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脉经: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中药大全 2023-09-20 19:57:02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癃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而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痛,暮躁不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形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风水,其脉浮,浮为在表,其人能食,头痛汗出,表无他病,病者言但下重,故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师曰: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热,迟脉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热,数脉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则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水不沾流,走在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师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医药网PharmNet.com/整理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沉者与附子麻黄汤,浮者与杏子汤。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革,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永,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若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少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黄汗之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咳,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其脉自沉。

问曰:黄汗之病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能则身冷,阴气不能则骨疼;阳气前通则恶寒,阳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或枳实术汤主之。

●《脉经》目录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一)

有关舌诊的论述在医籍中最早见于《内经》,如《紊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因手少阴心经起于心,挟咽喉,因心有病,面引起「舌卷不能言」的症状。《素问·热论篇》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面渴……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病,舌干已而嚏……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是说人体感受寒邪,表证未解,化热入里,舌干是里热的征象。「舌干已」是里热已退,律液恢复,病愈的表现。
《索问·剌热篇》说:「肺热病著,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是将舌上黄身热作为表证未解,化热人里的质证。《索问·大奇论篇》说:「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是根据舌体运动是否灵活,和有无语言障碍来撰断病情的轻重和恢复的时间长短。《灵枢·热病第二十三》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是因里热面造成的舌烂。如热仍不退,病情就要加重并危险。《灵枢·剌节真邪第七十五》说:「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偏。」是邪热既盛,又不汗出,热不得外泄,而舌焦唇撰。《难经·二十四难》说:「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是因厥阴肝经气绝,面出现的卵缩舌卷。
《内经》虽然没有将「舌诊」做为专题论述,但从散在的各篇有关舌诊的内容可以著出,不同的疾病在舌上有它不同的反映,心病可以引起舌卷和语言障碍;邪热亢盛可以引起舌干、舌烂;表热传里舌苔变黄;肝经气绝引起舌卷;并以「舌干已」津液恢复为热病病愈的恢据;以及舌的运动是否灵活来推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情况。说明从那个时代起,已经注意到舌的变化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张忡景对舌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亦有关于舌诊的论述。例如:《伤寒论》130条:「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指出「舌苔滑」是阴寒内盛的征象,治宜温里回阳,而不可用攻伐剂。《伤寒论》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是太阳病汗、下后,伤及津液,所以舌上燥。《伤寒论》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舌上干燥为表证误治,邪热人里,里热炽盛的表现。《伤寒论》221条:「阳明病……心中懊脓,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是根据舌上是否有苔而决定可否应用栀子豉汤。《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是根据白苔来鉴别邪在步阳而不在阳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病者腹满,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将黄苔做为里实证可下之的主要指征之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肝中寒者,舌本操。」因肝脉循喉咙之后,络于舌本,寒郁化热,故舌本干燥。《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是将舌燥做为里热白虎汤的主要指征之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指出舌青是瘀血的表现。
从以上的条文可以者出,张仲景不但将舌苔的变化,做为辨证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他将舌质与舌苔加以区别开来,所以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说:「舌苔之名,始子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请之胎。」张仲景的这一贡献无疑对后世舌诊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指出的滑苔主阴证,舌燥主热,黄苔主里热实证,舌青主瘀血,这些见解,现在者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张仲景论述的舌苔种类和内容不多,但可以证明他是从实践观察中得来的,并将舌诊具体运用到辨证论治中去,有时甚至做为辨证的主要侬据,为后世舌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代医家对于舌诊的内容不断补充和发展,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中藏经》(托名华佗)对心肝脾肺肾五脏病证在舌诊上的表现都有论述。如《中藏经-风中有五生死论》说:「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中藏经·论肝》说:「肝中寒,舌本燥。」《中藏经·论胆》说:「胆胀则舌下痛。」《中藏经·论心》说。「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言。」《中藏经·论肾》说:「肾生病则口热舌干。」《中藏经·论脾》说:「脾病则而色痿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中藏经·论三焦》说:「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基本是沿袭《内经》、《难经》而来,且有所补充。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主要是论述脉学的理论,在这部著作中载有《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有关舌诊的内容。如《脉经·卷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载:「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紧急,皆膈偏枯,不喑舌转可治。」《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载:「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就是《内经》有关舌诊的内容。《脉经·卷三·肝胆部第一》载:「徽涩为瘼疭挛筋,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是《难经》有关舌诊的内容。
《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载:「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是《伤寒论》有关舌诊韵内容。《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载:「肝中寒者,舌本燥。」是《金匮要略》有关舌诊的内容。《脉经·卷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载:「足少阴之脉,是动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是《中藏经》有关舌诊的内容。有关舌诊的内容,还有如《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载:「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脉阴实是肾阳亢盛,肾阴受劫,故舌苔干燥。《脉经·卷三·心小肠部第二》载:「心象火,与小肠合为府,其喉舌。」是说舌是心之外窍。《脉经·卷四·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载:「病人肉绝,耳干舌皆肿。」是说舌肿是危重的证候。《脉经·卷四·诊百病死生决第七》载:「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脉代,舌焦干黑者死。」代脉主脏气虚,舌焦干黑是阴液枯竭,故属危重之候。《脉经·卷六·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载:「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是说脾病所引起舌的变化。《脉经·卷七·病不可下证第六》载:「伤寒发热,头痛耳黄,舌上苔滑,烦躁,脉滑实。」伤寒发热耳黄,脉滑实,属阳黄,阳黄是湿热为患,滑苔是湿邪的表现。《脉经·卷七·病可水证第十五》载:「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从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实,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而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复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脉洪大滑数与舌燥都是重热亢盛的表现。《脉经·卷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载:「吐舌下卷者死。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吐舌多见于热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因此多为危重证候,舌边有津液为阴津来复,病有转机的表现。《脉经·卷七·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载:「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一旬死。」热病脉大,舌焦,为邪热亢盛,阴液已竭,脉时时小绝,为正气欲脱之象,故主危证。《脉经·卷八·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载:「邪人于脏,舌即难言。」中风不语为邪人于脏之中风重证。《脉经·卷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载:「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为浮寒。」咳嗽苔滑为表证之咳嗽等等。
王叔和之《脉经》无疑是以论脉为主,但在所有有关舌诊的内容中,大多数都有相应的脉象,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将脉诊与舌诊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以后脉诊与舌诊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舌诊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舌诊的内容就丰富多了,例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舌肿候》说;「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骨蒸候》说:「皮蒸……舌上白。」《诸病源候论·卷八·伤寒湿蜃候》说:「蜃病之候,齿无色,舌上尽白。」《诸病源候论·卷九·热病候》说:「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舌焦黑者死。」《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卒被损瘀血候》说:「瘀血舌青口燥。」《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妊娠胎动候》说:「胎动不安……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儿死母话;母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候》说:「少阴受之,口热舌干而渴。」《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结胸候》说:「脏结病,舌上白苔者滑,难治舌上不苔者,不可攻之。」《诸病源候论·卷八·坏伤寒候》说:「面正赤,燥齿黄焦。」《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难子死腹中候》说:「妇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诸病源候论》继承了诺唐以前的舌诊经验,还将舌诊应用于妇女妊娠,并根据舌质的表现来判断产妇和胎儿的生死。
《千金方》中记载有关舌诊的资料,更为全面,如《千金方·卷二。于死腹中第六》说:「妇人难产,而青舌赤,母死于活。」《千金方·卷五-癖结胀诸第七》说:「小儿胎寒偃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千金方·卷十五·热痢第七》说:「下利舌黄燥而不褐,胸中实。」《千金方·卷十八·九虫第七》说:「伤寒齿断元色,舌上尽白。」《千金方·卷十七·肺痈第七》说:「舌上胎滑,此为浮寒。」《千金方·卷二十

大枣+桂枝

大枣+桂枝, 共35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黄连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7.【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8.【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9.【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11.【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2.【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4.【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8.【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9.【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2)【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 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2.【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3.【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4.【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5.【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6.【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7.【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8.【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 ?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29.【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30.【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32.【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35.【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