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

中药大全 2023-09-20 16:45:50

属性:(论三首、方二首、择乳母法)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诗》有厥初生民,《传》曰声子生隐公,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着,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然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立功瘥难,今之学人,多不存意,良由婴儿在于襁褓之内,乳气腥臊,医者操行英雄,讵肯瞻视,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矣。《短剧方》云∶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岁以上为少,(《巢源》、《外台》作十八以上为少),三十以上为壮(《巢源》、《外台》作二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其六岁以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齐有徐王者,也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人,颇得传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今博采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又曰∶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篇合为此卷,下痢等余方并散在诸篇,可披而得之。

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根据期,必有不平之处。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目睛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恐不解了,故重说之。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腰腹夭纠,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熨法出下编炙粉絮熨者是)。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

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紫丸

属性: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食痫,先寒后热方。

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上四味为末,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善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黑散

属性: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方。

麻黄、杏仁(各半两)大黄(六铢)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择乳母法

属性: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

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瘿、气嗽、疥、痴癃、白秃、疡、沈唇、耳聋、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师见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com

黄皮叶简介

目录1拼音2《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拼音名2.2黄皮叶的别名2.3来源2.4性味2.5功能主治2.6黄皮叶的用法用量2.7摘录 3《中华本草》:黄皮叶 3.1出处3.2拼音名3.3英文名3.4来源3.5原形态3.6生境分布3.7性状3.8化学成份3.9性味3.10归经3.11功能主治3.12黄皮叶的用法用量3.13附方3.14各家论述3.15摘录 附:1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2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黄皮叶 1拼音 huáng pí yè

2《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皮叶

2.1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2.2黄皮叶的别名

油皮、油梅

2.3来源

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以根、叶、果及种子入药。全年采根、叶;果熟时摘下,晒干;收集种子(核),晒干。

2.4性味

叶:苦、辛,平。

根、核:苦、辛,微温。

果:甘、酸,微温。

2.5功能主治

叶:解表散热,顺气化痰。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治感冒发热。

根、核: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用于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通经。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积胀满,痰饮咳嗽。

2.6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叶、根、核均为3~5钱;果0.5~1两。

2.7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中华本草》:黄皮叶

3.1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3.2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3.3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ampee

3.4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3.5原形态

黄皮 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m。幼枝、花轴、叶轴、叶柄及嫩叶下面脉上均有集生成簇的丛状短毛及长毛,有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长48mm;小叶片513,顶端1枚最大,向下逐渐变小,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cm,宽2.56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不对称,边浅波状或具浅钝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枝扩展,多花;萼片5,广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长不超过5mm,开放时反展;雄蕊10,长短互间;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浆果球形、扁圆形,长1.23cm,淡黄色至暗黄色,密被毛。种子绿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3.6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 地。

3.7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多皱缩,破碎,黄绿色至深绿色,完整者呈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密布细小半透明油点及疏柔毛,长413cm,宽2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两侧不对称,叶全缘或浅波状至浅圆齿状,略反卷,叶脉于叶面凹下,于背面凸起,小叶柄被短柔毛,长24mm,质脆。气香,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呈扁方形或长方形,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有多数气孔及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细胞;海绵组织合多数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主脉纸管束周韧式,中柱鞘纤维束淡黄色。断续排列成环状。叶肉组织中有大型分泌细胞(直径40200μm)散在。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多,棱角稍钝,直径1535μm;亦有少数草酸钙方晶;②非腺毛指状至长圆锥形,直径3050μm,长70240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多为不定式,少数为环式,副卫细胞46个;④中柱鞘纤维壁较厚,直径3040μm,周围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簇晶;⑤木纤维外壁呈波状,胞腔稍大,直径4070μm;⑥导管多为网纹及螺纹,直径60100μm。

3.8化学成份

黄皮叶含新黄皮内酸胺(neoclausenamide),异新黄皮内酰胺(isoneoclausenamide),黄皮内酰胺(clausenamide),环黄皮内酰胺(cyclocaausenamide),一种新的内酰胺及ε戊内酰胺(εvalerolactam),高黄皮内酰胺(homoclausenamide)和ξ黄皮内酰胺(ξclausenamide),香豆精类化合物印黄皮内酯(indicolactone),八角黄皮内酯(anisolactone),2”,3”环氧八角黄皮内酯(2”,3”epoxyanisolactone)。地上部分含三萜醇黄皮萜醇(lansiol)即3β羟基23,24,24三甲基羊毛甾烷9(11),25二烯[3βhydroxy23,24,24trimethyllanosta9(11),25diene],黄皮酰亚胺(lansimide)等。

3.9性味

辛;苦;平

3.10归经

肺经

3.11功能主治

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

3.12黄皮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3.13附方

①治流感,感冒,疟疾:黄皮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痰湿喘咳: 鲜黄皮叶一至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③治疟疾: 鲜黄皮叶一两,红糖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解秽恶,消风肿, 治疥癞,去热散毒; 黄皮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⑤通小便: 黄皮叶四、五片,酒一、二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3.14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 解秽除垢,退黄肿。

2.《福建民间草药》:治痰咳哮喘。

3.《陆川本草》:疏郁行气,止痛退热。治气胀腹痛,温病身热。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解表。

3.15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贯黄感冒颗粒 uangGanmaoKeli处方:贯众209g黄皮叶313g路边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桑叶方 èfāng《普济方》卷三九八:方名:桑叶方组成:黄皮桑叶2升。主治:小儿脱肛。用法用量:上用水煎,带...

慢肝六味饮 参15g,茯苓15g,白术12g,川萆薢10g,黄皮树叶15g,甘草5g。功能主治:健脾补气,扶土抑...

神仙万应膏 ,椿皮3钱,槐枝3钱,柳枝3钱,竹枝3钱,野紫苏叶3钱,天南星3钱,续断3钱,荆芥3钱,黄耆3钱,...

敛疮口散 内补十宣散,不计服数。外用四围散帖,中间留小孔,不得以药涂尽。赤肿,加黄皮。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四...

更多用到中药黄皮叶的方剂
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贯黄感冒颗粒 uangGanmaoKeli处方:贯众209g黄皮叶313g路边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更多用到中药黄皮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黄皮叶 《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都气丸 痹气弱。右肢不舒。黄皮片姜黄煨姜于术当归身海桐皮桂木南枣劳伤挟暑。归身半曲扁豆叶木瓜茯苓炙甘草疟止...

《证类本草》:[卷第三十]白并 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证类本草》宋...

《千金翼方》:[卷第四·本草下有名未用]白并 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千金翼方》唐·...

《急救广生集》:[卷九·外治补遗]治火丹神效方 大黄皮硝(各五钱)研末。取柏枝叶打汁,调搽即退。《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恒山汤

关于孙思邈的书,孙思邈一生写过什么书

孙思邈一生写过什么书 理念与贡献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 *** 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 *** 、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 *** 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 *** 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古代时,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各编写了什么书? 扁鹊:春秋 望闻问切诊法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但也毁于秦末;

华佗:三国麻沸散,外科手术,留有《青囊书》; 张仲景:东汉末年,传世有《伤寒杂病论》 ; 孙思邈:唐 ,著有《千金方》。孙思邈写的书? 孙思邈写的书有《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 *** 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孙思邈撰写的书是什么?孙思邈认为应当编一部简易实用的医药书。于是他遍检历代医学典籍,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照民间验方,写作《备急千金要方》。永徽三年(652),孙思邈已年近七十,《备急千金要方》才编撰成功。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之书叫什么 《千金方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的哪两本著作堪称中国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孙思邈前后共有撰著23种。其中《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堪称中国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孙思邈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我国的医药成果。结合自己数十年行医的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于71岁时(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编成了《千金要方》30卷。之后,孙思邈又深感《千金要方》不足以全面反映自己钻研典籍、行医看病的心得体会和新获得的珍贵医药知识。又用了30年——到孙思邈逝世前一年,续编定了《千金翼方》30卷。用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千金要方》中有合方、论5300多首,载医方6500多个,共232门。《千金翼方》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这两部医典在我国世代相传。《千金要方》问世以来已刊刻近百版。至今仍是从事中医药的人必读经典。两书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写过(3)孙思邈(5)

关于中医行医的诗句(形容医术诗句)

1.形容医术 诗句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白话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2、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西汉·历代黄老医家《黄帝内经》

白话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

3、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宋人撰,不著撰人《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白话译文:只要是医生,凡是有人请求,不管有多远都一定要去救人。

4、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白话译文:去救人不能够过多的索取报酬,人家有多少给多少,如果病人家里贫寒额不收取报酬,这是有仁爱的医者。

5、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明·龚信《古今医鉴》

白话译文:救人一命,将人救活,这个恩德就如同天地一般,这样的医生,才应该流芳百世,为世人知晓。

搜狗百科-备急千金要方

搜狗百科-黄帝内经

搜狗百科-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搜狗百科-医学入门

搜狗百科-古今医鉴

2.推荐几首关于“医德”的古诗词1、人有奇疾弗能名,郁如病草无勾萌。——元代杨维桢《医师行,赠袁炼师》

释义:人得了一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怪病,郁郁寡欢如果生病的小草般没有朝气。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释义: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3、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唐代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释义:师傅有金篦的医术,怎么会知道两眼发蒙看不清的情形。

4、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释义:想要救人,学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为了谋取利益而选择学医,那就不必学了。

5、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释义:优秀的医生可以救治整个国家,一般的医生可以救治人,而庸医却只能治病。

3.与行医有关的句子鲁迅《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有关医生行医的句子,比如说以下这两段: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4.关于中医的古诗词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5.描写医生的诗句救死扶伤 华佗再世 妙手回春 悬壶济世 杏林春暖 大医精诚

回春妙手 回春之术 枯骨生肉 妙手回春 起死回生 仁心仁术 手到病除 死骨更肉 庸医杀人 着手成春 华佗在世 在世华佗 悬丝切脉

"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人赞回春手----医传盖世功

丹心妙手保康健----奇药银针除病魔

辛劳采得山中药----克奋医活世上人

谁曰华佗无再世----我云扁鹊又重生

有缘善写红十字----立德常学白求恩

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

采得三山药----炼成九转丸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

欲向市中求妙药----须知海内有奇方

无影快刀除隐患----有方奇术解沉疴

神州自有能医手----东亚何曾见病夫

热情迎来蹒跚友----高兴送归健步人

要么医生说的名言:

白求恩:医生坐在家里等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后的战斗口号是,前线去,到伤员那里去,哪里有伤员,我们就到哪里去!

土里没有种子,长不出小米来,身体里没有血,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伤员身体里失去了大量的血,只有补给他们,才能把他们医好,从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取 — 点儿血,对于身体并没有妨碍,因为他能很快给自己补上,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血救活一个战士,胜于打死十个敌人。

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为什么三万里以外,地球的那一边象我这样的人要帮助你们,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家的界限把我们分开。

6.形容医术 诗句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白话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2、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西汉·历代黄老医家《黄帝内经》 白话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3、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宋人撰,不著撰人《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白话译文:只要是医生,凡是有人请求,不管有多远都一定要去救人。 4、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

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白话译文:去救人不能够过多的索取报酬,人家有多少给多少,如果病人家里贫寒额不收取报酬,这是有仁爱的医者。

5、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明·龚信《古今医鉴》 白话译文:救人一命,将人救活,这个恩德就如同天地一般,这样的医生,才应该流芳百世,为世人知晓。

-备急千金要方 -黄帝内经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医学入门 -古今医鉴。

7.描写医疗的诗句医者仁心

胡秉言

怀揣白衣天使的理想

责任勇于肩扛

心似莲花开放

只为救死扶伤

医德医术高尚

病人痛苦心装

开拓创新团结向上

吃苦吃亏奉献担当

认真兢兢业业守岗

凝聚团队力量

传承千年风尚

把世界一流争创

行医人诚信担当

敬业勤奋爱心装

为了患者身体健康

医者仁心时刻不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899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