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窍阴,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前伏人门,耳后穴,一名窍阴)。侠溪,在足小趾、次趾歧间本节前。地五会,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不灸。临泣,在足小趾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半。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三寸。付阳,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悬钟,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足三阳络。阳辅,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阳、也。少阳所生。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阳维,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一本云∶踝上三寸)。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关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一本云∶关陵)。中渎,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环跳,在髀枢中。
●:.com
说头痛,以前专门讲了偏头痛:
您教的方法还真有效,我真的在我的颞侧找到了一个硬硬的条索,并且拿我用手的拇指去弹拨条索之后,头痛迅速缓解了。
还有的朋友会问:
除了偏头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头痛的解决方法,接下去给您讲一讲头痛的分经辨证以及治疗的方法。
什么叫做头痛的分经辨证? 就是根据您头痛的大致部位跟经络的联系,来进行经络辨证。如果有了经络辨证,那治疗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明明白白了。
根据您头痛的具体部位,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 是指的头侧部的头痛,叫做偏头痛,或者叫做少阳头痛。因为手足少阳经都行于的耳周头侧位置,特别是足少阳胆经。
第二种 类型的头痛,叫做阳明头痛,指的是在的前额、额角范围之内所出现的头痛,因为足阳明胃经是行于额角,并交会于前额位置。
第三种 类型的头痛叫做太阳头痛,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的部位,也就是后枕部的后项部引起的疼痛,向头后向头上向头前这种放射状的头痛,叫做太阳头痛。
第四种 类型叫做厥阴头痛,指的是头顶巅顶的位置出现的疼痛,位置归足厥阴肝经管理。
这四种类型的头痛除了位置不同之外,症状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现代医学的很多种类型的头痛诊断之间也会有共通性。
「首先分析一下头侧部的疼痛」…
之前讲治疗偏头痛的那一期内容当中,曾经就告诉过大家这种典型偏头痛叫做血管痉挛性偏头痛。它的始发部位往往是在的外耳廓对折之后,耳尖上方大约有两指宽的位置。当咬牙的时候,这个位置会有一个肌肉,在这儿咯噔咯噔的开始交错隆起。这个地方就是颞肌隆起的高点,这个穴位的名字叫做率谷。率是通假字,直率的“率”就等于蟋蟀的蟀,就有点像一个蟋蟀,在这咕咕咕的叫的一样。
如果此位置出现了受凉,紧张,劳累,导致这块的片状的筋膜收缩,就会挤压穿行于筋膜当中的颞浅动脉。于是,就会出现动脉受到挤压出现的跳痛,疼痛是一跳一跳的,这样的疼痛叫做血管紧张性偏头痛,这是典型的少阳头痛。
如果遇到了这种头痛,就弹拨率谷穴,这儿有一个硬硬的条索,咯噔咯噔,弹拨条索,您的疼痛可以快速缓解。
「第二种头痛,叫做阳明头痛」…
也就是前额部的疼痛,头痛的特点是跳痛或者胀痛。
这种类型的头痛,往往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的现象。也就是说,出现了一种血管刺激征。当然还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表现,如果您经常有这种头痛,以前额位置疼痛非常的剧烈,往往会在您的额角这个位置,就是的前发际和头侧部的侧发际交界的位置,在额角附近或者额角偏内侧的部分,您可以看到或者触摸到一个非常明显的静脉,是怒张的血管,硬硬的,颜色是青青的。此部位就代表了血管的紧张,正因为血管受到刺激,所以往往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很多的女孩子在痛经的时候经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时候你去摸一摸额角处的血管,跳动都是非常的明显。
阳明头痛怎么办呢?交给您一个简单的方法,在额角处,静脉比较怒张的位置(此穴位叫做头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点刺出血。 如果您不会刺血,也可以准备一个类似边齿的梳子或者牛角的梳子,齿比较尖比较硬。
在这额角头维的位置,点下去,揉两下,用尖锐的东西去刺激血管壁的周围,有明显的刺痛感,也可以起到缓解阳明头痛的作用。
-在这儿分享给大家一个小故事 -
大概三年到五年以前,我有一个女性的患者,60岁出头, 得了严重的高血压,头痛,眩晕,同时的眼睛非常的胀,眼睛往外还秃着,甲状腺功能也异常。
然后找我来治疗的时候,我给她治了两次,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她觉得说,我还是头疼,还是眼睛胀。
而那天我就给她针头部的穴位,结果扎完了以后她就投诉,你的小助手不认真,给我起针的时候流血了她都没注意。按正常情况下,在取针之后都会用干净的棉球去压住这个位置,防止出血。
但是因为扎的穴位比较多,所以起针比较快,这个位置的就没有压这么长时间,当时也没流血,结果过了两三分钟,起完针走了,她的血流下来了,结果侧面留了两道。我还训了训小助手,我说你以后得认真,起完针后按压片刻,这是咱们针灸的助手的基本操作规范。结果第二次患者来了以后先表扬我说,,你上次治的非常好,那个出血出的非常好,就因为流血了,我觉得我眼睛特别的轻松,头也不疼了,今天我申请专门给我刺个血吧!
这种无意当中点在了头维穴,说是无意,但实际上针刺的时候就是点在那个血管怒张的血管壁附近,如果是血管壁比较张力比较高,确实在取针之后容易出血。但这种出血对于这种实证的头痛,而且是阳明头痛的患者来讲,就可以摇大针孔让其出血,而且不要按压,让它出一点血,,效果反而明显。所以这种不经意间的一个操作反而对头维穴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古书当中,确实也记载了头维度刺血治疗阳明头痛的。
因此,从那以后,连续五次我给患者都是用一个稍微粗的针就直接扎在怒张的血管壁附近,还没有出血,她还说,你在弄一弄让我这轻微出点血,经过这样的几次治疗之后,她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
「第三种类型就是太阳头痛,也就是后头痛」…
其典型的表现,是从后向前的放射状的头痛,向上向前,往往在感冒的时候,颈项强急,后背肌肉拘挛,或者颈椎,颈肩不适而出现的刺激征,而引起的头痛的症状叫做太阳头痛。实际上刺激到了枕大神经。
具体怎么找呢? 首先在你的脑后找到一个隆起的骨头,叫做枕外隆凸,就是三国里所说的“魏延脑后有反骨”,就是个反骨,在枕外隆凸上缘往旁边分开大约有两指宽左右的位置,在下面就有一个神经丛中穿行着,穿行经过枕下肌群的筋膜。所以当枕下肌群紧张,斜方肌紧张的时候,就容易刺激到枕大神经,而引起从后向前放射状的痛。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一个刮痧板,在后头部进行刮拭的时候,别的刮都是顺着刮,顺毛刮,不疼。但是这个时候,反而会需要让位置疼痛加重一点,叫松解筋膜的方法。所以您刮的时候是上下刮,在刮的过程当中,你就会觉得后面是比较疼痛,而且这种疼痛有点刺痛的感觉,有点发散的感觉,有点放射的感觉。后背部毛孔,也有打开的趋势,所以人在这种状态下是非常容易散风的,其实就是对筋膜层的一个比较强的刺激来缓解太阳头痛。感冒或者颈肩不适的时候,在你的枕后区用刮痧板来刮三五分钟即可缓解症状。
前面说了太阳头痛,又说了少阳头痛,但其实有一种头痛,是太阳和少阳混在一起的。有人说,我怎么觉得我后面往前放射疼和我侧面的痛混在了一起。临床当中确实有太阳和少阳合并在一起的疼痛,往往就是在枕大神经的旁边往外侧,还有枕小神经,也容易受到刺激,特别是当你过度低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刺激,刺激之后,也引起由下向上放射状的疼痛,但是放射疼痛的区域是在的耳朵的后面,头侧部区,所以也有少阳头痛的特征。
因此在分别不清楚的时候,您可以在您的后头部用刮痧板来刮拭的过程当中,把范围扩大到你耳朵的后方,就是从枕外隆突到你的耳后乳突之间。刮拭个三五分钟,您的整个后头都会热哄哄的,毛孔都是打开的,邪气都散出去了,表邪散出,当然这种外感因素而引起的疼痛或者筋肉拘急而引起的神经刺激征就会明显的减轻。
「最后一种类型就是厥阴头痛」…
厥阴头痛,在的头顶部疼痛。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经络的特殊性。 老外就觉得特别神奇,明明头疼,非要扎脚丫子。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最后上达于颠顶。所以巅顶头痛的特点不一样,阳明头痛是胀痛,而且伴有恶心,呕吐;头侧部少阳头痛是跳痛,一跳一跳的,往眼眶方向放射状的疼痛。后头部的太阳头痛是神经痛,是往头顶放射状的疼痛。但是这种厥阴头痛,在头顶处的这种头痛,往往是隐隐而疼,归属于足厥阴肝经。
这是虚症,往往是肝阴亏,血虚头痛,或者叫肝肾阴亏,血虚头痛。这种头痛当然就要去滋补肝肾之阴, 选取的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涌泉和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
涌泉穴 在二三足趾趾缝之间和足跟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分分点处,一卷足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人字沟。在人字沟的顶点,这是涌泉穴。也是足底穴位当中的肾穴,足底按摩的时候,那个肾穴。
太冲穴 在一二指指缝向上,一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点揉的时候,就是食指放在太冲,同手的拇指放在对侧涌泉穴,两穴相对用力掐。对于头顶的巅顶头痛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而且你越疼,掐的手法就应该越重。隐隐的疼痛,你就轻轻的去点揉它出现酸胀感就行,如果是那种非常剧烈的、头痛如裂的那种状态,那你就要用力,两个穴位用力对掐,才能缓解这种剧烈的疼痛。其实这就在临床当中,是一种轻刺激和一种重刺激的方法。 重刺激是泻法,轻刺激是补法。
平时保健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补益的方法,轻柔的方法,但是如果疼痛非常剧烈的时候,要止住这种疼痛,就要用重的方法,倾泻的方法。
总结一下
四种类型的头痛:前额痛为阳明,用头维;侧头痛为少阳,用率谷;后头痛为太阳,用玉枕。玉枕就像枕在玉做的枕头上的意思;巅顶疼痛为厥阴,用太冲加涌泉的对点对掐。
好这样四种类型的头痛,就交给您了, 分经辨证选择,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刺激方法。 如果您的头痛,是比较复杂的,分辨不清的,或者是久治不愈的,您一定要记得及时到医院里面做相关检查。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足窍阴穴的定位9足窍阴穴的取法10足窍阴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足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12足窍阴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足窍阴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献摘要17足窍阴穴研究进展 17.1治疗头痛17.2治疗急性结膜炎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足窍阴 1拼音 zú qiào yīn
2英文参考 zúqiàoyīn GB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qiàoy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足窍阴 汉语拼音 Zuqiaoyin 罗马拼音 Tsuchiaoyin 美国英译名 Foot Empty Yi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44 富耶氏 VB44 德国 G44 英国 G44 美国 GB44
足窍阴为经穴名(zúqiàoyīn GB4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名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1]。足窍阴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五行属金[1][2]。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1]。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耳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多梦,现代又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偏头痛,目眩,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结膜炎,哮喘等。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
5穴名解 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1]。
窍,有空隙之义。阴,阴、阳之阴。窍指空孔。《黄帝内经素问》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此五脏皆属阴脏。该穴所主治目疾、耳聋、舌强、鼻塞、口中恶苦诸疾与头窍阴相类,《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此穴位人体最下,在足第4趾外侧趾甲角根旁1分处,为足少阳脉气所发之地,犹如井泉,故名足窍阴。[3]
6特异性 足窍阴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1][2]。
7所属部位 趾端[4]
8足窍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窍阴穴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2]。
足窍阴穴位于足趾,第四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足窍阴穴位于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5]。
足窍阴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1]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肌肉)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骨骼)
9足窍阴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足窍阴穴位于足趾,第四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仰卧或垂足,在足第4趾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处取穴;或于足第4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第4趾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足窍阴穴[7]。
10足窍阴穴穴位解剖 足窍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肤由足背中间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出二支趾背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趾底总动脉也发出趾底固有动脉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条趾动脉,即二条趾背动脉,二条趾底固有动脉,各动脉均与同名静脉和神经伴行,走行于各趾的跖背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网,营养并支配趾关节、腱膜和皮肤。
皮肤→皮下组织→趾甲根[8]。
布有趾背神经,趾背动、静脉和趾底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5]。
11足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窍阴穴具有疏肝解郁,通经活络的功效。
足窍阴穴有疏肝气、清胆火、熄风热的作用[1]。
足窍阴穴为胆经之井穴,具有清热、安神之特点,主治热病、神志病等[9]。
足窍阴穴系胆经之井穴,有清热养阴之功,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3]
头窍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但一点一线也。[3]
12足窍阴穴主治病证 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耳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多梦,现代又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偏头痛,目眩,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结膜炎,哮喘等。
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等[1]。
足窍阴穴主治头痛、耳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8]。
足窍阴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胁痛,足跗肿痛;失眠,多梦;热病[6]。
现代又多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等[1]。
足窍阴穴主治偏头痛,目眩,目痛,耳聋,胁痛,失眠,多梦,热病;以及高血压,肋间神经痛等[5]。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
3.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耳聋,耳鸣;
4.其它:哮喘,胸膜炎。
13刺灸法
一般直刺0.1~0.2寸[1]。
斜刺0.1~0.2寸[5]。
浅刺0.1~0.2寸[6]。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6][5][1][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足窍阴穴的配伍 足窍阴配头维、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足窍阴配头维、太阳、风池、率谷、外关,治偏头痛[6]。
足窍阴配翳风、听会、外关,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6]。
足窍阴配少商、商阳,有清热利咽的作用。治喉痹[6]。
15特效 ***头痛和牙痛时,用5根牙签捆在一起点刺足窍阴穴,每次100下[7]。
16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手足清,烦热汗不出,手肢转筋,头痛如锥刺之,循然不可以动,动益烦心,喉痹,舌卷干,臂内廉不可及头,耳聋鸣,窍阴皆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痈疽,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动则烦心。
《针灸大成》:主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痈疽,头痛心烦,喉痹,舌强口干,肘不可举,卒聋,魇梦,目痛,小眦痛。
《医宗金鉴》:主治胁间痛,咳不得息热躁烦,痈疽头痛耳聋病,喉痹舌强不能言。
17足窍阴穴研究进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