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在线: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中药大全 2023-09-21 02:13:48
神农本草经三卷,所传白字书。见大观本草。按嘉祐补注序云,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开宝重定序云,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据此则宋所传黑白字书,实陶弘景手书之本,自梁以前,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故其说药性主治,各家殊异,后人纂为一书,然犹有旁注,或朱墨字之别,本经之文以是不乱。旧说,本草之名,仅见汉书平帝纪及楼护传,予按艺文志有神农黄帝食药七卷,今本为食禁,贾公彦周礼医师疏,引其文,正作食药。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书。贾公彦引中经簿,又有子仪本草经一卷,疑亦此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其卷数不同者,古今分合之异。神农之世,书契未作,说者以此疑经,如皇甫谧言,则知四卷成于黄帝。陶弘景云,轩辕以前,文字未传,药性所主,尝以识识相因,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当于素问同类,其言良是。且艺文志,农、兵、五行、杂占、经方、神仙诸家,俱有神农书,大抵述作有本,其传非妄,是以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有神农经、春秋传注,贾逵以三坟为三皇之书,神农预其列。史记言,秦始皇不去医药卜筮之书,则此经幸与周易并存。颜之推家训乃云,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按嶭综注张衡赋,引本草经,太一禹余粮,一名石脑,生山谷,是古本无郡县名;太平御览,引经上云,生山谷或川泽,下云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经文也。其下郡县,名医所益,今大观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云某山川谷,某郡川泽,恐传写之误,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后,有吴普李当之,皆修此经,当之书,世少行用。魏志华陀传,言普从陀学,隋经籍志称吴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本草云,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内不复存,惟诸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是普书宋时已佚,今其文惟见掌禹锡所引,艺文类聚、初学记、后汉书注、事类赋诸书,太平御览,引据尤多,足补大观所缺,重是别录前书,因采其文附于本经,亦略备矣。其普所称,有神农说者,即是本经,大观或误作黑字,亦据增其药物,或数浮于三百六十五种,由后人以意分合,难以定之。其药名,有禹余粮、王不留行、徐长卿、鬼督邮之属,不类太古时文,按字书以禹为虫,不必夏禹,其余名号,或系后人所增,或声音传述,改古旧称之致,又经有云,宜酒渍者,或以酒非神农时物,然本草衍义,已据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谓酒自黄帝始,又按文选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与杜康绝交书曰,康字仲宁,或云黄帝时人,则俱不得疑经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又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远,不覩医经本草之书,方家循守俗书,不察古本药性异同之说,又见明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其名已愚,仅取大观本,割裂旧文,妄加增驳,迷误后学。予与家凤卿集成是书,庶以辅冀完经,启蒙方伎,略以所知,加之考证,本经云,上药本上经,中药本中经,下药本下经,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录别为一卷,陶序朱书云,本草经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论,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合三品,此名医所改,今依古为次,又帝王世纪,及陶序,称四卷者,掌禹锡云,按旧本亦作四卷。韩保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若此,则三四之异以有序录,则抱朴子养生要略。太平御览所引起神农经,或云问于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云,皆经所无。或亦在序录中,后人节去之耳,至其经文或以痒为养,创为疮。淡为痰,注为蛀,沙为砂,兔为菟之类,皆由传写之误,据古订正,勿嫌惊俗也,其辨析物类,引据诸书,本之毛诗,尔雅,说文,方言,广雅,诸子杂家,则凤卿增补之力俱多云.

阳湖孙星衍撰。

●《神农本草经》目录

医学四大著作学习先后顺序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著作可谓是数量巨大。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的《千金方》等等数不胜数。其中被誉为中医界的“四大名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二、《难经》

它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难经》”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三、《伤寒杂病论》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后亡佚。经后人整理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四、《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这四部著作一直被医家奉为必读经典。其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不仅见解独到和深厚,而且具有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化,它们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中医自学必读书籍

好想学好中医,请看下面我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医自学必读书籍,希望您喜欢!

中医智库推荐的20本中医必读医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

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

《金匮要略》

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网友评论:学医者必须精读深思者也。

《医学三字经》

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网友评论:精简,初学者实用,推荐使用,医理写的很好。

《濒湖脉诀》

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7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读者背诵,后半部分为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的《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全面论述了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等问题。原书语言简练,易诵易记,适合广大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网友评论:结合着经络的书籍看,还真不错,描述清晰易懂!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十卷,清?黄元御撰。他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体系,辨证

治疗,尤重中气。黄氏自谓其说远承先圣之心,故将其撰书留世,命名为《四圣心源》。《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体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将理论与临床完美结合,可以执简驭繁,帮助后学更好地领悟中医的真谛。

全书文辞工美,医理圆周,前述理论,后列诸病,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综合性中医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网友评论:原来经典离我如此之近,阅读和理解的感受如此之亲切,仿佛有先师耳提面命,带着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知识的懵懂,摸索四圣心源里面的珠宝、玉石,好书,要精读! 中医智库网整理的电子版本,制作堪称精美,不妨一看。

《脉经》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O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

网友评论:中医四诊中?望闻问切?,切脉虽然放在最后,却是最考功力的。诸位请想想,单凭手指在腕部皮肤上的触感,竟能定出十八般脉相来,不下点苦功是做不到的。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成为最早的,最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最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惟一完整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网友评论:选本需谨慎,中医智库的版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并增加导读与穴名索引,便于读者理解和检索。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

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由于《温病条辨》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温病条辨》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温病条辨》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网友评论:相信诸位朋友家庭常备药中应该有一味?银翘片?,或者与之相似的?板蓝根冲剂?。这些都是感冒常用药,在风寒发热初起时,喝上一两包,往往立刻见效。?银翘散?这味药的地位上升,起源于《温病条款》。吴鞠通极推崇这个方子,认为它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温病条款》里的许多方子,都在?银翘散?的基础加减而来。可以说银翘散之于《温病条辨》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为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全书共10卷。卷1为医论和图说。医论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分及脏腑、生理等。卷2提纲挈领地阐析中医的脉学、诊法。卷3-4为本草征要,以《本草纲目》为主,精选常用药物400余概括主治功效,并采诸爱学说、参以已见予以阐释。卷5-10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0余种病证的病机和治疗,并附医案。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址年丁丑(1637)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药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网友评论:中医入门必读综合性医书。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原本共190多万字。52卷。它共收集品物1892种。其中植物1094种。动物443种。矿物161种。其他194种。收录药方11096个。绘制了插图1110幅。该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再以类为纲、以药为目,又在每种药物之下。以药名为纲、以八项分析为目。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 网友评论:大爱李时珍伯伯,我爱死你的著作。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本稿选择善本作为底本,并参考多种校本,进行校勘、注释,并撰写导读,供中医从业人士、爱好者和学生参考使用。《诸病源候论》50卷,共分70门,载录内外妇儿诸科1739种病候,叙述了各种病候的病因、病理与证候。

网友评论:外台,千金载方病机大抵遵循此书。不读此书,千金方,外台很多组方思路根本无法理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清末民国初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张锡纯所著。影响颇大。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前七期30卷于1918~1934年陆续刊行。其中前三期合编为医方,按治阴虚劳热、治喘息、治消渴、治淋浊等证候分34类,收录奇效验方180余首;第四期为中西药物讲义,介绍中药80余味,常用西药近50味;第五期为医论医话;第六期为医案,栽虚劳喘嗽、血病、肢体疼痛等临床验案百余则;第七期为伤寒论讲义,系张氏去世后,其子张荫潮整理遗稿后付梓而成,并附温病遗方8首;第八期为其孙张铭勋1957年所献张氏未出版的遗稿。此书是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不仅内容丰富,且独树一帜,中西结合,大胆创新,在医林中影响颇深,

网友评论:近代医书第一可法之书。

《备急千金要方》

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医家奉为研习医学的必读书。全书共30卷,汇集了晋唐以前大量医药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德、医学教育、治则、诊断、处方用药、妇、儿、五官、内、外、急救各科诸病证治,及食疗养生、房中、脉法、针灸孔穴等,记载了丰富而宝贵的医药学经验与文献资料,迄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是一份可供深入挖掘的宝藏。

网友评论:思邈先生以?千金?二字来作为书名。思邈先生不仅依此常常提醒自己,也希望别的人在学医或者从医的时候可以更好运用自己的知识,从而避免一些错误。所以这部书里,他根据自己个人丰富的从医经历而提出的关于诊治的要诀,针灸的方法,以及养生的方法等内容,都描述得非常详尽,是部很好的入门书籍。

《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撰,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方书。全书共八卷,所论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各脏器急慢性疾患以及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眼科等病证。每病皆论及病候,略记病因,审明治法,依法立方,据方配药,并兼以针灸。用方药简易得,价廉而效;针灸不言腧穴,只言分寸,明了实用,因此实用价值颇高。

网友评论:非常实用,学医者应该深入研究。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

网友评论: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

《汤头歌诀》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此乃清朝名医汪昂所撰的方剂学著作,其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

网友评论:便于中医初学者习诵,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药性赋》

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网友评论:概括了各种药的药性,口诀通顺。简了。作为记忆区分药性很好的书 ,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7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