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脉经:病可水证第十五

中药大全 2023-09-20 19:40:39

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饮之即愈。

太阳病,寸口缓,关上小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

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便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

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重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治。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荣卫。

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属五苓散。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脉经》目录

谁能介绍一点把脉的知识,把脉真的能诊断病情么?

把脉就是中医的切脉,当然能诊断病情。下面仅供参考,你的问题,包含了5000年来的经验总结,包含了许多人一生的努力修炼,如撑握也不是简单的事。
切脉在中医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独特之处。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不是常听人们这样说中医:“三根手指头、一个小枕头”。
切脉既然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在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呢?
据考证,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开始广泛应用脉诊来诊察疾病,由于年代久远,其始创者已不可考。
《史记》中认为脉诊是由扁鹊倡导的,记载了扁鹊救虢太子,以三部九候法诊断病情。在对太仓公淳于意的记载中,谈到了仓公治病必诊其脉。
《内经》已有了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而《难经》首次提出了“脉诊独取寸口”的方法。东汉·张仲景创造性的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确立了平脉辩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确定了二十四脉象,首开脉象鉴别的先河。对后世及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对脉神、脉的常变、脉之从舍、顺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明·李时珍著《频湖脉学》,载二十七脉,简明易懂,十分受欢迎。
以后的一些著作,如李士林《诊家正眼》、李延罡《脉诀汇编》、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将脉理辨析与临床经验互相印证,也极为实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脉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中医脉诊也应该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更加方便、准确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
①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 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
⑦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 脉 主 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
① 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 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且止有常数, 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 脉 总 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 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 脉 六 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胃脘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人体部位名·胃脘5经穴别名·胃脘 5.1中脘穴的别名·胃脘 5.1.1中脘穴的别名5.1.2出处5.1.3穴名解5.1.4特异性5.1.5所属部位5.1.6中脘穴的定位5.1.7中脘穴的取法5.1.8中脘穴穴位解剖 5.1.8.1层次解剖5.1.8.2穴区神经、血管 5.1.9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5.1.10中脘穴主治病证5.1.11刺灸法 5.1.11.1刺法5.1.11.2灸法 5.1.12中脘穴的配伍5.1.13文献摘要5.1.14中脘穴研究进展 5.1.14.1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5.1.14.2对肺功能的影响5.1.14.3对血液的影响5.1.14.4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5.1.14.5对膀胱张力的作用5.1.14.6治疗胆绞痛5.1.14.7解除幽门痉挛5.1.14.8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5.1.14.9治疗糖尿病5.2上脘穴的别名·胃脘 5.2.1上脘穴的别名5.2.2出处5.2.3穴名解5.2.4特异性5.2.5所属部位5.2.6上脘穴的定位5.2.7上脘穴的取法5.2.8上脘穴穴位解剖 5.2.8.1层次解剖5.2.8.2穴区神经、血管 5.2.9上脘穴的功效与作用5.2.10上脘穴主治病证5.2.11刺灸法 5.2.11.1刺法5.2.11.2灸法 5.2.12上脘穴的配伍5.2.13文献摘要5.2.14上脘穴研究进展 5.2.14.1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胃脘*胃脘药品说明书 1拼音 wèi wǎn

2英文参考 gastric cavity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iddle region of the upper abdomen

gastric cav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ōngwǎn C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胃脘: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人体部位名·胃脘 胃脘为人体部位名,指胃腔[1]。上口贲门部为上脘,中部为中脘,下口幽门部为下脘[1]。见《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

5经穴别名·胃脘

5.1中脘穴的别名·胃脘

胃脘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1]。《圣济总录》:“胃脘穴,主中恶,《针灸甲乙经》云:一名太仓。在上脘下一寸。”“脘”,《脉经》作“管”;《经穴汇解》作“腕”[1]。

穴位 中脘 汉语拼音 Zhongwan 罗马拼音 Chungwan 美国英译名 Middle Epigastrium 各


号 中国 C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2 富耶氏 VC12 德国 KG12 英国 Cv12 美国 Co12

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2][3]。出《脉经》。《脉经》名中管[4]。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5]《脉经》[6])、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2]。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2][7][4]。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2]。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5.1.1中脘穴的别名 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

胃管(《脉经》)

中管(《备急千金要方》[5]《脉经》[6])

胃募(《千金翼方》)

5.1.2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

《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5.1.3穴名解 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2]。

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第四十五难》:“府会太仓。”注:“太仓即中脘穴。”《黄庭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注:“太仓,胃也。”《黄庭外景经》:“时念太仓不饥渴。”注:“胃也。”又注曰:“太仓肚府。”又曰:“太仓,胃管神名。”《老子·中经》:“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中黄经》:“太仓,脾府也。”《黄庭内景经》:“是为太仓两明堂。”注:“太仓,脾府。”又官名。《汉书·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令丞。故太仓者,亦即脾胃为仓廪之官之意。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仓。[8]

5.1.4特异性 中脘是胃的募穴[2][7][4][5]。

中脘是八会穴之腑会[2][4]。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2][7][4][5]。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5]。

5.1.5所属部位 上腹[9]

5.1.6中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7]。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4]。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2]。

中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1.7中脘穴的取法 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2]。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10]。

5.1.8中脘穴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1.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1]。

5.1.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4]。

5.1.9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2]。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5]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8]。

5.1.10中脘穴主治病证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等[2]。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11]。

中脘穴主治? 胃脘痛,呕吐,呃逆,纳呆,疳积,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肠鸣,腹胀,泄泻,便秘,便血,肠痈;失眠,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黄疸,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10]。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4]。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5.1.11刺灸法5.1.11.1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2]。

直刺0.5~1寸[2][10],局部酸胀沉重[10],胃部有收缩感[10]。

直刺1~1.5寸[4][11]。

注意:孕妇慎用[2]。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10]。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2][10]。

5.1.11.2灸法 可灸[2][10][11]。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4]。

药物天灸[10]。

强身保健采用瘢痕灸[10]。

5.1.12中脘穴的配伍 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2]。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2]。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10]。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10]。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10]。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2]。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10]。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10]。

5.1.1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

5.1.14中脘穴研究进展5.1.14.1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 针刺中脘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原来的功能状态和针刺手法有关。如原来处于软弱或中等度蠕动状态时,可使蠕动增强,如原来处于较强状态时,则这种作用不明显。当用弱 *** 时,可促进胃蠕动;强 *** 时,则抑制胃蠕动。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中脘,观察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发现中脘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为第7胸椎至第2腰椎。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10]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2]。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据报道,针刺中脘后,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泻法针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里穴,可增加胃酸分泌。电针动物中脘等穴,弱 *** 促进胃运动,强 *** 则抑制胃运动。前者使胃电加强,后者使胃电抑制。[8]

5.1.14.2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脘可增加安静时通气量、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10]。

5.1.14.3对血液的影响 针刺中脘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10]。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10]。

5.1.14.4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小鼠的“中脘”,隔日1次,共3次,分别测定肝、脾、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发现,艾灸组和对照组的吞噬细胞活性均有一定增强,而以肝、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最为显著(P<0.05)。另有人以接种S180肉瘤的小鼠为模型,小艾炷灸“中脘”,观察艾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时发现,艾灸能抑制癌鼠瘤体的增大,提高癌鼠血浆cAMP/cGMP值,增强其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活性、脾淋巴细胞的PHA诱导转化功能和脾淋巴细胞对绵羊红细胞(SR BC)诱导的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能力。[10]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2]。

5.1.14.5对膀胱张力的作用 针中脘穴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8]。

5.1.14.6治疗胆绞痛 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5.1.14.7解除幽门痉挛 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5.1.14.8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5.1.14.9治疗糖尿病 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单灸中脘,可降低血糖和尿素氮[8]。

5.2上脘穴的别名·胃脘

胃脘为经穴别名,《针灸聚英》作上脘穴之别名[12]。

穴位 上脘 汉语拼音 Shangwan 罗马拼音 Shangwan 美国英译名 Upper Epigastrium 各


号 中国 CV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3 富耶氏 VC13 德国 KG13 英国 Cv13 美国 Co13

上脘为经穴名(Shàngwǎn CV13,RN13)[13][3]。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上管;别名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胃脘(《针灸资生经》)、上纪(《针灸大全》)。属任脉[13]。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13][14]。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13]。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5.2.1上脘穴的别名 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

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

胃脘(《针灸资生经》)

上纪(《针灸大全》)。

5.2.2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针灸甲乙经》: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5.2.3穴名解 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13]。

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8]

5.2.4特异性 上脘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13][1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2.5所属部位 上腹[9]

5.2.6上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7]。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3]。

上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寸[14]。

上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5.2.7上脘穴的取法 在脐上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3]。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取穴[15]。

5.2.8上脘穴穴位解剖 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2.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1]。

5.2.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14]。

5.2.9上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脘穴具有和胃降逆、化痰宁神的功效。

上脘穴有调理脾胃,疏肝宁神作用[13]。

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8]

5.2.10上脘穴主治病证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及黄疸等[13]。

上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11]。

上脘穴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吞酸,食不化,纳呆,腹胀,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癫痫,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15]。

上脘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管痉挛等[14]。

治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胃炎,胃扩张,隔肌痉挛,肠炎。

5.2.11刺灸法5.2.11.1刺法 直刺0.5~1寸[15][13],局部有酸胀感[15],可扩散至上腹部[15]。

直刺1~1.5寸[14][3]。

注意:

若肝、脾大,其边缘在本穴处或以下者,禁刺[15]。

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15]。

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15]。

针后慎勿饱食[15]。

孕妇慎用[13]。

5.2.11.2灸法 可灸[13][15][3]。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4]。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5.2.12上脘穴的配伍 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13]。

上脘穴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13]。

上脘配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上脘配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上脘配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上脘配神门,治发狂奔走[15]。

上脘配不容、大陵,治呕血[15]。

上脘配丰隆,治心痛、呕吐[15]。

上脘配足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治鼓胀[15]。

上脘配三焦俞,治胃胀食不化[15]。

5.2.1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眩痛,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膜满胀,心腹胸胁支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呕血,上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热烦,奔豚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人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

《针灸大成》: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疗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普济》: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5.2.14上脘穴研究进展5.2.14.1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针刺上脘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使症状减轻,促进溃疡愈合,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影响[15]。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上脘、中脘、内关等穴,在X线下观察,可解除膈肌痉挛,加速食管蠕动[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