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梅丸
原文: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338)
2.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伤寒论》(294)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方:
伤寒论: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干姜十两? 川椒四两,出汗? ?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如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金匮要略: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注:
东子:
比例:乌梅(15)三百枚? 细辛(1.5)六两? 附子(1.5)六两,炮,去皮? 黄连(4)十六两? 当归(1)四两? 黄柏(1.5)六两? 桂枝(1.5)六两,去皮? 人参(1.5)六两? 干姜(2.5)十两? 川椒(1)四两
台湾科中比例:乌梅(20)三百枚? 细辛(2)六两? 附子(2)六两,炮,去皮? 黄连(5)十六两? 当归(1.5)四两? 黄柏(2)六两? 桂枝(2)六两,去皮? 人参(2)六两? 干姜(3)十两? 川椒(1.5)四两
与柴胡桂枝汤合方比例:
东子:凡厥阴病,必用姜、附、黄连。厥阴病者寒热错杂,阴阳俱病。厥阴病者以乌梅丸为主治。乌梅丸中附子细辛易致胸闷咽痛,可用黄芩拮抗,宜合黄芩类方。有柴胡证者,宜合柴胡类方。心下心窝部疼热者,宜合小陷汤。便秘,屁臭者,合大黄类方。耳前后肿者,宜用三黄拮抗。服后欲呕反酸者,宜合吴茱萸类方。服吴茱萸类热药而头偏痛者,渴者,眼角内眦偏红者,淋巴结肿痛者,宜合石膏类方,或加银翘。
丑时:1点至3点,卯时:5点至7点。
修普贤行:乌梅汤其实不难喝,药味难喝是各位未按原方比例配药!我做过实验,按黄师《经方一百首》上的配比,“乌梅30g,此汤较难喝,若“乌梅”20g,此汤更难喝!若“乌梅”50g,其他药配比不变,此汤微酸,“苦·辣·辛”三味几乎不觉!非常好喝!除非没有此病之人,才觉味怪!这与临床上有湿热病的患者喝有黄连黄芩的汤药是感觉不到药苦,一旦病减,立刻说苦难下咽!此是我临床屡试不爽的经验之谈!请大家印证!请多指教!谢谢黄师分享教导!
医案:
爱山:李某,女,68岁。脐周夜间(12点左右)有物上冲皮起,患者经常出现从足二拇指起沿腿上冲,至腹部则支撑难忍,至胸则心悸不安,至咽部则呼吸困难,至头部则头晕。上冲时有发热感觉。平素胃部嘈杂,口涩口渴咽干,欲饮,即使夜间也需饮水方可。心烦甚。四肢怕冷,冬日往往手会发红。自觉四肢肌肉有收缩发紧疼痛感。舌暗。患者诉气上冲均在右侧。有胆囊摘除术史。黄连9黄柏12黑附子9干姜6细辛6花椒5党参15当归15肉桂桂枝各6乌梅30.
2014.10.25及2014.11.02二诊、三诊均示病症逐渐好转痊愈。(患者脸颊有发紫的感觉)
黎氏医馆:2012 11 5 李某,女,42岁 。夜晚磨牙多年,每到半夜‘咯吱咯吱’响过不停,其夫不堪其扰,只得分床而眠,去年曾到我处诊治,因辨证不得法而无效,因今年有加重之势,后牙已磨损严重,到西医牙科诊治而无良法,开一牙套晚上护牙用。因其平时一些小病都是我为其治好,故又来找我诊治,其人肤黄,性格急易发火,冬天下肢冰凉,余无特殊。既往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已切除,妊娠时得过胆汁淤积中合证。经常头晕头痛。舌质红少苔,双寸偏浮,右关尺弦细,左关弦,尺沉迟。从厥阴论治,乌梅丸加芍药甘草汤主之。乌梅30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细辛6克 附片10克 花椒3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当归12克 党参10克 芍药35克 甘草12克 五味子10克? 五剂。五剂完后,其夫诉磨牙频率明显减少,又服五剂再来诉只有翻身磨两下便自止,两口子非常高兴说再也不分床睡了,我说此症顽固怕复发再服五剂巩固之。
临证思维:上月曾到南京参加经方会,收益不小,此案便是从顾值山老师讲解《乌梅丸临床应用心得》而来,很多病从丑到卯时发作性的疾患可以考虑乌梅丸,如半夜咳嗽,发热,磨牙,盗汗等等,非常精彩,我记忆尤深,又从江湖医侠老徐那儿学会脉相三部六位不等便可从厥阴论治,更坚信用乌梅丸,自作发挥加了芍药甘草汤柔肝息风解痉。不想果有奇效。
......
乌梅丸比例:乌梅(15)三百枚? 细辛(1.5)六两? 附子(1.5)六两,炮,去皮? 黄连(4)十六两? 当归(1)四两? 黄柏(1.5)六两? 桂枝(1.5)六两,去皮? 人参(1.5)六两? 干姜(2.5)十两? 川椒(1)四两
柴胡桂枝汤比例:桂枝(1.5)一两半,去皮? 芍药(1.5)一两半? 黄芩(1.5)一两半? 人参(1.5)一两半? 甘草(1)一两,炙? 半夏(2.5)二合半,洗? 大枣(4)六枚,擘? 生姜(1.5)一两半,切? 柴胡(4)四两
柴胡桂枝乌梅汤
柴胡桂枝汤与乌梅丸合方时6:1比例:肉桂(或桂枝代)9克,赤芍9克,黄芩9克,党参9克,生甘草6克,法半夏15克,大枣24克,生姜9克(或干姜3克代),柴胡24克。乌梅15克,细辛1.5克,附子1.5克,黄连4克,当归1克,黄柏1.5克,川椒1克。
柴胡桂枝汤与乌梅丸合方时7:1比例:肉桂(或桂枝代)10.5克,赤芍10.5克,黄芩10.5克,党参10.5克,生甘草7克,法半夏17.5克,大枣28克,生姜10.5克(或干姜3.5克代),柴胡28克。乌梅15克,细辛1.5克,附子1.5克,黄连4克,当归1克,黄柏1.5克,川椒1克。
柴胡桂枝汤与乌梅丸合方时8:1比例:肉桂(或桂枝代)12克,赤芍12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生甘草8克,法半夏20克,大枣32克,生姜12克(或干姜3.5克代),柴胡32克。乌梅15克,细辛1.5克,附子1.5克,黄连4克,当归1克,黄柏1.5克,川椒1克。
柴胡桂枝汤与乌梅丸合方时10:1比例(比例不好):肉桂(或桂枝代)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生甘草10克,法半夏25克,大枣40克,生姜15克(或干姜4.5克代),柴胡40克。乌梅15克,细辛1.5克,附子1.5克,黄连4克,当归1克,黄柏1.5克,川椒1克。
加味
陈皮15克,瓜蒌4克,吴茱萸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桃仁15克,牡丹皮15克,麻黄20克,厚朴25克,石膏15克,杏仁15克,五味子30克,小麦15克,大黄1克
......
小便频数,是指小便次数明显增加,甚则一日达数十次的一种症状,简称尿频。
《灵枢.经脉》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本症为小便数"。《素问.奇病论》称为"癃"。《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称溲数"。《脉诀.大小便病脉》又称小便稠数"。
肾气不固尿频:尿频而清长,或兼尿遗失禁,伴面色(白加光)白,头晕耳鸣,气短喘逆,腰膝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肺脾气虚尿频:尿频清长,或伴遗尿失禁,兼见唇淡口和,咳吐涎沬,头眩气短,形寒神疲,纳减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肾气不固尿频与肺脾气虚尿频:二者皆属虚证,均与小便清长并见。肾气不固尿频因素体阳虚,久病伤阳,肾失封藏,膀胱失约而尿频:肺脾气虚尿频因过食生冷,劳累过度,寒邪伤阳,致肺牌气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则为尿频。前者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多见於年高肾虚之人或年幼阳气未充之小儿;后者兼见咳吐涎沫、纳减便溏,常因劳累过度而诱发,多见於中年劳累之人。肾气不固尿频治以温补肾阳,方选右归丸;肺脾气虚尿频治宜温肺健脾,方以温肺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
小便频数有虚实之分,虚证以阳虚为多,尿液偏於清长;实证多因湿热,常兼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感。本症常责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一脏单独发病,也可多脏相兼为病。此外,尚有肝气郁结而尿频者,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累及膀胱而尿频,特点为尿频兼有尿后似尽未尽之感,伴见胁肋不舒,少腹胀痛,眩晕头痛,口苦,烦躁易怒等症,常因情志变化而时轻时重,治宜疏肝解郁,方选逍遥散加减。
小便频数,是指小便次数明显增加,甚则一日达数十次的一种症状,简称尿频。
《灵枢.经脉》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本症为小便数"。《素问.奇病论》称为"癃"。《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称溲数"。《脉诀.大小便病脉》又称小便稠数"。
本症与小便清长、夜间多尿的概念有别。小便清长指小便清彻而量多;夜间多尿特指夜间小便增加。而本症特点是小便次数增加,但尿量可多可少,无昼夜之分。
《素问》所谓"癃"的含义有多种,《奇病论》"癃者,一日数十溲',系指本症;《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指小便不通。后世之"癃"多指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应注意区分。
[鉴别]
常见证候
膀胱湿热尿频: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小便短黄浑浊,口乾而粘,小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肾阴亏虚尿频:尿频而短黄,伴眩晕耳鸣,咽乾口燥,颧红唇赤,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硬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气不固尿频:尿频而清长,或兼尿遗失禁,伴面色(白加光)白,头晕耳鸣,气短喘逆,腰膝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肺脾气虚尿频:尿频清长,或伴遗尿失禁,兼见唇淡口和,咳吐涎沬,头眩气短,形寒神疲,纳减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金匮要略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难点:《金匮要略》脉学特点、《金匮要略》编写体例、《金匮要略》学术成就及贡献、《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重点:治未病、肝虚治法、虚实异治、发病与预防
难点:“脾旺不受邪”、“治肝补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发病三条途径
第三章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重点:湿病的治疗原则及其机理、湿病的概念、证治
难点:外湿治法为何“微发其汗”、内湿治法为何“利小便” 、防已黄芪汤是微汗法还是渗利法、三附子汤证治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证治比较
第四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重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主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内服方、外治法、阴阳毒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证治
难点: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合病命名有几种学说、“百脉一宗”含义、狐惑病的命名、本篇甘草泻心汤与《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异同点、阴阳毒的分类特点
第五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重点: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和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历节的证治
难点:以脉象推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金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重点: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证治
难点:脉象推论血痹轻证病因病机、虚劳的脉象有何特点
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重点:肺痿证治、肺痿肺痈鉴别
难点:虚热肺痿的证治、虚寒肺痿证治、麦门冬汤麦冬与半夏配伍意义
第八章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难点:桂枝加桂汤与苓桂甘枣汤证比较、奔豚汤方义
重点:奔豚气病的概念、肝气奔豚的证治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重点: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栝蒌薤白三方异同点、人参汤的组成、功效与主治证、胸痹急症证治、心痛证治
难点:“阳微阴弦”含义?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的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主治证为何迥异?“关上小紧数”之“数”字如何理解?心痛轻证与重证的证治、薏苡附子散方义、胸痹急症原文中“缓急”的注家不同认识
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重点:腹满病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厚朴七物汤和大柴胡汤证治、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的证治、脾胃虚寒证、血虚寒疝的证候特点及方药
难点: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的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实热性腹满四方鉴别、大黄附子汤条之“发热”症、附子粳米汤与赤丸中有炮附子、炮乌头与半夏相反药物配伍、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与当归生姜羊肉汤同治寒疝区别是什么?大建中汤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第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重点:肝着、肾着的概念、旋覆花汤的证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证治
难点:旋复花汤如何体现活血化瘀法?肝着症状特点、肾着的病位
第十二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重点:痰饮病的分类及概念、治则、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支饮重证的证治、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难点:肺饮与四饮的关系、对同病异治具体体现、留饮优饮、甘遂半夏汤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大小青龙汤的异同、支饮重证—虚者、实者的含义和区别、木防己汤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重点:消渴病概念之广义、狭义之分、白虎加参汤证治、消渴肾气亏虚证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证治
难点:《金匮》对消渴辨证与后世三消关系、消渴病与消渴症的鉴别、肾气丸与枯蒌瞿麦丸证治异同
第十四章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重点:水气病的分类及治法、血分、水分、气分概念、证治
难点:五脏水与四水的关系、“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含义、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的鉴别应用、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鉴别应用、气分病证治
第十五章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重点:黄疸病分类与病因病机、谷疸病的病因病机、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小半夏汤、小建中汤的证治及临床应用
难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深义、男子黄,但为何小便自利?虚黄的病机、女劳虚证治
第十六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重点:吐衄下血证治、远血与近血的鉴别、瘀血脉证
难点:泻心汤与柏叶汤的比较鉴别、黄土汤中黄芩的作用
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重点:呕吐治禁与治则、呕吐、哕证治、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三方证比较、下利证治
难点:胃反概念与证治、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第十八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重点:肠痈脓未成与脓已成辨证论治
难点: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第二十章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重点:当归芍药散证治、胶艾汤证治、桂枝茯苓丸证治、妊娠养胎
难点:桂枝茯苓丸证病机及用药特点、胶艾汤证病病机、附子汤证。
第二十一章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重点:产后腹痛证治、产后中风、产后血虚烦呕、下利及临床应用。
难点:产后病机特点、竹叶汤与竹皮大丸二方鉴别。
第二十二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重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温经汤与胶艾汤病机、主症及功效。
难点:梅核气、脏躁的概念及辨证论治、对妇人杂病病因特点。
满意此答案请立即采纳,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