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医书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3、《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
4、《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扩展资料 1、《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4、《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中医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古代医药代表书籍有如下: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 脉沉小 ”,沉代表病在里,小代表阳气虚,属少阴证。《伤寒论》里讲少阴证是“脉微细但欲寐",血脉系统被寒水包住,脉变得很小。
麻黄汤在经方里又称为“返魂汤”,病人阳不够时用青龙硬把阳叫回来。这里病人水病,里阳不够时用麻黄附子汤壮里阳,利小便。脉浮代表病在表,用杏子汤发汗。杏子汤方缺失了,按照方义,倪师判断为麻黄杏仁甘草汤,而非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用于肺里燥热,有咳有喘时用,有表实汗透发不出来,咳黄痰,无胃口。麻杏甘石汤加上桂枝生姜红枣就是大青龙汤,而这里是水肿,怎么会有喘咳。
可见,这一条辨里一个是麻黄附子甘草汤,一个是麻黄杏仁甘草汤。用杏仁不用附子目的就是要壮肺,肺的胸阳不够时,会被寒束住,而肺主皮毛,因此水会被阻在皮肤毛孔下。这个时候用麻黄将肺打开来发肺里的汗,然后用杏仁把肺里失去的津液补足,麻黄和杏仁等量用,所以这个杏子汤也是个利水的方子,即当病人“ 水之为病 ”,脉为浮时,宜杏子汤。
少阴证的主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在这里不是用来发汗而是利尿的,之所以能利尿是因为阳,一个人阳虚时会积水。
“ 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 ”,这个条辨讲的是“无水”,没有真正的积水病,病人是“虚胀“不是直正的水胀。所谓虚胀就是有胀闷感但是没有水病,这种是属于气病,气病会肿胀。气胀跟水胀不一样,水肿病人的皮肤和脸色一定会很光润很亮,眼袋一定会膨起来,脉都会比较沉,有时候按到肿的地方就会凹陷下去一小洞,都是因为有积水在里面,水在里面累积最明显的表症是小便变得很少,然后喝水又很难过,喝不下去,病人也不会口渴,这是一般标准的水肿病症状。
水很重时才会用到蒲灰散,一般用防己黄耆汤、防己茯苓汤、麻黄附子汤、麻黄杏子汤等都可以把水排掉,用到蒲灰散已是病人汤药无法下肚了。
流汗时跳入水中,冷水束到表,汗无法透发,汗离开汗腺后不会再回去,便停在皮肤下,日积月累渗入肌肉,“ 身体肿 ”,影响到三焦系统,三焦系统里的营养无法去滋润四肢,便渗透出来,所以流出来的黄色的汗,那是三焦的本色。
治黄汗有两方,一个收敛,一个发散。 表虚时用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是收敛方。
苦酒即醋,醋和芍药均收敛,桂枝发散,桂芍等量用时,血液循环会加速,加速时加点醋收敛它,使之不伤正气,只希望把堵塞的表汗去掉,重用黄耆清除未透发的汗,故能固表,配合桂芍,旧水被排掉,新水被运送到四肢,同时用酸醋把黄汗收回三焦。
七碗水加一碗醋,煮成三碗。“ 若心烦不止者 ”,是因为醋喝太多了,药停了就好了。
古代人得黄汗病的属于劳力之人,多见于船夫,然现代社会也有黄汗病,出了大汗跳入泳池就是在制造黄汗,一热一冷,日积月累,流出的汗是黄的,身体其他部位都不黄。此方一剂知,效果很好。
黄汗,实症用桂枝加黄耆汤,是发散方。
“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 ”,得到这类黄汗病的时候,其表症一样是流汗多而且是黄色的,两个膝盖胫骨都很冷。“ 假令发热 ”,假使膝盖这边是发热的话,就是属于历节病,历节代表里面是寒湿的,跟黄汗没有关系,黄汗病膝盖是冰冷的。西医讲的尿酸过多就是痛风,这时候历节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烫,这种热到好像被热水烫到的感觉,受不了的热与电掣般的痛。如果是病人有热证就是属于历节,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如果是胫冷才是我们这里的治症。
“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 ”,吃饭后就流汗,黄昏的时候也会盗汗,“ 此荣气也 ”,这表示病在血分。午后开始阴气始盛阳气始衰,黄昏时阳是要入阴的,与清晨相反,清晨的时候阴气很盛,阳气慢慢出来,所以人会醒过来。“ 暮盗汗 ”代表阳无法入阴。
“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甲错就是皮肤很干燥,有白色皮屑脱落。所有恶疮均属湿热症,湿热太盛。“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 ”,一流汗就很轻松,后面的条辨讲的都是湿热的症状。这种黄汗是因为表实无法得汗,造成三焦的水无法排出去,若能出汗,黄汗就不会发。
用桂枝汤发汗,用黄耆退黄,此黄非肝胆的阴黄,而是三焦的黄。常言到,黄耆补气当归补血,补什么气?气就是水,让水气化靠黄耆。
黄汗的两个处方都是汗水有问题,都靠黄耆,一个是发,一个是收,而黄耆是相同的。黄耆的作用是固表,同时不让病再回头。桂枝汤里加黄耆,桂枝、芍药各三两,黄耆只用二两,主力是桂枝汤。历节也会有黄的现象,膝盖里的风湿如果开刀拿出来看都是黄水,这是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不在三焦油网中。平常看到小孩子皮肤非常不好、非常粗糙,都可以开桂枝汤加黄耆。但是如果黄汗很严重,病人表又虚掉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桂枝芍药苦酒汤。两个处方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是实症用的,一个是虚症用的。
“ 腰以上汗出,下无汗 ”或“但头汗出”,都代表身体内有湿,当有湿时赶快要把湿排掉,排湿的方法很多,白术茯苓排湿,怕胃口大人会胖,用苦温化湿,苦药温药配合用,如乌梅丸。“但头汗出”可用防己黄耆汤之类。
“ 身疼重 ”代表表实,吃的食物变成营养后经脾的吸收送入三焦再供应到全身,表实后三焦的营养到表后透发不了,新的营养又一直在制造,结果堵在三焦油网里。实际上,腰以上汗是被逼出来的,而非真正的表虚,正常人出汗是全身的。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二·本草上,草部上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