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论一首、方六首)论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
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属性: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是为肺痈方。
桔梗(三两,《集验方》用二两,《古今录验方》用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脓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
属性:治肺痈喘不得卧方。
葶苈(三两为末)大枣(二十枚)上二味、咀,以水二升先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二方寸匕,煮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治肺痈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宜先进小青龙汤,却服前药。(小青龙汤方见前第九卷伤寒门。)
属性:治肺痈初起,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属性: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者方。
黄昏手掌大一块,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属性:薏苡仁、瓜瓣(各半升)桃仁(三十枚)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上四味、咀,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属性:治肺痈吐涎沫不止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皂荚(一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com
千金方是第一个,备急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 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 ,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究归天,束手受败。 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千金翼方
序
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知关 玄牡,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稽炎农于纪 ,资太一而返营魂。镜轩后于遗编,事歧伯而宣药力,故能尝味之绩,郁腾天壤,诊体之教,播在神寰。医道由是滥觞,时义肇基于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芳难老。俦厥龄于龟鹤,讵可蠲 。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若其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则有越人彻视于腑脏,秦和动达于膏肓,仲景候色而验眉,元化刳肠而湔胃,斯皆方轨迭迹,思韫入神之妙;极变探幽,精超绝代之巧。晋宋方技既其无继,齐梁医术曾何足云。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然则三部九候,乃经络之枢机。气少神余,亦针刺之钧轴。况乎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心考锱铢,安假悬衡之验,敏同机骇,曾无挂发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是故先王镂之于玉板,往圣藏之以金匮,岂不以营迭至道括囊真颐者欤。
余幼智蔑闻,老成无已。才非公干,夙婴沉疾。德异士安,早缠 瘵。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徇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酌华公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之玉函,奇方
毕综。每以为生者两仪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气。气化则人育,伊芳人禀气而存。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于我,人处物为灵,可幸蕴灵心阙颐我性源者。由检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号曰千金,可以济物摄生,可以穷微尽性。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譬 之相济,运转无涯。等羽翼之交飞,抟摇不测。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辞;玄文奥矣,陆绩增玄翼之说。或沿斯义,述此方名矣。贻厥子孙,永为家训。虽未能譬言中庶,比润上池,亦足以慕远测深,稽门叩键者哉。倘经目于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句话来自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君上或者亲人生病的时候,不能为他们治疗的不是忠孝的人。这句话旨在要重视忠孝之道,这也是儒家所推崇的。这句话是在告诫人们要重视忠孝之道。
孙思邈很重视在民间治疗的经验,四处走访,而记录成书《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书中孙思邈就写到了这句“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儒者提倡要尽孝,道德,而这句话正是在告诉医者,也要把尽孝道德铭记于心。
扩展资料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伤寒学方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妇、 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 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当前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
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在对疾病认识上,如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消渴(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有关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
还倡行了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目录1拼音2《幼幼新书》卷三十七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麝香犀角丹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麝香犀角丹 1拼音 shè xiāng xī jiǎo dān
2《幼幼新书》卷三十七
古籍中的麝香犀角丹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七]风瘙瘾疹第六 ,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温服。张涣麝香犀角丹方瘾疹不瘥,甚者如癞,服之神验。天麻白附子白...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脏方飞尸鬼疰第八]桃奴汤 各二两)川芎甘草(各三两)桂心茯苓鬼箭羽犀角丹砂麝香(各一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
《丹台玉案》:[卷之三诸血门]立方 温服。又方治血汗初起。人中白(二钱)人参(一两)麝香(半分临服加入)水煎温服。灵秘散治偶然抓伤血络。...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备用诸方 贮。文蛤散雄黄(五钱)五倍子(二钱)枯矾(八分)麝香(五厘)共为末,用吹牙疳甚效。雄黄散雄黄(一钱)...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痉厥
目录1拼音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之七气汤 2.1方名2.2七气汤的别名2.3组成2.4主治2.5七气汤的用法用量2.6各家论述2.7附注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之七气汤 3.1方名3.2组成3.3主治3.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3.5制备方法 4《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七气汤 4.1七气汤的别名4.2处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七气汤的用法用量4.6摘录 5《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方之七气汤 5.1方名5.2组成5.3主治5.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 6《类证治裁》卷二方之七气汤7《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七气汤 7.1处方7.2炮制7.3功能主治7.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7.5摘录 8《理伤续断方》之七气汤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 9《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之七气汤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 10《全生指迷》卷二之七气汤 10.1方名10.2七气汤的别名10.3组成10.4功效10.5主治10.6七气汤的用法用量10.7制备方法10.8附注 11《风痨臌膈》之七气汤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 12《普济方》卷一八二之七气汤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 13《外台秘要》卷十二引《深师方》之七气汤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13.6用药禁忌 14《圣济总录》卷四十六之七气汤 14.1方名14.2组成14.3功效14.4主治14.5七气汤的用法用量14.6加减14.7制备方法 15《圣济总录》卷六十七之七气汤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15.5加减15.6制备方法 16《圣济总录》卷七十一之七气汤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 17《女科万金方》之七气汤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七气汤的用法用量 18《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之七气汤 18.1方名18.2组成18.3主治18.4加减 19《普济方》卷一八一引《澹寮》之七气汤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 20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七气汤 1拼音 qī qì tāng
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之七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方之七气汤,其组成为人参、炙甘草、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切片焙干)五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虚冷上逆,及七情内结,积聚坚牢,心腹绞痛,不能饮食[1]。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之七气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之七气汤,其组成为半夏(汤洗)五两,姜厚朴、桂心各三两,茯苓、白芍药各四两,紫苏叶、橘皮各二两,人参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1]。
服。
4《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七气汤 《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七气汤又名大指迷七气汤。其组成为三棱、莪术、青皮、陈皮、香附、桔梗、藿香叶、桂心、益智仁各一两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七情相干,阴阳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疼。《胡氏经效方》有沉香半两,无陈皮[1]。
5《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方之七气汤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方之七气汤,其组成为半夏(汤泡洗)三钱,桂心、延胡索(炒,去皮)各二钱半,人参、乳香、甘草各一线。加生姜五大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七情为病,心腹刺痛不可忍;或外感风寒湿气作痛[1]。
6《类证治裁》卷二方之七气汤 《类证治裁》卷二方之七气汤即四七汤[1]。四七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方。又名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治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脔,或中脘痞满不舒,痰盛气急,呕逆恶心,及妇人恶阻等[2]。
7《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七气汤
8《理伤续断方》之七气汤
9《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之七气汤
10《全生指迷》卷二之七气汤
11《风痨臌膈》之七气汤
12《普济方》卷一八二之七气汤
13《外台秘要》卷十二引《深师方》之七气汤
14《圣济总录》卷四十六之七气汤
15《圣济总录》卷六十七之七气汤
16《圣济总录》卷七十一之七气汤
17《女科万金方》之七气汤
18《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之七气汤
19《普济方》卷一八一引《澹寮》之七气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0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脏方肺脏脉论第一
下一篇: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疳湿痢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