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七·妇人三,下痢第六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04:33

《千金翼方》卷第七·妇人三 下痢第六


方一十七首

阿胶汤

治产后下痢。

阿胶 当归 黄柏 黄连(各一两) 陈禀米(一升) 蜡(如棋子三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纳药,煮取二升,去滓,纳胶蜡令烊。分四服,一日令尽。

桂心汤

治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白蜜(一升) 干姜(二两) 当归(三两) 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炮去皮,破)

上七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日三。

羊脂汤

治产后下痢诸疗不断。

羊脂(五两) 当归 干姜 黄柏 黄连(各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脂令烊。分三服。

治产后下痢虚乏羸瘦方∶黄雌鸡(一只,冶如食注去脏,勿中水) 赤小豆(二升) 吴茱萸 独活 人参 黄连甘草(各二两) 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擘)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鸡豆,令余一斗,去鸡豆澄清,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鸡买成死者,勿杀。

治产后寒热下痢方∶鹿肉(三斤) 葱白(一把) 人参 当归 黄芩 桂心 甘草(各一两) 芍药(二两) 豉(一升) 生姜(切) 干地黄(各三两)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当归汤

治产后下痢腹痛。

当归 龙骨(各三两) 干姜 白术(各二两) 芎 (二两半) 熟艾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

甘草汤

治产后下痢,兼虚极白头翁加阿胶。

白头翁(二两) 黄连 秦皮 黄柏(各三两) 加阿胶 甘草(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

鳖甲汤

治产后早起中风,冷泻痢及带下。

鳖甲(如手大,炙令黄) 白头翁一两 当归 黄连 干姜(各二两) 黄柏(长一尺,广三寸)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无白头翁。)

干地黄汤

治产后下痢。

干地黄(一两) 白头翁 干姜 黄连(各一两) 蜜蜡(方寸) 阿胶(如手掌大,一枚)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蜡令烊。分三服,相去一炊顷。(《千金》无干姜。)

生地黄汤

治产后忽着寒热下痢。

生地黄(五两) 黄连 桂心 甘草(各一两) 淡竹皮(二升) 大枣(二十枚,擘)赤石脂(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取七升,去滓纳药,煮取二升五合。分为三服。

蓝青丸

治产后下痢。

蓝青(熬) 鬼臼(各一两半) 附子(炮,一两) 蜀椒(汗,一两半) 黄连(五两,去毛)艾甘草(炙,各二两)一方用赤石脂四两。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饮服二十丸。

赤石脂丸

治产后下痢。

赤石脂(三两) 当归 黄连 干姜 秦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蜀椒(汗) 附子(各一两,炮去皮)

上九味,捣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治产后下痢赤散方∶赤石脂(三两) 桂心(一两) 代赭(二两)

上三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十日当愈。

治产后下痢黑散方∶麻黄(去节) 贯众 桂心(各一两) 干漆(熬) 细辛(各二两) 甘草(三两,炙)

上六味,捣筛为散。麦粥服五指撮,日再,五日当愈。

治产后下痢黄散方∶黄连 大黄(各二两) 黄芩 虫(熬) 干地黄(各一两)

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日愈。(《千金》无大黄。)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方∶黄柏(一斤) 黄连(一升) 栀子(二十枚)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治妇人痢,欲痢辄先心痛腹胀满,日夜五六十行方∶神曲(熬) 石榴皮(各八两) 黄柏(切) 黄连(切) 乌梅肉 艾叶(各一升) 防己(二两) 附子(五两,炮) 干姜 阿胶(各三两,炙)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十丸,日三,渐加至三十四十丸。


桃花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伤寒论》方之桃花汤 3.1方名3.2桃花汤的别名3.3组成3.4功效主治3.5桃花汤的用法用量3.6使用注意3.7方解3.8临床运用3.9各家论述3.10附注3.11歌诀3.12摘录 4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之桃花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桃花汤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汤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桃花汤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之桃花汤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桃花汤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家塾方》之桃花汤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桃花汤的用法用量7.5摘录 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桃花汤 1拼音 táo huā tāng

2概述 桃花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具有温中涩肠止痢之功效。主治虚寒痢。本方是治疗虚寒血痢证的常用方。现常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3《伤寒论》方之桃花汤

3.1方名

桃花汤

3.2桃花汤的别名

三物桃花汤

3.3组成

赤石脂1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1两,粳米1升。

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1]

3.4功效主治

具有温中涩肠止痢之功效。主治虚寒痢。症见久泻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1]

固下,散寒,止利。少阴病23日至45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

3.5桃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7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3次。若1服愈,余勿服。

3.6使用注意

若热痢便脓血,里急后重、 *** 灼热者,禁用。[1]

3.7方解

本方主治因少阴阳衰寒盛所致的虚寒痢,治宜以温中涩肠止痢为法。方中赤石脂质重性温,入下焦血分而涩肠固脱为君药。干姜辛温祛寒,为臣药。粳米养胃厚肠,为佐药。诸药共起温中涩肠之效。[1]

3.8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虚寒血痢证的常用方。临床上以久痢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证治要点。久泻滑脱不禁者,虽无脓血,亦可用之。[1]

2.加减法:阳虚阴寒盛者,可加人参、附子、炙甘草,以补虚散寒;腹痛甚者,可加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止痛。[1]

3.本方现常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1]

4.慢性肠炎《浙江中医杂志》(1982;8:378):王某,女,52岁。1981年4月21日诊。患者久有慢性肠炎病史,大便溏薄,腹痛绵绵。今年正月初四因食油腻,下利不止,服土霉素、氯霉素、痢特灵等药后泻利稍减,但仍是日十余行,呈白色粘冻状,兼见小便不利,腹部冷痛,四肢发凉,面色青黄,精神萎靡,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证属脾阳虚衰,下元失固。治宜补脾回阳,温中固涩。方用赤石脂30g,粳米60g,干姜15g。服6剂,腹痛消失,大便已转正常。

5.癃闭《中医杂志》(1984;7:18):曾某,女,42岁。1978年4月5日诊。1977年10月起即作腹痛,少腹拘急,尿少而频,日排尿仅100200ml左右。曾经双氢克尿塞、速尿治疗,尿量增至15002000ml,腹胀随减,停药诸症又发。中药曾服八正散、五苓散、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等剂,亦仅服药时症状好转,停药复如旧,病趋重笃,刻下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口和纳呆,恶心欲呕,心烦易怒,少腹拘急,腹胀尿少,尿意频频,尿色白浊,大便干,34日一行,舌暗淡肥大,脉沉紧。此属脾肾阳气衰惫,枢机不运,气化无权。治宜温运脾肾阳气,枢转气机,方拟桃花汤:赤石脂60g,干姜、粳米各30g,清水煎至米烂熟为度,去渣,分昼三夜一温服,2日后大便通,小便利,色白浊,精神好转,寐安,纳食稍增,余症减轻。嘱再2剂,煎服法同前。4日后尿量增,腹胀、少腹拘急和心烦欲呕等证已除,面色转红润,纳增,舌体肥胖,苔净,脉沉紧,此中阳已运,肾气来复,原方再进,10日后舌脉复如常人,小便正常,大便通畅,遂以调理脾肾之剂善后。

3.9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②《医方考》: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假以从治耳;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阴有寒,则干姜1两,岂足以温?而石脂1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方乎?

③《古方选注》: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一若寒谷有阳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阳明经,干姜、粳米入足阳明经,不及于少阴者,少阴下利便血,是感君火热化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缓则亡阴矣。故取石脂一半,同干姜、粳米留恋中宫,载住阳明经气,不使其陷下;再纳石脂末方寸匕,留药以沾大肠,截其道路,庶几利血无源而自止,其肾脏亦安矣。

3.10附注

三物桃花汤(《杏苑》卷三)。

3.11歌诀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1]

3.12摘录

《伤寒论》

4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之桃花汤

4.1处方

干姜(三钱.炮) 赤石脂(七钱)

4.2功能主治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之桃花汤治伤寒下痢脓血。

4.3桃花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糯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4.4摘录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5《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汤

5.1处方

桃花(干者)6克 甘遂(炒)7.5克 郁李仁(去皮、双仁,别研膏)海蛤(捣碎,炒)枳实(去瓤,麸炒)大黄(锉,炒)各15克 木香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7.5克

5.2制法

上八味,先粗捣七味为末,与郁李仁和匀。

5.3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汤治五脏风壅,膈实不宜,大便秘涩。

5.4桃花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良久以干饭1匙压之,觉转动腹如雷鸣,即以热水洗足,泻下诸恶物后,即以糜粥助之。

5.5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6《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之桃花汤

6.1方名

桃花汤

6.2组成

赤石脂2两(捣筛),干姜2两,附子1两。

6.3主治

《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之桃花汤主治下痢赤白脓血。

6.4桃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得3升,服1升,日3次。

6.5摘录

《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7《家塾方》之桃花汤

7.1方名

桃花汤

7.2组成

桃花2钱,大黄1钱。

7.3主治

《家塾方》之桃花汤主治浮肿,大小便不通。

7.4桃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合,先纳桃花煮取1合2勺,纳大黄,煮取6勺,顿服。

7.5摘录

通天饮子简介

目录1拼音2《何氏济生论》卷三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通天饮子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通天饮子 1拼音 tōng tiān yǐn zǐ

2《何氏济生论》卷三

2.1方名

通天饮子

2.2组成

黄牛脑1具,川芎、白芷各等分(1方用川芎9钱,桔梗2两,陈皮2两,当归5钱,甘草2钱,细辛5钱)。

2.3主治

多年头风。

2.4通天饮子的用法用量

连酒服。

2.5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脑内,用厚绢包裹悬挂铫中,下好白酒2斤,蒸脑熟。

古籍中的通天饮子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头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星一寸半。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玉枕在络却后...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03 条文:上星通天主鼻渊,瘜肉痔塞灸能痊,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注:[1]上星、通天二穴,主治...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兽中】]犀角 、交州、宁州诸远山。犀有二角,以额上者为胜,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至端,此至神验。或云是水犀...

《海药本草》:[兽部卷第四]100.犀角 屑了,以纸裹于怀中良久,合诸色药物,绝为易。又按通天犀,胎时见天上物命过,并形于角上,故云通天犀也。...

《针灸甲乙经》:林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1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