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散第四

中药大全 2023-09-20 17:22:41

属性:(方十一首)

度瘴发汗青散

属性: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桔梗、细辛、吴茱萸、防风、白术(各一两)乌头、干姜、蜀椒、桂心(各一两六铢)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

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五苓散

属性: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心(十二铢)泽泻(三十铢)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

属性: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细辛(各四两)白术(八两)乌头(一斤)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

属性: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白术(各一两六铢)防风、细辛(各一两十八铢)桔梗、乌头(各三两十八铢)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青散

属性: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浓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诏书发汗白薇散

属性:治伤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杏仁、贝母(各十八铢)麻黄(一两八铢)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华佗赤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即葳蕤)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四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各二两半)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赤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乌头赤散

属性: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皂荚(半两)雄黄、细辛、桔梗、大黄(各一两)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或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注两鼻孔中。

水解散

属性: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

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疮疼痛及解肌出汗)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大黄、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黄、葛根、(各等分)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com

《齐名要术》《汉书》《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授时历》在那些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1]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大半夏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大半夏汤--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半夏(汤洗)、茯苓,各三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膈间有寒痰。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半夏9克(洗,完用),人参6克 ,白蜜20毫升。
【功能主治】补中降逆。主治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1.2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500毫升,温服200毫升,余份再服。
【备注】方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虚益胃,白蜜甘润缓中。三药合用,共奏补中降逆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大半夏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处方】半夏9克,人参6克, 白蜜20毫升, 白术3克, 生姜9克。
【制法】上五味,叹咀。
【功能主治】主治胃反不能受食,食已即吐者。
【用法用量】用水500毫升,和蜜扬之200~300下,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大半夏汤--《得效》卷六
【处方】半夏(汤洗)、陈皮、茯苓、桔梗、槟榔、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水胀。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摘录】《得效》卷六
大半夏汤--《鸡峰》卷五
【处方】半夏5两,大黄5两,吴茱萸1两,朴消1两,桂1两,牡丹3两,柴胡3两,干姜3两,细辛3两,白术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天行病,7日以上,热势弥固,大便秘涩,心腹痞满,饮食不下,精神昏乱恍惚,狂言异语,其脉沉细。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五
大半夏汤--《金匮》卷中
【处方】半夏2升(洗,完用),人参3两,白蜜1升。
【功能主治】脾阴不濡,胃虚气逆,朝食暮吐;膈间痰饮,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和蜜扬之240遍,煮药取2升半,温服1升,余分再服。
【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阳明,燥金也,与太阴湿土为合。腑脏不和,则湿自内聚,为痰为饮,燥自外款,为胃脘痛;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难入,虽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湿饮之聚结,分阴阳,散气逆;人参补正;蜜润燥;以水扬之者,《内经》云:清上补下,治之以缓,水性走下,故扬以缓之;佐蜜以润上脘之燥也。2.《金匮要略心典》: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此大半夏汤之旨也。3.《古方选注》:大半夏汤,通补胃腑之药,以人参、白蜜之甘,厚于半夏之辛,则能兼补脾脏,故名其方曰大。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虚冷,脾因湿动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为朝食暮吐。朝暮者,厥阴肝气尽于戌,旺于丑也,宿谷藉肝气上升而乃吐出。主之以半夏辛温利窍除寒,人参扶胃正气,佐以白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缓之,俾半夏、人参之性下行不速,自可斡旋胃气,何患其宿谷不消,肝气僭升也乎?4.《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反胃即脾阴不濡,胃气独逆,今之膈食病足矣,或粪如羊屎,或吐后微带血水。用半夏降冲逆,即是降胃,用参、蜜滋脾液以濡化水谷,则肠润谷下。
【临床应用】噎膈: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则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其能愈平?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予也。
【摘录】《金匮》卷中
大半夏汤--《千金》卷十八
【处方】半夏1升,白术3两,生姜8两,茯苓2两,人参2两,桂心2两,甘草2两,附子2两。
【功能主治】痰冷澼饮,胸膈中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金匮》大半夏汤但用半夏、人参、甘草三味,水、蜜和煎以治胃反呕吐。此用参附、术附、桂附,合苓桂术甘汤,仍用《金匮》三味以治冷痰饮澼,故不用水、蜜和煎,而用生姜以涤痰气也。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大半夏汤--《千金》卷十六
【处方】半夏3升,人参2两,白蜜1升,白术1升,生姜3两。
【功能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和蜜扬之200-300下,煮取1升半,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金匮》大半夏汤本治胃反呕逆,取人参助半夏之祛痰,白蜜滋半夏之辛燥,《千金》加白术、生姜,不但佐参、半之祛痰,且善行白蜜之滞也。
【摘录】《千金》卷十六
大半夏汤--《千金》卷十六
【处方】半夏1升,大枣20枚,甘草2两,附子2两,当归2两,人参2两,厚朴2两,桂心5两,生姜8两,茯苓2两,枳实2两,蜀椒200粒。
【功能主治】下气。主治中虚胃冷胀满。肝气不平,胜克于脾,脾郁不行,结聚涎沫,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胃中胀满,其脉弦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金匮》治胃反呕逆大半夏汤,止人参、半夏、白蜜三味。此以胃虚腹满,故去白蜜之腻滞,加椒、姜、附子以散寒结,枳实、厚朴以泄腹满,当归、茯苓以和血气,生姜、大枣以和荣卫,甘草代白蜜之和脾,并和椒、姜、附子之烈也。
【摘录】《千金》卷十六
大半夏汤--《御药院方》卷五
【别名】橘皮汤
【处方】半夏2钱半,白茯苓(去皮)2钱半,陈皮2钱半。
【功能主治】痰饮及脾胃不和。恶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
【用法用量】橘皮汤(《痘疹心法》卷十一)。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大半夏汤--《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处方】半夏1升(洗),白术2两,茯苓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2两,橘皮2两,生姜8两,桂心3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肉极虚寒则脾咳,其状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痛,不可以动,动则咳,腹胀满,留饮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脾痹,四肢怠惰,发咳。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为4服。
【注意】忌羊肉、饧、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大半夏汤--《鸡峰》卷十二
【处方】半夏3升,人参2两,白蜜1升,泉水2斗,生姜3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反胃不受食,食己即吐。
【用法用量】和水、蜜扬之200-300下,煮取1升半,分4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二
大半夏汤--《外台》卷八引《集验方》
【处方】人参1两,茯苓4两,青竹茹5两,大黄6两,橘皮3两,干姜3两,泽泻2两,甘草(炙)2两,桂心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吐。
【用法用量】以水8升(用泉水、东流水尤佳),煮取3升,服7合,日3夜1。已利,去大黄。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大酢。
【摘录】《外台》卷八引《集验方》
大半夏汤--《医统》卷十四
【处方】半夏2钱,茯苓2钱,生姜2钱。
【功能主治】伤寒痰证。
【用法用量】水2盏,煎1盏,临卧服。
【摘录】《医统》卷十四
大半夏汤--《鸡峰》卷十八
【处方】半夏5两,白术5两,人参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宿寒在胃,胃寒则不能运化水谷,胃属土而恶湿,以致心中温温欲呕,恶闻饮食,有时吞酸、其脉关上小弦而短。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3盏,煎至1盏,去滓,加白蜜皂子大,停少时温服。
【摘录】《鸡峰》卷十八

中医必读的名著

中医必读的名著

中医必读的名著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必读的名著,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医必读的名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

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

《金匮要略》

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网友评论:学医者必须精读深思者也。

《医学三字经》

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网友评论:精简,初学者实用,推荐使用,医理写的很好。

《濒湖脉诀》

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7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读者背诵,后半部分为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的《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全面论述了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等问题。原书语言简练,易诵易记,适合广大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网友评论:结合着经络的书籍看,还真不错,描述清晰易懂!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十卷,清·黄元御撰。他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体系,辨证

治疗,尤重中气。黄氏自谓其说远承先圣之心,故将其撰书留世,命名为《四圣心源》。《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体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将理论与临床完美结合,可以执简驭繁,帮助后学更好地领悟中医的真谛。

全书文辞工美,医理圆周,前述理论,后列诸病,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综合性中医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网友评论:原来经典离我如此之近,阅读和理解的感受如此之亲切,仿佛有先师耳提面命,带着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知识的懵懂,摸索四圣心源里面的珠宝、玉石,好书,要精读! 中医智库网整理的电子版本,制作堪称精美,不妨一看。

《脉经》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O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

网友评论:中医四诊中“望闻问切”,切脉虽然放在最后,却是最考功力的。诸位请想

想,单凭手指在腕部皮肤上的触感,竟能定出十八般脉相来,不下点苦功是做不到的。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成为最早的,最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最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惟一完整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网友评论:选本需谨慎,中医智库的版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并增加导读与穴名索引,便于读者理解和检索。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

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由于《温病条辨》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温病条辨》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温病条辨》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网友评论:相信诸位朋友家庭常备药中应该有一味“银翘片”,或者与之相似的“板蓝根冲剂”。这些都是感冒常用药,在风寒发热初起时,喝上一两包,往往立刻见效。“银翘散”这味药的地位上升,起源于《温病条款》。吴鞠通极推崇这个方子,认为它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温病条款》里的许多方子,都在“银翘散”的基础加减而来。可以说银翘散之于《温病条辨》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为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全书共10卷。卷1为医论和图说。医论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分及脏腑、生理等。卷2提纲挈领地阐析中医的脉学、诊法。卷3-4为本草征要,以《本草纲目》为主,精选常用药物400余概括主治功效,并采诸爱学说、参以已见予以阐释。卷5-10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0余种病证的病机和治疗,并附医案。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址年丁丑(1637)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药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网友评论:中医入门必读综合性医书。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原本共190多万字。52卷。它共收集品物1892种。其中植物1094种。动物443种。矿物161种。其他194种。收录药方11096个。绘制了插图1110幅。该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再以类为纲、以药为目,又在每种药物之下。以药名为纲、以八项分析为目。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 网友评论:大爱李时珍伯伯,我爱死你的著作。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本稿选择善本作为底本,并参考多种校本,进行校勘、注释,并撰写导读,供中医从业人士、爱好者和学生参考使用。《诸病源候论》50卷,共分70门,载录内外妇儿诸科1739种病候,叙述了各种病候的病因、病理与证候。

网友评论:外台,千金载方病机大抵遵循此书。不读此书,千金方,外台很多组方思路根本无法理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清末民国初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张锡纯所著。影响颇大。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前七期30卷于1918~1934年陆续刊行。其中前三期合编为医方,按治阴虚劳热、治喘息、治消渴、治淋浊等证候分34类,收录奇效验方180余首;第四期为中西药物讲义,介绍中药80余味,常用西药近50味;第五期为医论医话;第六期为医案,栽虚劳喘嗽、血病、肢体疼痛等临床验案百余则;第七期为伤寒论讲义,系张氏去世后,其子张荫潮整理遗稿后付梓而成,并附温病遗方8首;第八期为其孙张铭勋1957年所献张氏未出版的遗稿。此书是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不仅内容丰富,且独树一帜,中西结合,大胆创新,在医林中影响颇深,

网友评论:近代医书第一可法之书。

《备急千金要方》

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医家奉为研习医学的必读书。全书共30卷,汇集了晋唐以前大量医药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德、医学教育、治则、诊断、处方用药、妇、儿、五官、内、外、急救各科诸病证治,及食疗养生、房中、脉法、针灸孔穴等,记载了丰富而宝贵的医药学经验与文献资料,迄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是一份可供深入挖掘的宝藏。

网友评论:思邈先生以“千金”二字来作为书名。思邈先生不仅依此常常提醒自己,也希望别的人在学医或者从医的时候可以更好运用自己的知识,从而避免一些错误。所以这部书里,他根据自己个人丰富的从医经历而提出的关于诊治的要诀,针灸的方法,以及养生的方法等内容,都描述得非常详尽,是部很好的入门书籍。

《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撰,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方书。全书共八卷,所论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各脏器急慢性疾患以及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眼科等病证。每病皆论及病候,略记病因,审明治法,依法立方,据方配药,并兼以针灸。用方药简易得,价廉而效;针灸不言腧穴,只言分寸,明了实用,因此实用价值颇高。

网友评论:非常实用,学医者应该深入研究。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

网友评论: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

《汤头歌诀》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此乃清朝名医汪昂所撰的方剂学著作,其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

网友评论:便于中医初学者习诵,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药性赋》

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网友评论:概括了各种药的药性,口诀通顺。简了。作为记忆区分药性很好的书 ,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

;

赞美医生的古诗词有哪些?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医人》唐代:苏拯

译文:古人的医术在于心,内心正直药自然就真。现在人的医术在于手,技术不好药还没有效果。我愿意化身为天地炉,多一些扁鹊这样的医生。四处寻找好的药材,先从治好过分的寒冷与饥饿做起。

3、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先秦《黄帝内经》

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

4、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赠李德成(德成善医)》唐代:吕岩(吕洞宾

译文:高坐在九重宫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诸侯们,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了,但又怎比得上那个身穿布衣,能够日日坦然喝酒,不求名利的平民呢?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人间的执著,得到了大自在,他的命和运,都不受这个人世间所限制了。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译文:凡是医生,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付,不是十分聪明不明白道理的,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洁淳朴的,不能够相信。

6、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吾乡陈万卿儒者能医见宜春赵守盛称其医药之》宋代:戴复古

译文:辨别药物的真假,专门记载方剂的书籍就可以知晓古今。有时候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一剂药方值千金。

7、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译文:去救人不能够过多的索取报酬,人家有多少给多少,如果病人家里贫寒额不收取报酬,这是有仁爱的医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89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