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论一首六条、方二十首)论曰∶蛊毒千种,种种不同,或下鲜血,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痛,状貌说不可尽。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时,皆从九孔中或于胁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辟恶药,则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着人。养生之家大须虑此。俗亦有灸法,国中蛊于心下捺便大炷灸一百壮,并主猫鬼亦灸得愈。又当足小趾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饭上得者有饭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验,皆于灸疮上出。
凡中蛊毒,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蚀人五脏尽乃死矣,欲验之法,当令病患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
凡人患积年,时复大便黑如漆,或坚或薄或微赤者,是蛊也。
凡人忽患下血,以断下方治更增极者,此是中盅者也。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无有多少,此皆是蛊毒。粗医以断痢药处之,此大非也。
世有拙医,见患蛊胀者,遍身肿满,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涩,以水病治之。延日服水药,经五十余日望得痊愈,日复增加,奄至殒殁,如此者不一。学人当细寻方意,消息用之,万不失一。医方千卷,不尽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备述。
凡人中蛊,有人行蛊毒以病患者,若服药知蛊主姓名,当使呼唤将去。若欲知蛊主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者,可语令去则愈。又以蛇涎合作蛊药着饮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种积年乃死,疗之各自有药。江南山间人有此,不可不信之。
属性:治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坚塞咽喉,语声不出,短气欲死,饮食不下,吐逆上气,去来无常,状如鬼祟,身体浮肿,心闷烦疼寒战,梦与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上叉胸胁痛如刀刺,经年累岁,着床不起,悉主之方。
雄黄、椒目、巴豆、莽草、芫花、真珠(即丹砂。《外台》作木香)鬼臼、矾石、藜芦(各四分)附子(五分)獭肝(一分)蜈蚣(二枚)斑蝥(三十枚)上十三味为末,蜜和更捣二千杵,丸如小豆,先食饮服一丸。余密封勿泄药气,十丸为一剂。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痢为度,当下蛊种种,状貌不可具述,下后七日将息,服一剂,三十年百病尽除,忌五辛。
属性:治百病,若中恶气,心腹胀满,不得喘息,心痛积聚胪胀疝瘕,宿食不消,吐逆呕,寒热瘰、蛊毒,妇人产后余疾方。
蜈蚣(一枚)丹砂(即真珠)附子、矾石(一作、石)雄黄、藜芦、鬼臼(各一分)巴豆(二分)上八味,为末,蜜丸如麻子,一服二丸,日一服,伤寒一二日服一丸,当汗出,绵裹两丸塞耳中。下利服一丸,一丸塞下部。蛊毒服二丸,在外膏和摩病上。在膈上吐,在膈下利,有治人得药杂蛊方∶斑蝥(六枚)桂心、藜芦(各如指大)釜月下土(如弹丸大)上四味,治下筛,水服一钱匕下,虫蛇虾蟆蜣螂毒俱出。
属性:治蛊疰,四肢浮肿,肌肤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状,死后转易家人。一名蛊胀方。(《小品》名雄黄丸)。雄黄、巴豆、莽草、鬼臼(各四两)蜈蚣(三枚)上五味,为末,蜜和捣三千杵,丸如小豆,密封勿泄气,宿勿食,平旦空腹服一丸,一炊久不知,更加一丸,当先下清水,次下虫长数寸,及下蛇,又下、鸡子或白如膏,下后作葱豉粥补之,百种暖将息。
治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病变无常处方。(《肘后》、《古今录验》俱云∶用铁精、乌鸡肝和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再。甚者不过十日。《千金》用后汤,疑误)。羊皮(方五寸)犀角、芍药、牡丹、黄连(各一两)荷(四两半)栀子仁(七枚)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葛氏、崔氏俱无牡丹、芍药、栀子,有
属性:治蛊毒百病,腹暴痛飞尸恶气肿方。
犀角(屑)鬼臼(屑)桂心(末)羚羊角屑(各四钱匕)天雄、莽草、真珠(即丹砂)雄黄(各一两)贝子(五枚,烧)蜈蚣(五节)巴豆(五十枚)麝香、射罔(各如鸡子黄大,一枚)上十三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服一丸,日二,含咽,不知少增之。卒得腹满蜚尸,服如大豆许二丸。若恶气肿,以苦酒和涂上,绛囊盛药系左臂,辟不祥鬼疰蛊毒。可以备急。
治蛊毒方∶茜根、荷根(各三两)上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肘后》云∶治中蛊吐血,或下血如烂肝者,自知蛊主姓名)。
又方、皮灰、乱发灰(各一方寸匕)生麻子汁(五升)桃根皮(向阳者)槲树背阴白皮(各五两)上五味,先煮桃根、槲皮取浓汁一升,和麻子汁、发灰等令匀,患人宿少食,旦服一大升,须臾着盆中,以鸡翎、吐水中如牛涎犊胎,及诸虫并出。
又方、槲树背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即吐虫出,亦治中蛊下血。
又方、皮灰水服方寸匕,亦出虫。
又方、大戟、斑蝥、五月五日桃白皮(各四分。《必效方》云∶取东引者火烘之)。上三味,治下筛,旦空腹以水一钟,服八捻。用二指相着如开,顿服之。若指头相离取药太过,恐能损人。(《肘后方》云∶服枣核大不瘥,十日更一服。《必效方》云∶服半方寸匕治蛇蛊方(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曰蛇蛊)∶大豆末以酒渍,绞取汁,服半升。
治诸热毒或蛊毒,鼻中及口中出血,医所不治方∶取人屎尖七枚烧作火色,置水中研之,顿服即愈,亦解百毒时气热病之毒,服极神验。
治蛊吐下血方∶榉皮(广五寸,长一尺)芦荻根(如足大趾,五寸。《短剧方》用蔷薇根)上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极下蛊。
治中蛊下血,日数十行者方∶巴豆(二七枚)芫青、藜芦、附子、矾石(各二分)上五味,为末,别治巴豆,合和相得,以绵裹药如大豆许,纳下部中,日三瘥。
又方、苦瓠一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稍稍服之,当下蛊及吐虾蟆,蝌蚪之状,一月后乃尽。(《肘后方》云∶用苦酒二升煮)。
属性:治下血状如鸡肝,腹中绞痛难忍者方。
茜根、升麻、犀角(各三两)桔梗、黄柏、黄芩(各二两)地榆、白、荷(各四两)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蛊利血用之。
又方、桔梗、犀角(等分)上二味,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自服,绞口与之,药下心中当烦,须臾自静,有顷下,服至七日止,可食猪脾脏自补养。治蛊下血如鸡肝,日夜不解欲死者,皆可用。
治肠蛊,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瘥者方∶牛膝一两捶散切,以醇清酒一升渍一宿,平旦空腹服之,再服便愈。
属性:治万病蛊毒风气寒热方。
乌头、甘草、芎、黄芩、桂心、藜芦、附子(各四两)白蔹、桔梗、半夏、前胡、麦门冬、柏子仁(各六两)上十三味,咀,以曲十斤,秫米一斛,如酝酒法,药以绢囊盛之,沉于瓮底,酒熟去糟,还取药滓,以青布袋盛,沉着酒底,泥封,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空腹服一合,日三,以知为度。因药有毒,故以青布盛之。服勿中止。二十日大有病出,其状如漆。五十日即悉愈。妇人年五十,被病连年,腹中积聚,冷热不调,时时切痛绕脐绞急,上气胸满,二十余年,服药二七日,所下四五升即愈。又有女人病偏枯绝产,服二十日,吐黑物大如刀带,长三尺许,即愈,其年生子。又有女人小得癫病,服十八日,出血二升半愈。有人被杖,崩血内瘀,卧着九年,服药十三日,出黑血二三升愈。有人耳聋十七年,服药三十五日,鼻中出血三升,耳中出黄水五升而愈。古方云∶熹平二年,北地太守臣光上,然此偏主蛊毒。
有人中蛊毒者,服无不愈。极难瘥者,不过二七日。所有效莫不备出。曾有一女人年四十余,偏枯羸瘦不能起,长卧床枕,耳聋一无所闻,两手不收,已经三载。余为合之,遂得平复如旧。有人中蛊毒而先患风,服茵芋酒伤多,吐出蛊数十枚遂愈,何况此酒而不下蛊也。嘉其功效有异常方,故具述焉。
●:.com
目录1拼音2拼音名3牛肝菌的别名4来源5原形态6生境分布7化学成份8牛肝菌的药理作用9性味10功能主治11牛肝菌的用法用量12注意13附方14摘录附:1用到中药牛肝菌的方剂2用到中药牛肝菌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牛肝菌 1拼音 niú gān jun1
2拼音名Niú Gān Jūn
3牛肝菌的别名见手青
4来源药材基源:为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红脚牛肝菌、桃红牛肝菌、魔牛肝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letus speciosus Frost.[Suillus speciosus (Frost)Kumtz.]
5原形态1.华美牛肝菌 菌盖半圆形,后平展,盖宽815cm。表面干而平滑,无光泽,玫瑰红色、酒红色,偶尔杂以黄色晕斑。菌肉淡黄色,伤后变蓝色。菌管贴生,蜜黄色,伤后变蓝。柄等粗,上部蜜黄色,基部污褐色,上端具网络。孢子狭纺锤形、长柱状,(1115)μm×(2.53.5)μm。
2.红脚牛肝菌 菌盖中凸而平展。盖宽520cm。干,初有微绒毛。黄褐色、红褐色、月桂色。菌肉黄色,伤后变蓝。菌柄等粗,基部不膨大,长415cm,径23cm。黄色、红色、具深红色或朱红色斑点,不呈网状,柄基伤后初变蓝,后变褐色。孢子纺锤形,(1216)μm×(46)μm。
3.桃红牛肝菌 菌盖阔而平展,干,幼时微粘,初有绒毛,后光滑,宽916cm。紫红色、玫瑰红色、血红色。菌肉柠檬黄色,伤后呈淡蓝色。菌管柠檬黄色、硫黄色,伤后变绿褐,弯生,近柄处下陷,柄棒状,基部呈臼形,上端具纵长的条纹,中下部有网络,黄色,基部呈玫瑰红色。孢子近纺锤形,两侧近于对称,(1115)μm×(45)μm。单生或群生,稀有成簇丛生,多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见于710月。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魔牛肝菌 菌盖宽730cm。半圆形,后近平展。干,有时具龟裂。淡灰色或橄榄褐色,有时有粉红色基调。菌肉白色、淡黄色,伤后变蓝。菌管口红色,伤后初变蓝再转黑。柄短而粗,几呈一短臼形,径可达6cm,长约8cm。孢子纺锤形,椭圆形,(1115)μm×(46)μm。
6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华美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喜潮湿,易腐烂,89月份为盛产季,多见于壳斗科植物林下。
2.红脚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于坚硬木林下,以壳斗科林为普遍,习见于夏、秋季节。此菌初期呈红色为主的色泽,且大型,易被发现。
3.桃红牛肝菌 生于栎林下或林边草地。710月现蕾和出菇。
资源分布:1.华美牛肝菌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红脚牛肝菌 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桃红牛肝菌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7化学成份1.红脚牛肝菌含硒(selenium)。
2.桃红牛肝菌含甾醇(sterol),脂肪(fat)和氨基酸(aminoacid),主要的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缬氨酸(valine)及脯氨酸(proline)。尚含有硒元素。
3.魔牛肝菌从魔牛肝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魔牛肝菌毒蛋白(bolesatine),包含有567个氨基酸,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 000。
8药理作用魔牛肝菌毒蛋白具有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另从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 bolesatine(为一种植物血凝素),有促进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单核细胞释放白介素1α和白介素2的作用。
9性味微甘;性温
10功能主治消食和中;祛风寒;舒筋络。主食少腹胀;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11牛肝菌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12注意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食后可导致呕吐、腹泻和痉挛,但经煮沸后。毒素可因高温而分解。
13附方此类真菌的子实体受伤遇氧后,即呈蓝、绿色,故名见手青。
14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牛肝菌的方剂 安络痛片 培养基)粉100g制法:取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菌)乙醇提取物,加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基)粉,以...
五味消毒饮 属阳证、实证者。蜂窝织炎:蜂窝织炎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通过皮肤...
野苋汤 拼音:yěxiàntāng处方:鲜野苋草全草50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鲜野苋草洗净剪碎,加水煎取浓汁,...
紫朴汤 拼音:zǐpǔtāng《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朴汤别名:石八、十六号师象方组成:紫朴、山楂、卜子、...
翠云锭 ,和药作锭,阴干。功能主治:疏脓长肌解毒。主眼胞菌毒,烂弦风眼,或暴赤肿痛者。一切菌毒痈疽。用法用...
更多用到中药牛肝菌的方剂
用到中药牛肝菌的中成药 安络痛片 培养基)粉100g制法:取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菌)乙醇提取物,加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基)粉,以...
猴菇菌片 拼音:hóugūjūnpiàn英文:猴菇菌片说明书:药品名称:猴菇菌片药品汉语拼音:Houguju...
虫草菌发酵制剂 拼音:chóngcǎojūnfājiàozhìjì英文:虫草菌发酵制剂说明书:药品名称:虫草菌发酵制...
尿感宁冲剂 花地丁分别对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明...
新雪丹 用该药与羚羊角水煎液为对照,对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致热家兔退热的比较试验表明,该药与羚羊角有显著...
更多用到中药牛肝菌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牛肝菌 《滇南本草》:[第三卷]七星菌 ),生山中阴湿处,形似牛肝菌,背后有七点黄斑。味甘美、辛,性平。无毒。主治...
《滇南本草》:[第三卷]牛肝菌 牛肝菌,气味微酸、辛,性平。主治清热解烦,养血和中。凡菌,冬、春生者,无...
《寿世青编》:[卷下]饮食禁忌节要 。牛肉忌姜、栗子。牛肝、牛乳忌鱼。鸡肉、鸡子同忌蒜、葱、芥、李。鸭子忌李。鹌鹑忌菌、木耳。雀肉忌李、...
《验方新编》:[卷十二急救]诸毒须知 、李子、獭、兔、犬、鳖、野鸡;鸭忌李、鳖。鹌鹑忌菌子忌猪荷、芥绿豆断肠)、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可食。...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杂治方]解食毒第一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组成】葱白(长9~12厘米者)2茎 半夏12克 生姜2.4克 甘草 当归 黄耆各9克 麦门冬12克 阿胶12克 人参4.5克 黄芩3克 旋复花3克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1.6升,煮至800毫升,纳清酒600毫升,并将阿胶加入,煎取8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三夜一。温卧,当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黄6克煮,服如前法;若秋后,勿强责汗。一方以黄雌鸡1只,割咽取血,纳酒中煮鸡,取汁以煎药。
【主治】妊娠七月,忽惊恐摇动,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脉若伤寒,烦热腹满短气,常苦颈项及腰背强。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海藻、菘菜。
问题一:孙思邈都有哪些著作?后世题名为孙思邈的著作近七十种,据考证其中近三十种左右肯定为孙氏所著,但迄今所存者主要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另有自注《老子》、《庄子》、《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千金月令》三卷等二十余种均已佚失。还有旧题或托名孙思邈的著作有四十余种,尚不能肯定为孙氏所著,但这些书也多已亡佚。孙思邈的现存代表作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唐初和唐以前的中医临证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分为232门,合方论5300首,卷一为总论,主要论述医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并阐述了诊断、治疗、处方、用药以及制药服药和药物贮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卷二至卷四为妇人方,包括求子、妊娠、分娩、难产到产后各病及妇科各病等,其中有药方540余首。卷五(上、下)为少小婴孺,从新生儿养护到儿科常见病的防治,列方320余首。卷六为七窍、包括眼、鼻、口、舌、唇、齿、喉、耳等疾患,还有面部疾患用药和美容方。卷七到卷二十一为内科疾患,先述风毒脚气,次为诸风(主要论述脑系病及中风),伤寒;其后按脏腑分类分别论述诸脏腑生理病理和有关疾患;再后为消渴、淋闭、尿血、水肿。这些卷提供各类处方2000余首。卷二十二、十二三为外科和皮肤科病,卷二十四为解毒及杂治,包括瘿瘤及若干 *** 和 *** 疾患。卷二十五备急(急救医学)。卷二十六食治,卷二十七养性,卷二十八平脉,卷二十九、三十针灸,内容都很丰富。《千金翼方》共三十卷,合方论2900余首,其显著特点是:(1)卷一至卷四全部以及卷十二、十三、十四的相当部分,深入阐述药学问题;(2)创造性地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研究和运用仲景学说;(3)以大量篇幅论述养生学说和老年医学;(4)更深入地论述了针灸的具体应用,对灸法有更多的探讨;(5)二十九、三十两卷为“禁经”,唐时太医署设有禁咒科,这部分内容是孙氏搜集的禁咒之术,孙氏说“将恐零落,编为两卷”,并说“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但有的运用起来,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神鬼迷信之术掺入本书,自然是美玉之瑕,但其中涉及心理疗法,并搜集不少“禁咒”文献,可供有兴趣者研究参考。外国学者已有这方面的论文。孙思邈的这两部巨著,问世至今千数百年,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在国际上影响也越来越大。据日本医史学家宫下三郎上世纪80年代初统计,仅日中两国现存版本即有十六种。国内外翻刻出版者,据统计由宋本至今,《备急千金要方》三十余次,《千金翼方》约二十次,两部《千金方》合刻本六次;另外还有许多评注本、节要本以及某卷的单行本十余种累次出版。近千年前,宋朝林亿称颂本书“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明代王肯堂和清代张璐都认为继张仲景之后,唯有孙思邈的《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顽上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对孙氏及其著作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国外研究《千金方》以日本最为活跃且富有成果。医学家多纪元坚等说:“晋唐以降,医籍浩繁,其存而传于今者,亦复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长沙,绳尺百世者,盖莫孙思邈《千金方》者焉。”多年前日本还成立了《千金要方》研究所,研究所顾问景嘉赞称此书是“人类的至宝”。朝鲜许多名著如《医方类聚》、《东医宝鉴》都引用了《千金方》的内容,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对孙氏针灸学成就给以高度评价。英、美、德、法诸国都有学者从事孙氏著作的研究。美国席文(Natheu Sivin)教授和德国文树德教授等都有研究专著出版。
问题二: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历来被道、儒、佛三家所尊重。以其名载录的书籍很多,有节纂和托名者也不少。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遗存,根据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约有90余种,其中已考订基本确定为托名者71种。据《旧唐书》载: “自注《老子》、 《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 《摄生真录》、 《枕中素书》、 《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 “《老子注》,《 庄子注》, 《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 《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 《 禁经》二卷, 《神枕方》一卷,(伍脏旁通道养图》一卷, 《医家要钞》五卷。 《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皆道家者言,疑道流依托也,不尽载。”
问题三: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其著作是什么?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家,他的著作《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被西方称为“医学论之父”,被中国人尊为药王爷“。
问题四:唐代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是?千金方
采纳哦
问题五:下列著作中,出之孙思邈的是?下列著作中,出之孙思邈的是?答:千金方(答案不清楚,待编辑
问题六:孙思邈完成得下朽著作是什么《千金要方》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问题七:孙思邈在哪部著作里提出了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问题八:孙思邈的名著是什么谁知道?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氏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问题九:古代杰出医者孙思邈著作有哪些据《耀州志》载孙思邈著作有:《老子注》,《庄子注》,《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甘草蜜的用法用量6摘录附:1古籍中的甘草蜜 1拼音 gān cǎo mì
2处方甘草。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阴头生疮。
5甘草蜜的用法用量白蜜调敷。
6摘录《绛囊撮要》
古籍中的甘草蜜 《普济方》:[卷四十三三焦腑门]上焦 砂仁。瓜蒌根各三两。藿香叶二两四钱。石膏四两。甘草蜜炒十六两。大栀子汗。犀角地黄汤(方见肝脏门肝实...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第十九 有时也。毒药不止者。蛔恶之不食也。蛔喜甘。故用甘草蜜之甘。随所欲而攻之。胡粉甘寒。主杀三虫。蛔得甘...
《金匮翼》:[卷二饮食]不能食 )麦(炒黄,二两)乌梅(四两)干木瓜(半两)茯苓甘草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白汤下。一方无...
《目经大成》:[卷之三补阵]四君子汤一 白术(略漂去油,晒干,蜜拌炒)茯苓(人乳渍,蒸甘草蜜炙,或剂片蜜拌炒)目色枯瘁,声息低微,开视无力...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杂治方解百药毒第二]解毒药散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脉经:平虚实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