疟疟母,阴毒腹痛,劳复,食复,斑痘烦喘,妇人难产,产后阴脱,丈夫阴疮,石淋;敛溃痈。
《江西中药》:治软骨病。
【用法用量】 9~24克,捣碎,先煎。
① 治男女骨蒸劳瘦:鳖甲一枚,以醋炙黄,入胡黄连10克,为末。青蒿煎汤服方寸匕。(孙思邈)
② 治骨蒸夜热劳瘦,骨节烦热,或咳嗽有血者:鳖甲500克(滚水洗,去油垢净),北沙参200克,怀熟地、麦门冬各300克,白茯苓150克,陈广皮50克。水五十碗,煎十碗,渣再煎,滤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炼蜜200克收。每早晚各服数匙,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③ 治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炙甘草30克,干地黄30克,生白芍30克,阿胶15克,麦冬15克(去心),麻仁15克,生牡蛎25克,生鳖甲40克。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
④ 治老疟久不断者:先炙鳖甲,捣末,方寸匕,至时令三服尽。(《补缺肘后方》)
⑤ 治温疟:知母,鳖甲(炙)、常山各100克,地骨皮150克,竹叶一升(切),石膏200克。上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猪、鱼。(《补缺肘后方》)
⑥ 治疟疾: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阿胶三分(炙),蜂蜜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金匮要略》鳖甲煎丸)
⑦ 治症癖:鳖甲、诃黎勒皮、干姜末。等分为丸,空心下三十丸,再服。(《药性论》)
⑧ 治心腹症瘕血积:鳖甲50克(汤泡洗净,米醋浸一宿、火上炙干,再淬再炙,以甲酥为度,研极细),琥珀三锅(研极细),大黄25克(酒拌炒)。上共研细作散。每早服10克,白汤调下。(《甄氏家乘方》)
⑨ 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鳖甲10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榈),川大黄50克(锉,微炒),琥珀75克。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鳖甲丸)
⑩ 治妇人漏下五色,羸瘦、骨节间痛:鳖甲烧令黄,为末,酒调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⑾ 治吐血不止:鳖甲50克(锉作片子),蛤粉50克(鳖甲相和,于铫内炒香黄色),熟干地黄75克(暴干)。上三味捣为细散。每服10克,食后腊茶清调下,服药讫,可睡少时。(《圣济总录》鳖甲散)
⑿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鳖甲一枚(炙,捣筛)。服方寸匕,食后,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⒀ 治石淋:鳖甲杵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三,下石子瘥。(《肘后方》)
⒁ 治上气喘急,不得睡卧,腹胁有积气:鳖甲5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杏仁25克(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赤茯苓50克,木香50克。上药捣筛为散,每服25克,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灯心一大束,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⒂ 治阴虚梦泄:鳖甲烧研,每用一字,以酒半盏,童尿半盏,葱白七寸同煎,去葱,日晡时服之,出臭汗为度。(《医垒元戎》)
⒃ 治产后早起中风冷,泄痢及带下:鳖甲如手大,当归、黄连、干姜各100克,黄柏长一尺、广三寸。上五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千金方》鳖甲汤)
⒄ 治小儿痫:鳖甲炙令黄,捣为末,取5克,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子母秘录》)
⒅ 治肠痈内痛:鳖甲烧存性,研,水服5克,日三。(刘禹锡《传信方》)
⒆ 治痈疽不敛,不拘发背一切疮:鳖甲烧存性,研掺。(《怪证奇方》)
⒇ 治痔,肛边生鼠乳,气壅疼痛:鳖甲15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槟榔10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10克。(《圣惠方》鳖甲散)
(21)治丈夫阴头痈肿:鳖甲一枚,上一味,烧焦末之,以鸡子白和敷之。(《千金翼方》)
(22)治牙痛:鳖甲。焙干轧成细末,贮于干燥器皿内备用临用时,取鳖甲粉0.5克放在烟斗内烟叶的表面上,点燃当烟吸。(《全展选编·五宫科》)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有那些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难经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脉经

古代医学著作都有什么?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