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穴是脏腑精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穴位。“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背俞穴与募穴都能反应脏腑精气的情况。脏病,取俞为主。腑病,一般要取募穴,也是阴阳相配。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1、肝经募穴:健脾疏肝找期门
期门穴,经穴名。出《伤寒杂病论》。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别名:肝募穴(肝经募穴)。
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期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 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 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消积。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反酸、腹胀,此穴有疏肝理气、化积通淤之效,主治肋间神经痛、肝炎、肝肿大、胆囊炎、胸胁胀满。对腹胀、呕吐、乳腺炎等,长期艾灸此穴有很好的调理保健作用。
2、心经募穴:调节心脏功能找巨阙
巨阙穴,出《脉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巨者,巨大也;阙者,门户、关道也”,人体最重要的关口就是心脏,而“巨厥穴” 虽属任脉却是心经的募穴,常按摩或艾灸此穴对心脏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穴位主治: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
3、脾经募穴:脾脏不好找章门
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经穴。乃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取穴位置: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
穴位功能:五脏之气汇聚于章门,六腑之气汇聚于中脘,故而章门穴和中脘穴分别擅长治疗脏病和腑病。章门穴不仅是“脏会”,还是脾脏的募穴。五脏有疾应当首选其募穴,因为募穴是所对应脏器的疾病反应点,检查募穴处是否有压痛、结节或肤色变化等,能反映该脏器是否发生疾病。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本穴为脾的募穴,脏之会,是脾的经气结聚之处,具有健脾和胃、调中补虚、益气养血之功,主治神疲肢倦、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小儿疳积等。
4、肺经募穴:肺脏 健康 晴雨表为中府
手太阴肺经穴名,出自《素问·离合真邪论》,是肺经的募穴,手足太阴二经之交会。又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中府穴: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中府穴位于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此穴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的功能。
穴位功能: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5、肾经募穴:补肾大穴找京门
京门,经穴名。出《脉经》。别名气府、气俞。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京门。京,指发源地,又含京都之意。门,之出入之处。本穴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
京门穴在我们人体的侧腰位置。此穴位虽然在胆经上,但它是肾的募穴。因此肾气很容易在这里会聚。所以肾虚、肾气不足的人,如腰酸、腰痛的人,平时要多艾灸这个穴位。
6、胃经募穴:治疗胃病找中脘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
中脘,脘,胃腑也,通管。穴居心蔽骨与脐连线之中,正当胃腑之中,故名中脘。别名太仓、胃脘、上纪、中管,归属任脉,为足阳明经经气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是治疗一切脾胃之疾和各种慢性病、腑病之常用要穴,临床应用甚广,多施以平补平泻法,宜灸。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取穴法:于前正中线上,胸剑联合和脐中之中点处取之。
在临床上,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额头痛(阳明经头痛)、痿证等症。
7、大肠募穴:便秘腹泻找天枢
天枢穴,出自《灵枢·骨度》,别名长溪,大肠募、谷门。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穴。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有调大肠,健脾胃,消食滞,活气血的功效。
所以临床中天枢穴主要用于肠胃疾病的治疗。天枢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8、胆经募穴:胆囊守护神为日月
日月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脉经》,别名神光。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日月穴位于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日月穴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治胆囊炎。胆囊炎多数为慢性,急性胆囊炎多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常饭后感觉上腹闷胀或者隐痛,右上腹肋缘下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对于慢性胆囊炎,目前只能用消炎利胆药控制症状。但即使用消炎利胆药,症状改善也未必理想,急性发作也不可避免。
日月穴就是胆囊的守护神,当发现胆囊有问题的时候,刺激刺激日月穴,就相当于给“知府大人”提了一个醒,让它及时地去“平定叛乱”,而不是等到事情不可挽回了,再毫无头绪地去解决问题。
9、小肠经募穴:培元固本找关元
关元,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 养生 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艾灸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10、膀胱经募穴:生殖疾病找中极
中极穴,别名玉泉、气原。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中极穴,别名玉泉、气原。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中极穴的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我们人体上的中极穴也取此意,认为它是人体上下左右的中心,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是身体的腹地,就好像房屋的内室一样,轻易不得入内。
中极穴对于调理内在不通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如女性月经不畅、痛经等,都可以找它。中极穴不仅能够治疗周边相关的疾病,对于子嗣的 健康 也有很大的关联。
11、三焦经募穴:恶露不止找石门
石门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属任脉。石门是三焦经的募穴。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石门。
石门穴,任脉腧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穴位功能: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12、心包经募穴:心之疾患找膻中
膻中出自于《灵枢·经脉》,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前正中线上。
膻中穴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阳虚则阴寒甚,故见胸闷、气短、畏寒等症。中医学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能“代心受邪”。《灵枢·邪客》日:“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膻中位居胸部,为气之会穴,为心包募穴,故选用膻中治疗心之疾患。
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禁忌 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
栀子美,美如玉。一袭雅洁明澈的芳容,一脉沁人心脾的香味,花瓣温润如玉,远近皆宜,经看耐品。
“月送银辉雪葩静,不与红紫斗百花。”夏至时节,栀子款款登场,犹如邻家的小阿妹,清丽可爱。
栀子: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玉荷花、白蟾花,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
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1、《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2、《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3、《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4、《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5、《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6、《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7、《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8、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9、《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10、《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11、《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热病心烦
中医认为,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栀子可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湿热黄疸
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血淋涩痛
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血热吐衄
栀子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目赤肿痛
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火毒疮疡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凉血止血
中医认为,栀子可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镇静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可以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说明栀子有着镇静的作用。
降压作用
栀子有持久性降压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
栀子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一定剂量的栀子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
愈合软组织
研究表明,栀子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研究表明,栀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极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对肝脏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可防止因半乳糖胺引起的暴发性肝炎。
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栀子及其几种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胰、利胆及降胰酶效应。京尼平甙有最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裴德恺的研究认为栀子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可能与保持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直接有关,从而从细胞水平上论证了栀子治疗胰腺炎的药效基础。
凝血
焦山栀有明显的凝血作用,可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抑制胃酸
研究表明,生栀子对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炒焦后对胃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消除。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花5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将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用筷子抓松,置于洁白的瓷盘 中,撒上葱花、姜丝,浇人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
栀子蛋花
栀子花200克,鸡蛋3枚,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鸡蛋磕人碗中,打匀;将栀子花放入鸡蛋中,搅拌均匀;锅中加 油,烧至八成热,倒人栀子蛋花,炸熟,撒上葱花、姜丝,人食盐、味精,炒匀即可。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功效,适用于胃热口臭,牙龈肿痛,大便不畅等病症。
栀子花炒小竹笋
栀子花200克,去壳小竹笋150克,腊肉1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小竹笋斜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丁;锅中加油,烧至六成热, 将栀子花、小竹笋、腊肉一同倒人锅中,翻炒数遍,加葱花、姜丝,再翻炒至熟,酌加味精、食盐即可。此菜清淡鲜香,脆嫩爽口,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利肠的功 效,适用于胃纳呆滞,饮食减少,腹胀便结等病症。
栀子花鲜汤
栀子花150克,猪瘦肉100克,榨菜丝30克,葱花、姜丝 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沥干水;猪肉切丝;锅中加水,煮沸后投人栀子花、猪瘦肉、榨菜丝,再煮至猪肉漂起,撇浮沫,加葱花、姜丝及其他五味佐料, 盛人汤碗中。此汤鲜香清爽,具有养胃补中,清热利肠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肠风下血,大便不畅,咳嗽咯痰,牙龈肿痛等病症。
花茶
将花朵哄干后冲饮。方法是将花苞或初开的花朵,摘除花萼、花梗,把花冠向下摊成薄层,以文火或考箱烘干。哄干时要不是翻转,以使受热均匀。哄干后放在密封的容器,置于冰箱内冷藏。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
腌制蜜饯
将花瓣以盐搓揉后,以冷开水洗净、沥干,以花瓣与糖1:2的比例加入糖拌匀,装在密封容器内腌制3天即可食用。
凉拌
先以盐渍,通常将花瓣以盐搓揉后,放入容器内,食用前取出,以白开水冲去盐分,加入一些调味料,如麻油等。余烫的时候,为避免变色,应尽量减少时间。将花朵投入热开水后,迅速取出。
油炸
用面粉、蛋汁、清水调制成面糊,放进油锅中热炸至金黄色即可。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二)栀子豉汤
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组成: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主治
(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
此足太阳阳明药。
方义
(1)烦为热盛,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
(2)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煎服法
服令微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脉经: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下一篇: 脉经: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