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ánɡ Yú Pí
出处 : 《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 为榆科植物榔榆的树皮或根皮。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 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分布广西、广东、台湾、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地。
原形态 : 榔榆,又名:樠木(《左传》),松心木(《说文》),朗榆(《本草拾遗》),榔榆(《纲目》),小叶榆、枸丝榆、秋输、豺皮榆、田柳榆。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胸径可达70厘米。树皮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老枝灰色,小枝红褐色,多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至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5~5.5厘米,宽1~2.8厘米,基部圆形,稍歪,先端短尖,叶缘具单锯齿,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绿色,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淡绿色;叶有短柄;托叶狭,早落。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雄蕊4,花药椭圆形;雌蕊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卵状椭圆形,顶端有凹陷。种子位于中央,长约1厘米。花期7~9月,果期10月(浙江)。
化学成分 : 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5%。木材含7-羟基卡达烯醛、3-甲氧基-7-羟基卡达烯醛、曼末酮C、曼宋酮G、谷甾醇。
性味 : ①《本草拾遗》:"甘,寒,无毒。"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消痈。①《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②《纲目》:"治小儿解颅。"
复方 : ①治乳痈:郎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 《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拼音注音 : Lánɡ Yú Pí
别名 : 朗榆皮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榔榆生山中,如榆,皮有滑汁。秋生荚如北榆。2.《纲目》:大榆二月生荚,榔榆八月生荚,可分别。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榔榆的树皮、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arvifolia Jacq.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资源分布: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
原形态 : 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老枝灰色,小枝红褐色,被柔毛。叶互生;革质,有短叶柄;托叶狭、早落;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1-2.8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稍偏斜,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绿色,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浅绿色,边缘有单锯齿。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雄蕊4;雌蕊1,1室,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cm,宽约0.6cm,顶端凹陷,种子位于中央。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性状 : 性状鉴别 树皮呈长卷曲状。外表面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有突出的横向皮孔;内表面黄白色。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外侧棕红色,内侧黄白色。气特异,珠淡,嚼之有粘液感。根皮表面灰黄棕色,较平滑。余同树皮。
化学成分 : 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stigmas-terol)等植物甾醇,并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木材含7-羟基卡达烯醛(3-methoxy-7-hydroxycadalenal),曼宋酮(mansonone)C、G、E,8-甲基-5-异丙基-2-羟基-3-萘甲酸(8-methyl-5-isopropyl-5-isopropyl-2-hydroxy-3-naphtha-lene carboxylic acid),裂叶榆萜(lacinilene)A,8-甲基-5-异丙基-2-萘酚(8-methyl-5-isopropyl-2-naphathalenol),谷甾醇(sitos-terol)。
性味 : 甘;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热淋;小便不利;疮疡肿毒;乳痈;水火烫伤;痢疾;胃肠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 内服:煎肠,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水调敷。
复方 : ①治乳痈: 榔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风毒流注: 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 1.《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2.《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3.《纲目》:治小儿解颅。
摘录 :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ai/889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椋子木
下一篇: 榔榆茎