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内径:水热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一篇

中药大全 2023-09-20 21:12:38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地气简介

地气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弥漫于大地的气·地气5阴气·地气6运气术语·地气7饮食五谷之气·地气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地气1拼音dìqì
2英文参考earth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地气:1.弥漫于大地的气;2.阴气;3.运气术语;4.饮食五谷之气。
4弥漫于大地的气·地气地气指弥漫于大地的气[1]。
5阴气·地气地气指阴气[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杨上善注:“地气,阴气也。”
6运气术语·地气地气为运气术语,指主气,或称主时之六气,即六气分司于一岁的二十四节气[2]。《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地气系与“天气”相对而言,在泉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为“地气”[2]。《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地气制已胜,天气制胜已。”高士宗注:“地气,在泉之气。”
7饮食五谷之气·地气地气指饮食五谷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张景岳注:“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
8参考资料^[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2.古籍中的地气《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论。)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纪大论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
《内经药瀹》:[卷四]六化上终其致一也马莳曰此言五味所资者有生化成熟不同正以地气制之而详推其用药之法始终不外乎一气而已骥案千金翼...
《类经》:[二十六卷运气类]十七、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五气,(五气,当作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
更多古籍中的地气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古籍中的赤水简介

注解赤水为病证名。《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和《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所列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关于十水十水为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关于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详见水肿条。

详见百科词条:赤水 [ 最后修订于2016/10/24 21:18:00 共760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阴水·阳虚水泛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阴水·阳虚水泛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阴水·阳虚水泛证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疗6.3针灸治疗 6.3.1选穴6.3.2随证配穴6.3.3刺灸方法 6.4饮食疗法 6.4.1推荐食材6.4.2推荐食疗方7关于水肿8参考资料附:1治疗阴水·阳虚水泛证的穴位2治疗阴水·阳虚水泛证的方剂3治疗阴水·阳虚水泛证的中成药 1拼音 yīn shuǐ ·yáng xū shuǐ fàn zhèng

2英文参考 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water overflowing due to yang deficienc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 阴水·阳虚水泛证(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water overflowing due to yang deficiency[1])是指阳气虚损,水液内停,泛溢肌肤,以全身高度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2]。

4阴水·阳虚水泛证的症状 阴水·阳虚水泛证患者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呼吸急促,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3][4][5]

5证候分析 肾阳虚衰,蒸化无力,水液内停: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气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纳少、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灰滞或?白。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3][4]

6阴水·阳虚水泛证的治疗

6.1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4][3][5]。

6.2方药治疗

阴水·阳虚水泛证可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进行治疗[6]。

阴水·阳虚水泛证可用济生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合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进行治疗。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防喘脱之变。[4]

肾气衰微常与脾阳不振同时出现,证见脾肾两亏,水寒内盛。因此健脾与温肾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侧重。[4]

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当以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4]

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4]

尚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的复杂病情,证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此乃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所致。治当育阴潜阳,亦可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4]

若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4]

此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4]

6.3针灸治疗

[3]

6.3.1选穴 以任脉穴、背俞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三焦俞、水分、脾俞、足三里。肾俞温补肾阳,重灸关元助阳化气。三焦俞以调三焦气化功能,水分分利水邪。脾俞、足三里健脾以运化水湿。

6.3.2随证配穴 便溏者,加天枢、上巨虚。

6.3.3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可灸。

6.4饮食疗法

6.4.1推荐食材 阴水·阳虚水泛证患者建议食用桂枝、五味子、牡蛎、茯苓、车前子、肉桂、益智仁、干姜、高良姜、刀豆、大茴香、小茴香、丁香、枸杞子、桑椹、羊肉、狗肉、牛肉等[5]。

6.4.2推荐食疗方 [5]

1.姜桂仁汤:干姜15g,益智仁15~30g,肉桂5~10g,茯苓30~60g,冬瓜皮30~60g,枸杞子15~30g,桑椹15g。上述食材放人锅内煎煮15分钟后,放入适量羊肉或牛肉,继续煎煮至肉熟,食肉喝汤,可隔天或经常食用至病愈。

2.三香粥:小茴香15~30g,丁香5g,大茴香5g,肉桂5g,枸杞子15~30g。上述食材放入锅内煎煮两次,每次30分钟。取汁煮粥食用,可隔天或经常食用至病愈。

3.二姜茶:干姜5g,高良姜15g,肉桂5g,泡水代茶饮。

7关于水肿 水肿(edema[1][7])为病名[8][9]。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8]。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9]。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4]。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4][3][9]。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4]。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4]。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4][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