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源流述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说明扁鹊至迟在西汉时已被公认为名闻天下的诊脉专家。
扁鹊之后,善诊脉者首推西汉初年的仓公淳于意。《史记》称其“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淳于意曾指出:“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20多种,后代常用脉象名几乎都可在诊籍中找到。仓公脉学来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而其本人又以“上下经五诊”等脉学书籍教授“喜脉来学”的杜信等人。诊籍中多处出现的“脉法”,也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脉学专著。可惜这些古脉书早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手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而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三组六种。此外,还有涉及预后判断的三阴脉死候脉象等。这些脉法较之《内经》,更为单纯简略,属于仓公、《内经》之前的古脉法。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脉学的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这些复杂的脉名,一方面反映了《内经》细大不捐,搜罗广播,是脉法形成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内经》脉法急需规范统一完善的机括。关于脉象主病,《内经》的论述也很详瞻,涉及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它以四时脉、真脏脉、平脉、病脉等进行分析说明,不仅明确地论述了脉象形态及临床意义,而且还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学的影响也作了交代。总之,《内经》虽非脉学专著,但它所记载的丰富多彩的脉法内容,既是对脉学形成早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为脉学的规范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内经》作为最古老的脉学经典,既具有史料价值,又是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之作,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
上乘《内经》,下启《脉经》,对脉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伪托秦越人所撰的《难经》。《难经》内容简洁,篇幅不大,但其论述脉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全书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22难,加上其他兼论脉学的部分,大约占了全书的1/3。所论脉学内容,包括脉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正常反常脉象等。特别是书中首先提出并基本完成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不论在方法还是理论上,都是对《内经》脉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客观地说,《内经》已对寸口脉给予了高度重视,,“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均和寸口相关联,为脉诊独取寸口提供了理论基础。《难经》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完成了脉诊方法的改革。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不仅诊察方便,易行实用,关键还在于它能准确地解决脉诊的定性问题,而这点又恰好是辩证施治最简要的指标。此后一千多年,脉诊就是沿着独取寸口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脉诊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确立了脉证合参,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临床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张仲景的脉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各种脉象划分为阴和阳两大类,对于临证辨别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具有重要意义。其诊脉方法以寸口脉为主,而又有所发挥,还经常结合不同病证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观察三部脉象可以推测肾气盛衰及胃气的存亡情况,对判断病情的吉凶逆顺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书中论及的脉象多达七八十种,单纯脉近20种,后代的常见脉名几乎都可以在两书中找到。因此,仲景之书虽非脉学专著,但在改进诊脉方法和在脉证结合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与张仲景同时的华佗,精通脉法,“治其病,手脉之候,其验若神”(《三国志·魏志》),也是脉学发展的有功之士。传世的《中藏经》虽非华佗亲著,但书中保存了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与经验是肯定无疑的。反映在《中藏经》一书中的脉学成就,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一是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脉法,并有较系统阐述;二是丰富发展了阴阳、脏腑脉法,使其更趋完善、系统;三是区分寸关尺三部,明确了其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四是在脉象论述中不仅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还广泛运用了五行学说,这是与仲景脉法显著不同的。华佗脉法是《脉经》诞生之前,脉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脉学的规范统一和继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不仅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诊法更为简便实用,而且凭脉辨证、脉证并重,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丰富的脉学内容散见于各家的著作之中,难免互兹偏见,混乱不一,况且“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学习掌握,传播教授,均很困难。因此,如何将分散混乱的脉学内容规范统一起来,使其自成体系,将深奥的脉学知识加以科学整理,阐释发挥,晰其奥,阐其微,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掌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晋王叔和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的需要,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的脉学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辑集载录了《黄帝内经》以来,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王、阮、傅、戴、关、葛、吕、张”等历代诸家的脉法论述,而且通过其分析归纳,系统整理,对诊脉方法、脉学理论及脉诊临床意义作出了统一规范或明确阐释,使脉学更趋科学实用。在诊脉部位和方法上,《脉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独取寸口”的诊法,首次提出腕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一寸口三部定位法,清楚地划分了寸关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并且明确了左手寸关尺分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主肺脾命门等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这不仅解决了寸口脉诊的有关技术问题,而且使独诊寸口法在分布主病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在脉学理论的建设方面,《脉经》重点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加以规范统一,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且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对各种反常脉的病理意义亦作出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样,《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的准则。在脉诊临床联系上,《脉经》把脉象主病与证候辨识结合起来,使脉法成为临床使用的诊断技术,使脉象成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了脉诊的临床价值及意义。后来脉诊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帜,这与《脉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总之,《脉经》的撰成,完成了对古脉法的改革和完善,使脉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而《脉经》被誉为脉学之圭臬、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脉经》所确立的脉法规则及原则,沿用至今近两千年,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脉经》收载编辑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除《内经》、《难经》及仲景、华佗之书外,尚有《脉法赞》、《四时经》等,其中有的原书已经散佚,幸赖此书得以存其吉光片羽。因此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脉学,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脉经》不但对中国医学有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早已流传阿拉伯、土耳其、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
《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脉经》以后出现了不少脉学专书,虽无超越《脉经》之作,但在普及和完善脉学知识方面,亦有许多可观者。这些著作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歌诀型的通俗本,一为提掣性的提要本。
歌诀型的读本,首推六朝高阳生伪撰的《王叔和脉诀》。全书用七言歌诀写成,计有脉赋、诊入式、五脏六腑脉法、七表八里九道脉类、诸病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长短歌诀二百余首。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象,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极其通行,对普及推广脉学知识有过较大影响。但由于书系伪撰,文词鄙俚,向为学者所垢,导致历史上对《脉诀》的批判竟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公正地说,《脉诀》原无大错,除了在脉类中遗漏了数脉以外,其余无论是脉名、独诊寸口,还是三部分主脏腑及诸病脉法,皆系祖述数和原意,并有所发挥。而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为高阳生首创,后代宗之者也不是没有,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杨士瀛《医脉真经》、原题朱丹溪著的《丹溪脉诀指掌》、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张璧的《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并治法》即是。
《脉诀》之后,以歌诀为体,或以“脉诀”为名的,还有唐代杜光庭的《玉函经》、宋代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及其衍生链。这是与《王叔和脉诀》不同的另一“脉诀”系列。
《玉函经》原名《生死歌诀》,今存元刊崔嘉彦注释本。全书共3卷,仿《叔和脉诀》体,为七言歌诀。曹秉文序称:“书中专论脉理,辨五色,察五气,辞虽简而义则深,又得紫虚真人崔嘉彦详加注释,更觉洞彻本源。”其内容以论死脉为主,兼论各脉主病,对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有许多独到的阐释。在古脉书多佚的今天,本书对研究古代脉法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同时,崔氏注中引有许多古佚书,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崔氏脉诀》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682句,内容大体包括脉的生理、脉与阴阳气血营卫的关系、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六部配脏腑、上中下配三焦、七表八里九道脉、中风伤寒等各种杂病脉、六经病脉、妇人小儿脉、四时五脏脉等,提及的脉象有27种。由于该书以《难经》浮、沉、迟、数四脉为总,以风、气、冷、热四气主病,提纲掣领,言简意赅,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书成不久,崔氏弟子刘开即加修订而成《刘三点脉诀》。金代李杲曾为此书批注,后收入《东垣十书》中。明代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予删订,改名为《四言举要》、时珍辑入《濒湖脉学》中。李中梓亦据是书修订为《新著四言脉诀》,收入《医宗必读》中。明末清初王绍隆、潘辑又据李言闻删订本增补注释而成《医灯续焰》。还有康熙、乾隆刊印黄熺注释的《四言举要》、王道纯修订的《脉诀四言举要》、黄宫绣修订的《新增四言脉要》等。《崔氏脉诀》系列的形成及传承延续,无疑为脉法的传授、推广做出了贡献。
此外,历史上围绕伪《王叔和脉诀》的辩证批驳,不仅繁荣活跃了学术,带动了脉学的普及发展,同时也涌现出象《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脉诀汇辨》等以辨正《脉诀》名世的脉学著作。这些辨正之作,辨伪证真,纠谬改错,不遗余力的征引《脉经》原文及《内经》、《难经》、张仲景的脉学论述,作为批判的武器,对《脉诀》逐条求证驳难,正本清源。这样的批驳,不仅澄清了疑惑错讹,同时更加彰明扩大了《脉经》的影响。尤其李时珍《濒湖脉学》在驳正《脉诀》内容的基础上,亦沿用《脉经》的歌诀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叔和之学,既解决了一般习医者的教材需要,又防止了《脉诀》的“谬种流传”,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脉学著作,即使今天仍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书。
至于提纲掣领性的脉学著作,或扼要介绍脉学知识,或针对某一问题重点阐释,可谓层出不穷,代不乏述。
隋唐时代,据有关书目记载,脉学专著不下30部,可惜都已散佚不传,其具体内容已无从了解。但是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几部名著大量引述《脉经》内容的情况来看,说明《脉经》对隋唐脉学的影响是广泛的。
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是现存较早的诊法学专著,内容以脉诊为主,兼及一般诊法。全书首论脉法基本理论、基本技巧,此按七表八里九道脉分类法,记述24种脉象的脉形主病等,末论诸病生死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内容精要,颇切实用。尤其书中载有33幅脉象示意图,在《脉经》脉图久佚的情况下,实开脉象图示之先河,不仅对推广和传授脉法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完善脉学作出了贡献。
继《察病指南》之后,杨士瀛《医脉真经》亦是宋代较有影响的脉学专著。该书虽以《王叔和脉诀》为经,但能参以百家之言,去其谬而撷其精,尤其是三部九候、脏腑部位、脉病消息等内容,多有前人未发之间。
除上述两书外,传世的宋代脉学著作尚有萧世基《脉粹》、崔嘉彦《脉诀秘旨》、刘开《脉诀理玄秘要》、黎民寿《脉诀精要》等。但这些著作均收藏于日本国,国内只有个别抄本。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流派的形成,刘、李、朱、张四大家于脉学皆有所贡献,尤其在脉诊与临床的运用联系上,四家各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脉证结合的内容。这一时期的脉学名著主要有:原题朱震亨实为李杲所撰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或称《脉诀指掌图》),滑寿《诊家枢要》等。《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从胃气为本的观点出发,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内容包括三部九候、七表八里九道脉、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男女诸病及诊脉截法断病歌等,有一定特色。惜其图过于简单,往往有图不达意之嫌。
《诊家枢要》为滑寿的匠心之作,书中论及脉理脉法、四时五脏平脉、三部九候之脏腑分属、诸种病脉,颇有新见。尤其书中“脉阴阳类成”篇,以两种相反的脉象对照比较的方法,对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30脉的名称、形态、主病进行了重点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颇切实用。
明清两代,脉学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许多医家对脉学都有研究,尤其以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李彦贞、周学霆、张璐、周学海等医家最享盛名。
李时珍的脉学成就前已述及,其《濒湖脉学》不仅作为批判伪《脉诀》的总结,而且作为脉学稳定发展的标志,所规范的27种脉象及其主病,为大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
张景岳虽无脉学专著,但他在《景岳全书》中设“脉神章”专论,详述《内经》、《难经》、仲景及诸家脉义,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及胃气等,阐释至详,每有独到之见。
李中梓《诊家正眼》系其晚年经验久深之作,书中阐释脉学的基本理论,批驳高阳生《脉诀》的错误,介绍浮、沉、迟、数等28种脉象的形态主病,言简意明,辨精析详,且文字通俗,切于实用,流传甚广。
此外,朱栋隆《四海同春》,重视脏腑诊治及二十四脉辨别,“脉阐病源,药随脉定”,在脏腑脉证的辨治方面有独到贡献;梁学孟《国医宗旨》,主张按脉用药,突出了脉学的临床价值。
清代李彦贞(延昰)《脉诀汇辨》,汇集诸家脉学,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法,一方面批驳伪《脉诀》的错误,一方面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脉参证,灵活运用脉法诊治疾病,很有特色。
周学霆《三指禅》,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脉学专书。周氏根据《内经》以平人定病脉的理论,以缓脉为诀,认为如能分清缓脉,即可提纲掣领,权度诸脉,并在缓脉的统领下,建立起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以微、细、虚、实等为22脉为对应网络的脉象系统,使人能清楚了解每对脉之间的差别特点,便于领悟掌握。书中还有40篇外感内伤疾病的脉诊专论,将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及其疾病的变化转归情况,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阐发,确定治法方药,颇且临床使用,最为医家推崇。
张璐《诊宗三味》专论脉理,首述脉学宗旨,次论脉位、脉象、经络,再详释32种脉象,并有口问、逆顺、妇人、小儿脉论等。全书论脉精辟,自成一家之说,在脉学上亦有较大影响。
周学海精于脉法,著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等脉学书四种,尤以《诊家直诀》最为著名。该书撷取《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历代医著中有关脉学的内容写成,实为《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全书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作为分析正脉、变脉的纲领,会通24脉,内容切要,足资临证参考。
还有贺升平的《脉要图注详解》、黄宫绣的《脉理求真》、卢之顾的《学古诊则》、沈金鳌的《脉象统类》、罗浩辑录的《诊家索引》等,均各有创见,各具特色,使脉学不断充实和完善。
(以上内容转引自高文铸主编《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词目
五脏六腑
发音
wǔ zàng liù fǔ
释义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引用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 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 ,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眼目如镜,暗中能见鬼物,虽人在隔墙,亦能见之,以此视人病症,五脏六腑 ,无不洞烛,特以诊脉为名耳。古时有个扁鹊,与轩辕黄帝同... 《喻世明言》第十八卷 杨八老越国奇逢 ...名俊,钱塘人氏。年十六岁时,梦见玉帝遣天神传命割开其腹,换去五脏六腑 ,醒来犹觉腹痛。从幼失学,未曾知书,自此忽然开悟,无书... 《食疗本草》卷上 ...椿〈温〉(一)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多食令人神不清,血气微。〔嘉〕(二)又... 《食疗本草》卷下 ...嘉·证〕(四)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 之气。〔嘉·证〕(五)久陈者,蒸作饭,和... 《醒世恒言》第十五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从实招来,免受刑罚。”静真、空照自己罪犯已重,心慌胆怯,那五脏六腑 犹如一团乱麻,没有个头绪。这时见知县不问赫大卿的事情,... 《醒世恒言》第三十卷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一刀,直剖到脐下。将匕首衔在口中,双手拍开,把五脏六腑 ,抠将出来,血沥沥提在手中,向灯下照看道:“咱只道这狗... 《金楼子》卷四·立言篇九上 ...“今日浴佳耶?”曰:“佳。”长沮曰:“浴须浴其内,然后其表。五脏六腑 ,尚有未洁,四支八体,何为者耶?夫浴者,将使表里洁也。... 《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 ...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 ...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 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 《黄庭内景经》简介 ...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景。实即象。内景又作“内境”,即身内五脏六腑 之脏象。本书继承《太平经》和《老子河上公章句》五脏有神...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 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 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 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
卷第一
精神五脏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五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第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第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椎下两旁侠脊
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一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第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第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第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第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第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 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肘肿第五
卷第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 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第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第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瘴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淤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一
卷第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羡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脉学在中医里面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话题,我们提到中医就相信中医一定会诊脉,而现在,我们会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中医都很会诊脉,熟练掌握脉诊的中医,可能不在多数。甚至于有些说法说“望闻问切”,里面的“切(脉)”在第四位,其实并不重要。其实,脉诊是证候诊断的重要指标。
我们知道其实古代是很重视脉诊的。《黄帝内经》里面说到,“凡用针者,必先诊脉。”但我们现在去看一些针灸医生是不诊脉直接针刺的,这可能会是个问题。另外,在《伤寒论》里面的原文,也阐述了大量的脉证对应的疾病判断标准,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专门论述脉诊的经典还有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决》等等。
我们广大的中医爱好者更是愿意相信脉诊的神奇和独特之处。那我们自己能不能通过学习,真正凭着脉诊就可以去诊断出来身体里面的诸多疾病呢?还有影视作品中所说的“悬丝诊脉”,通过脉搏就知道对方有没有怀孕等等这些故事,是否真的存在呢?其实都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比这些还更神奇。其实,除了悬丝诊脉,还有隔空诊脉。
我所知道并且在学习的“寿氏脉学”就很让我受益匪浅。他跟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一套寸关尺的脉法是不一样的。我先介绍一下寸关尺的脉诊方法。
从太渊穴开始向下数叫做寸关尺三部。每个部分的可以放一个手指头,左手是心肝肾,右手是肺脾命门。可以通过这样的脉诊判断五脏六腑的阴阳盛衰虚实的状态。随着不同的深度,随着按下去的指力,不同的深度,可以诊断出来从表皮一直到内脏,甚至骨深度的变化,这个我在天下无疾老师那里可以看到他可以脉诊到九层,九个层次的诊脉。这是传统脉学的一部分。那我们再说一下寿氏脉法里面的脉法的诊断,他是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三部九侯论》和《脉要精微论》里面的脉诊方法。
那这种诊法其实我跟大家简单一说你就明白了。那就是在太渊穴左右呢,是人体的头部,一直往下走呢,是人体的足部。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躺在你的手臂上。然后你就要摸就他每一步的分布就行了。寿氏脉学的诊断部位,是寸、关、尺、尺下一和尺下二,基本上是放五个手指,这样一个高度就可以从头到脚都摸遍了。
首先呢,寿氏脉学里面的是集合了传统脉法里面诸多诊脉的指标。
比如说呢,这个脉位(浮中沉)、脉力、脉率、脉律、脉形、脉势等等区分开来。比如说我们讲到这个脉型里面的就是有这种,血液的稀浊,血管的细紧,等众多的脉象,就可以直接判断血脂、血流变、血管变硬的程度等等。大家学习脉学呢,要多去感知。可以根据书本上的一些描述,比如说像刀刮竹一样啊等等,来慢慢揣摩和练习。
下面是一些脉象的图像
比如里面讲到一个芤脉,芤脉是什么意思呢?芤字一个草一个孔,它相当于葱管一样,大家都知道那个葱管看着郁郁葱葱的,里面却是空心的,一按下去的时候,那个脉管会陷下去,这就是一个芤脉了。芤脉的脉象相当于人血管里的血少了,供血不足的血虚、贫血这样一个状态,就叫做芤脉。那寿氏脉学里面的芤脉讲的不是一个脉管的芤,而是一个部位的芤,比如说摸到眼睛这个部位的时候呢,如果陷下去,说明这个人的眼睛视力有问题,或者是耳聋的人,摸上去也一样。或者是脏器已经被切除的人,你摸上去也是这个样子。
辨病脉法是直接诊病,现在即便是会诊脉的中医,他会告诉你的症候,但是你听了还是会很懵,这时候就要去求助辨病的脉法,他是直接诊病。这就是寿氏脉学直接诊病研究领域。
第三个比较神奇的就是寿氏脉学诊心理的方法。大家知道,其实心理跟疾病之间是一个很相辅相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很多患者因为情绪不好而致病。比如说家人去世后这个人很抑郁,或者范进中举过喜而失心疯等等是因为情绪造成的。那有很多疾病是因为得病以后慢慢情绪也不好了,比如说得了癌症的人心里会不舒服。前两天我帮一位女士脉诊,我刚把手放上去直接就说了,三个月之内有过一次特别伤心的经历,不但能够知道她很伤心,而且还能够顺着这个伤心的信息去看是什么引起的。另外一位女士的疾病是去年二月份开始得的,然后我顺着这个脉往里走,看到原因是二月份的时候是因为生意场上的事情谈不拢,让她很纠结造成她不开心了引起了重病。经过询问,患者都回忆起了疾病发生前这些事件的场景。
所谓心病还要心药医。比如说到抑郁症,朋友就会说劝患者开心,要陪伴他,他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这些都没有错,但是你要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不了解他为什么抑郁,终究解决不了他的疾病,这叫“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那寿氏脉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它能够在心理层面上诊出这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寿氏脉学通过“抑郁毯”这个脉象判断患者是否有抑郁症、程度、发病原因和其他重要线索。
还有一个肝郁的脉,就是你摸上去手会发麻,就是肝郁的能量直接会传到手上。
说说这套脉法有什么用。其实,我们要反过来去看,而不是说我们摸这个脉的时候,我多能去窥探患者的病情和内心世界。摸脉是为了治疗,那“寿氏脉学”跟治疗是怎么样去关联的呢?我们就去讨论一下疾病的诸多层面。一个是我们看到发热啊呕吐啊等等的症状,通过症状去把握疾病。比如说我们知道“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后面几个是症状。通过症状来辨证论治,有可能发烧低烧,轻度腹泻,再通过其他的指标可能判断这个人是胃肠型的感冒。有的时候我们是可能针对症状选择治疗方式的。
按照症状去治,是治病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对证。就事说我要知道在中医上讲的什么证候,脾失健运啊,还是心肾不交啊,这些证候名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症状罗列出来之后,再去看你的舌苔,你的寸口脉或者是人迎脉或者是太溪脉等等。我去判断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症候,这个症候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所以这个叫做辨证论治,这是疾病的第二个层面。
疾病第三个层面就是心理的状态,心理的状态呢,要去看你到底现在是七情的哪一个,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等等,我要去看一下到底现在你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肾虚的人萎靡不振,没有智慧没有志气。脾虚的人思考能力弱。抑郁症看看是不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出了问题。情绪跟疾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要去看明白,当我知道你的病因是什么的时候,再帮你疏解。比如说很多孩子在六岁三岁之前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他可能这一辈子就会失去了安全感,可能也会有其他的疾病出现。我们看到的是症状,但是不知道他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疑难杂症。这是第三层次就是心理学的疾病,就说你在何时何地,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让你致病,然后去把那个结打开,心理的疾病就好了。
辨病、辩证、辩心理外,还有寿氏脉学辩社会适应性的第四个层面。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又可以通过寿氏脉学辨社会适应性来判断性格与疾病甚至社会关系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以远离疾病生活方式或者说是“心智模式”。
传统中医说“上工治未病”,只有通过有限信息判断捕捉、甚至预测生命体随时间的生理、心理变化,才有可能谈到对于“未病”的治疗。这一点,我对寿氏脉学充满信心。
通过寿氏脉学,你可以逐步加深自己对生命、中医和疾病的认知。其实对我来讲,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人生的洞见,当你摸过很多人的脉的时候,其实也等于摸过了很多的人生。在这些人生中经历的变化,这些疾病的变化,这些心理状态和前程的变化当中,你会体悟到很多的真理,然后才知道做人应该怎样做,以后的生活应该怎样去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脉经:肾膀胱部第五
下一篇: 脉经:心小肠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