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石流黄

中药大全 2023-09-21 03:43:26
(流旧作硫,御览引作流,是)

味酸温。

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御览引云:石流青、白色,主益肝气明目,石流赤,生羌道山谷)。生山谷。

吴普曰:硫黄一名石留黄,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苦无毒,或生易阳,或河西,或五色,黄是潘水石液也(潘,即矾,古字),烧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日采,治妇人血结(御览云:治妇人绝阴,能合金银铜铁)。

名医曰:生东海牧羊山,及太山河西山,矾石液也。

案范子计然云:石流黄出汉中,又云刘冯饵石流黄而更少。刘逵注吴都赋云;流黄,土精也。

●《神农本草经》目录

《金匮要略》笔记3|《伤寒论》总结

整本《伤寒论》共有113方,归纳为三大类以帮助记忆:

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

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

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

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不用寒药无法渲泻。

三、温补方:姜附类(干姜附子),辛热,目的是回阳救逆。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温不补 ,药性不温是补不进身体里的,这个“补”非滋补类的四物汤之类,而是吴茱萸、干姜、附子、蜀椒类,用温药来补。

张仲景在经方中用 人参 是为了: 养阴退热 ,而非滋补,阴液不够时会发热。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续伤寒篇—霍乱

医学著作有哪些 有什么好的医学著作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