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八·妇人四,崩中第一

中药大全 2023-09-21 06:58:46

《千金翼方》卷第八·妇人四 崩中第一


方三十六首

治妇人五崩,身体羸瘦,咳逆烦满少气,心下痛,面上生疮,腰大痛不可俯仰,阴中肿如有疮之状,毛中痒,时痛,与子脏相通,小便不利,常头眩,颈项急痛,手足热,气逆冲急,心烦不得卧,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酢噫苦,肠鸣漏下赤白黄黑汁大臭如胶污衣状,热即下赤,寒即下白,多饮即下黑,多食即下黄,多药即下青,喜怒心中常恐,一身不可动摇,大

鳖甲散方∶

鳖甲(炙) 干姜(各三分) 芎 云母 代赭(各一两) 乌贼鱼骨 龙骨 伏龙肝白垩 皮(炙,各一分) 生鲤鱼头 桂心 白术(各半两) 白僵蚕(半分)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散,以淳酒纳少蜜。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久病者十日瘥,新病者治妇人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于心,两胁肿胀,令人倚坐,气息乏少,食不生肌肤,腰背疼痛,痛连两脚,不能久立,但欲得卧,神验。

大慎火草散方

慎火草 白石脂 鳖甲(炙) 黄连 细辛 石斛 芎 干姜 芍药 当归 熟艾 牡蛎(熬) 禹余粮(各二两) 桂心(一两) 蔷薇根皮 干地黄(各四两)

上一十六味,捣筛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稍增至二匕。若寒多加附子及椒,用椒当汗,去目闭口者;热多加知母黄芩,加石斛两倍;白多加干姜白石脂;赤多(一方云青黑)加桂心、代赭各二两。

治妇人崩中及痢,一日夜数十起,大命欲死,多取诸根煎丸,得入腹即活。若诸根难悉得者,第一取蔷薇根,令多多乃合之。遇有酒以酒服,无酒饮服。其种种根当得二斛为佳。

蔷薇煎方

蔷薇根 柿根 菝 悬钩根(各一斛)

上四味,皆锉,合着釜中,以水淹使上余四五寸,水煮使三分减一,去滓。无大釜,稍煮如初法,都毕会汁煎如饴,可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日三服。

伏龙肝汤

治妇人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伏龙肝汤方∶伏龙肝(如弹丸大,七枚) 赤石脂 桂心 艾 甘草(炙,各二两) 生地黄(切,四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熟艾汤

治妇人崩中,血出不息,逆气虚烦,熟艾汤方∶熟艾(一升) 蟹爪(一升) 淡竹茹(一把) 伏龙肝(半斤) 蒲黄(二两) 当归(一两)干地黄 芍药 桂心 阿胶 茯苓(各二两) 甘草(五寸,炙)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九升煮艾,取一斗,去滓纳药,煮取四升,纳胶令烊尽,一服一升,一日令尽,羸人以意消息之,可减五六合。

地榆汤

治妇人崩中漏血不绝,地榆汤方∶地榆根 柏叶(各八两) 蟹爪 竹茹(各一升) 漏芦(三两) 茯苓(一两) 蒲黄(三合)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地榆根,减三升,纳诸药,更煮取四升。分服,日三夜一服。

甘草芍药汤

治妇人产后崩中去血,逆气荡心,胸生疮,烦热,甘草芍药汤方∶甘草(炙) 芍药 当归 人参 白术(各一两) 橘皮(一把) 大黄(半两)

上七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相去一炊顷。

榉柳叶汤

治妇人崩中下血,榉柳叶汤方∶榉柳叶(三斤) 麦门冬(去心) 干姜(各二两) 大枣(十枚,擘) 甘草(一两,炙)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榉柳叶取八升,去滓,纳诸药,又煮取三升。分三服。

蓟根酒

治妇人暴崩中,去血不止,蓟根酒方∶大小蓟根(各一斤,切)

上二味,以酒一斗渍五宿,服之,随意多少。

禹余粮丸

治妇人崩中赤白不绝,困笃,禹余粮丸方∶禹余粮(五两) 乌贼鱼骨(三两) 白马蹄(十两,炙令黄) 龙骨(三两) 鹿茸(二两,炙)

上五味,捣筛炼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稍加至三十丸。

大牛角中人散

治妇人积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沉重虚极,大牛角中人散方∶牛角中人(一枚,烧) 防风(二两) 干地黄 桑耳 蒲黄 干姜 赤石脂 禹余粮 续断附子(炮,去皮) 白术 龙骨 矾石(烧) 当归(各三两) 人参(一两)

上一十五味,捣筛为散,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渐加之。

调中补虚止血方

治妇人崩中下血虚羸少力,调中补虚止血方∶泽兰(熬,九分) 蜀椒(去目,闭口者,汗,七分) 代赭 本 桂心 细辛 干姜防风(各一两) 干地黄 牡蛎(熬,各一两半) 柏子仁浓朴(炙,各三分) 当归 芎甘草(

上一十七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神效。(一方用白芷龙骨各三分,人参七分为二十味。)

切痛不止方

治妇人崩中下血,切痛不止方∶桑耳(赤色) 牡蛎(熬令变色,各三两) 龙骨(二两) 黄芩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六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稍增,以知为度。

治妇人伤中崩中绝阴,使人怠惰,不能动作,胸胁心腹四肢满,而身寒热,甚溺血。

桑根煎方

桑根白皮细切一斗,麻子仁三升,淳清酒三斗,煮得一斗,绞去滓,大枣百枚去皮核,饴五升,阿胶五两,白蜜三升,复煎,得九升,下干姜末,浓朴阔二寸,长二尺末,蜀椒末三味,各一升,桂心长一尺二寸,甘草八两, 米末一升,干地黄四两,芍药六两,玄参五两,丸如弹丸,日三枚。

又方∶小蓟根叶(锉) KT 母(各锉十斤)

上一味,以水五斗,合釜中煮烂熟,去滓,纳铜器中,煎余四升。分四服,一日令尽。

(“KT ”字未详,不敢刊正。)

治妇人崩中方

白茅根(二斤) 小蓟根(五斤)

上二味,切,以水五斗合煎取四升,分稍稍服之。

丹参酒

治妇人崩中去血及产后余病。丹参酒方∶丹参 地黄 忍冬 地榆 艾(各五斤)

上五味,先燥熟舂之,以水渍三宿,去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酿如酒法,熟。初服四合,稍增之,神良。

治妇人崩中去赤白方∶取倚死竹蛭,烧末,饮服半方寸匕,神良。

治妇人崩中漏下方

取梧桐木长一尺,烧作灰,捣筛为散。以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妇人白崩中方

芎 (二两) 干地黄 阿胶 赤石脂 桂心 小蓟根(各二两)

上六味, 咀,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尽,绞去滓。分三服。

(《千金》有伏龙肝如鸡子大七枚。)

治妇人白崩中马通汁方

白马通汁(二升) 干地黄(四两) 芎 阿胶 小蓟根 白石脂 桂心(各二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七枚)

上八味, 咀,以酒七升,合马通汁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尽。分三服。

小牛角散

治妇人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月经未断为房室,即漏血;四曰经来举重伤妊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五贲之病,外实内虚,小牛角 散方∶小牛角 (五枚,烧令赤) 龙骨(一两) 禹余粮 干姜 当归(各二两) 阿胶(炙)续断(各三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有赤小豆、鹿茸、乌贼鱼骨,为十味。)治妇人缦下十二病绝产,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子脏坚,六曰子脏僻,七曰阴阳患痛,八曰腹强(一作内强),九曰腹寒,十曰五脏闭,十一曰五脏酸痛,十二曰梦与鬼为夫妇。

龙骨散方

(“缦下”《千金》作“淳下”)∶龙骨(三两) 白僵蚕(五枚) 乌贼鱼骨 代赭(各四两) 半夏(洗) 桂心 伏龙肝 干姜黄柏(各二两) 石苇(去毛) 滑石(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散。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多白加乌贼鱼骨、白僵蚕各二两;多赤加代赭五两;小腹寒,加黄柏二两;子脏坚,加姜桂各二两。各随疾增之。服药三月,有子住药。药太过多,生两子。当审方取药。寡妇童女不可妄服。

治产后下血不止方∶菖蒲(五两,锉)

上一味,以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阿胶散

治妇人下血阿胶散方∶阿胶(八两,炙) 乌贼鱼骨(二两) 芍药(四两) 当归(一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以蜜溲如麦饭。先食,以葱羹汁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一方桑耳一两。)治诸去血蛊方∶鹿茸(炙) 当归(各三两) 瓜子(五合) 蒲黄(五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稍增。

鲍鱼汤

治妇人漏血崩中,鲍鱼汤方∶鲍鱼 当归(各三两,切) 阿胶(炙,四两) 艾(如鸡子大三枚)

上四味,以酒三升水二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纳胶烊令尽。一服八合,日三服。

白垩丸

治妇人三十六疾,胞中病,漏下日不绝。白垩丸方∶邯郸白垩 牡蛎(熬) 禹余粮 白芷 乌贼鱼骨 干姜 龙骨 白石脂 桂心 瞿麦大黄 石苇(去毛) 白蔹 细辛 芍药 黄连 附子(炮去皮) 钟乳 茯苓 当归 蜀椒(汗,去目闭口者) 黄芩 甘草(炙,各半两)

上二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五丸,日二,不知渐加至十丸。

治妇人漏血不止,大崩中方∶龙骨 芎 附子(炮去皮) 芍药 禹余粮 干姜(各三两) 赤石脂(四两) 当归桂心(各一两) 甘草(五分,炙)

上一十味,捣筛为散。以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白多更加赤石脂一两。

马通汤

治妇人漏血,积月不止,马通汤方∶赤马通汁(一升,取新马矢绞取汁,干者水浸绞取无赤马凡马亦得) 当归 阿胶(炙)干姜(各一两) 生艾(一把) 书墨(半弹丸大)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马通汁及胶,微火煎取二升。适寒温,分再服,相去一炊顷饮之。

马蹄屑汤

治妇人白漏不绝,马蹄屑汤方∶白马蹄(炙令焦,屑) 赤石脂(各五两) 禹余粮 乌贼鱼骨 龙骨 牡蛎(熬) 干地黄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治妇人漏血不止方∶干地黄 大黄(各六两) 芎 (四两) 阿胶(五两)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七味, 咀,以酒一斗,水五升合煮,取六升,去滓,纳胶烊令尽。一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马蹄丸

治妇人白漏不绝,马蹄丸方∶白马蹄(四两,炙令黄) 乌贼鱼骨 白僵蚕 赤石脂(各二两) 禹余粮 龙骨(各三两)

上六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不知渐加至二十丸。

治妇人漏下慎火草散方

慎火草(十两,熬令黄) 当归 鹿茸(一作鹿角) 阿胶(炙,各四两) 龙骨(二分)

上五味,捣筛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蒲黄散

治妇人漏下不止,蒲黄散方∶蒲黄(半升) 鹿茸(炙) 当归(各二两)

上三味,捣筛为散。酒服半方寸匕,日三服,不知渐加至一方寸匕。

治妇人胞落不安,血漏下相连,月水过度,往来或多或少,小腹急痛上抢心,胁胀,食不生肌方∶蝉甲(三两,炙) 禹余粮 干地黄(各六两) 蜂房(炙) 蛇皮(炙,各一两)皮(一具,炙) 干姜 防风 乌贼鱼骨 桑螵蛸(炙) 虫(熬)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兔肝散简介

目录1拼音2《千金翼》卷十一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兔肝散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兔肝散 1拼音 tù gān sǎn

2《千金翼》卷十一

2.1方名

兔肝散

2.2组成

兔肝(炙)1分,石胆1分,贝齿1分,芒消1分,蕤仁1分,黄连1分,矾石(烧)1分,松叶1分,萤火1分,菊花1分,地肤子1分,决明子1分。

2.3主治

失明。

2.4兔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于食后服半钱匕。不知,稍稍加服,药不可废,若3日停,则与不服等,愈后仍可常服之。

2.5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兔肝散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三]眼暗第五 辛目暗方。上以鲫鱼作熏之,如前法良。《千金翼》兔肝散主失明方。兔肝(炙)石胆贝齿芒硝蕤仁黄连矾石(...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眼病第三]矾石散 百日内食五辛目暗方∶以鲫鱼作熏之,如前法,良。兔肝散主失明方∶兔肝(炙)石胆贝齿芒硝蕤仁黄连矾石(...

《普济方》:[卷七十二眼目门]肾肝虚眼黑暗 川芎防风(去芦各二两)菊花楮实(拣焙)上为末。炼兔肝丸(出圣济总录)治肝肾虚。目黑暗不明。冷泪时出。...

《普济方》:[卷八十一眼目门]目昏暗 去心)独活(去芦头)桂(去粗皮)为散。每服一钱。兔肝丸(出圣惠方)治肝肾气虚。眼目昏暗。久视无力。兔...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目见黑花飞蝇

景天花散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景天花散的用法用量6摘录附:1古籍中的景天花散 1拼音 jǐng tiān huā sǎn

2处方景天花(慢火焙干)1钱,红曲(拣)半两,朴消3钱。

3制法上为细散。

4功能主治脾肺风毒,遍身发(疒咅)(疒畾),搔痒烦躁。

5景天花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食后、临卧温酒调下。

6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一

古籍中的景天花散 《普济方》:[卷一百七诸风门]风(附论) 以白蜜入前研药。搅为稀膏。用涂患处。干即易之。景天花散(出圣济总录)治脾肺风毒。遍身发。瘙痒烦躁。景...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一]风 囊盛。内大囊中。治脾肺风毒。遍身发。搔痒烦躁。景天花散方景天花(慢火焙干一钱俗谓慎火草)红曲(拣半两...

《普济方》:[卷一百八诸风门]风瘙瘾疹(附论) 瘾疹。心闷。犀角屑川升麻防风(去叉)元参白藓皮景天花白蒺藜(微炒去刺)人参(去芦)细散。研入牛黄枫...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崩中下血第三十八 僵龙骨白胶阿胶牛角腮阳起石地榆生地茜根白芷艾叶景天花乌贼鱼骨小麦的小蓟根《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四]治风瘾疹诸方

被誉为药王的是谁

问题一:中国古代被誉为药王的人是谁?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d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 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 *** 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铡O群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 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 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 *** 、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 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乱,腹病胀满,尸ae恶风,癫狂鬼语,盅毒妖魅,温症”。 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

问题二:中国古代被誉为药王的人是谁?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问题三:我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谁?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薄名利,隋文帝、......>>

问题四: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问题五:在我国历史上被誉为诗圣画圣医圣药王的依次是什么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2、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
3、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4、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

问题六: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是?药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医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活了102岁。

问题七: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是__________________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问题八:古代那位医生被称为药王?我国民间信仰中的药王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史记》称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郡莫阝人。他精通医道,曾遇异人长桑君授以秘方奇术,能用肉眼视人五脏症结,遂以医名。他到处行医,在齐国号卢生;在赵国名扁鹊。他行医的特点是能随俗应变。据《新搜神记神考》曰:“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列子场问》中记载了其为鲁公扈、赵齐婴等人治病时,“剖胸探心,易而置之”的情景。另外《史记扁鹊传》中还记载了扁鹊神诊妙医的故事,如治愈了昏迷七天的晋国大夫赵筒子,救活了被人当死的萌国太子,指出将置齐桓公于死地的不治之症。扁鹊遂闻名于天下,被誉为神医。传说黄帝的大医名扁鹊,故以其名称之,秦太医嫉妒其高明医术,暗中派人将其刺杀了。因扁鹊医术神奇,医德高尚,遂被人们封为药王,立庙把之。
祭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墓所在地河间任邱县药王庙和其故乡莫阝州药王庙最为著名。据明人《稗史汇编》说,扁鹊墓在河北任邱县,该地有药王祠,祀扁鹊。祠前有地数亩。前来祈求药王看病者,先在神前祷告,然后以改(占卜用具)占卜。若占卜的结果为神灵答应治病的要求,那么就会指出取药之地点。据说,按此法掘上取药,服之辄愈。
《宋史许希传》载,北宋景枯元年(1034),仁宗病卧不起。医生许希以针炙法疗使之愈。仁宗封其为翰林医官,赐绊衣,银鱼及币器,许希拜谢完毕,又向西拜。六宗惑问其故,许希日:“扁鹊,臣师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师之赐,安敢忘师呼?乃清以所得之财修扁鹊庙。六宗遂敕封建扁鹊庙于京城西隅,诏封为“灵应侯”,后来明朝又封为“神应王”。学医者竞相求拜。
相传药王扁鹊的生日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据清初高士奇《扈从西巡回录》云:每年四月郑州民间有药王会。时黄淮以北,秦晋以东,商旅云集,来此贸易,江湖艺人,集此献艺。但见幕涨遍野,声乐震天,如此者二十来日方止,可见规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药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医孙思邀。制日唐书说其为京兆(今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周宣帝(579)时,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后长期隐居终南山,行医修道,隋唐统治者屡次派人到山中请他至京城为官,均辞谢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北宋崇宁二年(1103),赠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自注《老》、《庄》、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主张治病时必须天人合一,认为“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天转运,“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谓此为“天地之常数也”,人“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营)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称此为“人之常数也”。二者相结合,“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指出“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隔而为痛疽,弃而为喘,乏竭而为樵枯”,必须:“诊发乎面,变动乎形”,以此论天地,亦如此。所以提出“五纬盈缩,星辰铝行。日月薄蚀,车管飞流”为天地之危诊;“山崩上陷”为天地之痈疽;“奔风暴雨”为天地之喘;储川滇竭涸”为天地之焦枯。提倡“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圣德,辅之以人事”,最终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后人以此理论治病,救活了许多人,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又称之为真人。
孙......>>

问题九:我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谁?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埂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